分享

丈夫赌气飙车妻子当场殒命,成年人的情绪有多可怕?

 优家教育 2022-05-16 发布于北京

文丨 优宝

这大概是最近最令人气愤的一则新闻了。 5月5日,成都中院二审判决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 

 在四川成都的一条高速公路上,六辆汽车连环相撞,最终导致一位女性当场死亡,而两位肇事司机却仅获刑4年。 面对如此判决,在看完法院公布的案件始末后,一时间竟让人默然无语。

 丈夫赌气,妻子殒命 那天风和日丽,是个难得的好天气。 小区也终于解封了,叶某某决定带上妻儿,驾驶小轿车前往游乐场,让一家人好好放松一下。 在途经创业路时,眼看车流量渐增,叶某某便开始各种超车、变道。 当他驶过舒某某的车旁时,却惹恼了这位仁兄。 

正常行驶的舒某某十分看不惯叶某某的这种做法,眼看对方“蛮横”地插在了自己车前,舒某某一脚油门便追了过去。 他故意来到叶某某车前,逼迫对方降下车速。 这下两人的火气都被彻底挑起来了。 

 叶某某再次超车来到舒某某左侧,结果对方摇下车窗破口大骂。 于是,在川流不息的马路上,两辆车开始不管不顾地飙车斗气。 一会儿减速,一会儿提速,不断变更着车道,相互别车。 一直到高架快速路上,他们还在猛踩油门死咬不放,当时该地段限速80,但两人的车速已经飙到了120。 

 最终舒某某一头撞上了叶某某的车尾,叶某某的车身则直接横了过来,撞向前方的白色越野车。 碰撞不断蔓延,越来越多的车辆被卷入了这起事故。 而叶某某车内,他的妻子,在这场事故里不幸丧生...... 

法院最终判决叶某某与舒某某各4年有期徒刑。 因为一时的意气用事,家破人亡。但凡有一方愿意忍让一下,都不会酿成如今的惨剧。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们是否还会重蹈覆辙? 难说,从案件本身来看,他们都是明显的路怒症人群。 

路怒症人群的心理特征

 严格意义来说,路怒症这个名词并不代表着一个人心理上有了严重的症状。 跟“拖延症”一样的,这个词大多数呈现的是一种心理现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种心态。 比如早上上班,不管是开车还是打车,被堵在路上了,心里一定会产生焦虑。 想着等下赶不上九点钟打卡上班,要迟到罚款,这个时候就会特别窝火。 于是当看到自己这条路死死堵着,旁边道路却开始不断前进,便会冒出一些暴戾的想法: 前面的司机是不是都有病啊,明明别的道都松动了,你们咋还不开车呢,是不是脑袋有问题?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路怒症,比较贴切的说法是“焦虑状态”—— 即持续和显著的紧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度警觉为特征的状态。 常常会出现易激怒、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易疲劳、难以入睡等显著的症状。 

要是稍微严重一些,则可能发展为“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disorder)。 比如即使完全没有必要赶时间,仍然会给自己设置一个到达目的地的时间节点。 路上稍遇不顺,内心就开始烦躁,好像一切都脱离了自己的掌控。 如果此人恰好很守规矩,那么对那些开车不管不顾的司机便会更加恨之入骨。 因为他们做了自己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情。 广泛性焦虑症是比较常见的焦虑障碍,通常起源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一旦产生往往会发展为慢性状态。 而产生的原因也比较多,比如自身原因:学习负担过重,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相处不好,朦胧的早恋倾向; 家庭及环境影响:父母的期望值过高,父母离异或家庭关系不和,生活贫穷,突发的天灾人祸等等。 这些“意外”均可能对儿童造成精神创伤,导致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 还有一些孩子则是被父母的焦虑感所传染的。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谈到: 

有妈妈说自己周末总在“陪孩子”和“放松”之间左右为难。 平时上班就挺累了,周末本该好好“犒劳”自己一下,可自从有了孩子,不仅是身边的人,连自己都觉得大周末不在家和孩子好好待会,出去乱跑做什么? 吴老师认为,尤其是做妈妈的人,更需要给自己留下一些时间。

 就像手机,一直亮着也需要停下来充会电。 如果一个妈妈长时间为家庭、为孩子付出而没有时间留给自己,照顾自己的需求。 那妈妈很容易产生很多情绪,而这种情绪同样会影响带孩子,工作,照顾家庭。 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家人输入一种理念,做妈妈,如果能把自己照顾好,反过头来才会成为一个更加有力量的妈妈。

 所以一周一定要有一时间把孩子交给其他人照顾,自己可以去健身、可以去约几个好朋友逛街、喝咖啡,跟老公单独出去约个会,看个电影。 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爱好自己,我们才更有能力去爱周围的其他人。 

为人父母会带来很多不确定的情况,压力和担忧也远比常人更多。 一项研究调查了焦虑的母亲与孩子交谈的方式: 他们将19位患有广泛性焦虑症的母亲与22位没有患广泛性焦虑症的母亲以及她们3-5岁的孩子进行了比较。

 每个母子组被要求进行10分钟的自由游戏,这些互动都被录了下来,母亲们的话语也被转录了下来。 差别异常明显,那些焦虑的母亲会用更多的“将来时”与孩子对话,而很少用到“现在时”的语句。 这是一种避免当前潜在威胁或压力的认知策略,母亲对未来的关注会影响到当前与孩子的互动。 

当孩子完成了某件事,或做了某件可爱的事,或想要得到关注时,焦虑的母亲可能会被以未来为导向的担忧想法分散注意力。 因此,孩子可能会被剥夺赞美、奖励和与他们当前行为相关的评论。 那么孩子会做出什么样的应对呢? 他们开始寻找直接的结果来重复奖励行为,避免非奖励行为。

当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一些时候两者便不再存在任何联系。 就像那两位司机,他们轻易将对方的行为解读为一种敌意,甚至发展到恨不得弄死对方的程度。 这在常人看来根本是非常荒谬的因果关系,但在他们看来却是理所当然。 广泛性焦虑障碍并不可怕,正如前文所说,这不是心理疾病,只是一种心理现象。 是由客观环境导致的情绪控制出现了困扰,长期下来才形成了不好的状态。 而治愈它最好的方法便是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世界如此美妙

 有人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人只有掌控了自己的情绪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 告诉他每当发一次脾气,就在后院的围栏上钉一个钉子。 慢慢地,男孩钉钉子的数量越来越少,因为他发现控制情绪比钉钉子来得容易些。 后来这个男孩每次生气的时候,都能控制住自己,不乱发脾气。 而此时父亲又告诉他,每当你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就拔掉一个之前钉的钉子。 男孩很快把钉子都拔光了,可父亲却握着他的手说: “孩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那些围栏上的洞,这些洞永远都不会消失,无法恢复成之前的样子。 你生气的时候,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所犯的错,伤害到别人,就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了疤痕。 你拿刀捅了别人一下,不管你说多少次对不起,这个伤口永远都会在,不仅在身上,也在别人心里。”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或多或少总会别人有一些摩擦。

 当面临这些摩擦的时候,我们如何应对至关重要。 听说人只要一愤怒,智商就会归零,但如果还能想一想那最坏的结果,或许便能让自己稍微冷静个几秒钟。 而很多惨剧往往就发生在那几秒之间,如果能让自己的情绪暂停一下,便能减轻一些恨意,便能让人及时踩上一脚刹车。 正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永远别跟死神赌狠。 三思而后行,这才是一个成年人该有的理智。 愿每个成年人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