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偶有挫败感,悲伤,痛苦,这就像人生也会有成功,快乐,喜悦一样。它们交替出现。如果各占生活的50%,那么超过50%的,就会呈现什么样的人生。 当痛苦大于快乐,就需要反思。同样的世界,同样的空间为什么会深陷其中,难以摆脱。 那些把快乐,宁静,祥和挂在脸上的人并不是没有痛苦。而是懂得痛苦的意义是来告诉你要改变了。 昨天和朋友通电话,她说:因为以前工作中发生纠纷的事,出门时总是感觉有人跟随,就算换了工作也是这个样子。 我说:所有的问题都有根源,这种感受并不只是当下引起的。它只能算一个诱因,这需要从家庭教育中寻找。阿德勒说:溺爱,被忽视,身体的不完美造成了错误的看待人生意义。困在负面情绪里的成人,大概率的是在溺爱,被忽视的教育中长大。 罗伯特.戴博德博士说:儿童有四种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恐惧,愤怒,悲伤。这四种的组合成了上万种情绪,父母对于这四种情感的回应方式,形成了未来性格。 比如恐惧,父母带孩子来到海边,会告诉孩子要远离水,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玩。或者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用什么什么来了吓唬”,这些方式限制了孩子未来探索世界的勇气,让恐惧的感受更加的深刻。 探索根源并不是寻找借口,探索根源是把恐惧背后的未知变成已知。然后告诉自己如何改变。你不能做着同样的事情,期待不同的结果。 首先要改变核心语言,什么是核心语言?就是经常挂在嘴边无意识口语话的内容。是不是喜欢说抱怨,埋怨的话。抱怨,埋怨相反的一面就是爱,说明和爱分离,这里的爱不是对外,而是对内。 看似抱怨当下发生的事,但是抱怨产生的负能量都回到自己的身体里,日积月累就会以其他的方式呈现。负面的感受也是语言模式的表现方式。 如果把抱怨换成爱的语言,那么感受也会随之变化。露易丝.海说:你说的话就是你的人生。越来越能体会这句话的力量。 你会说:这很难。的确很难。什么容易?浏览手机容易。那些容易得到的信息,更多带来负面的思考,而且手机里的的信息都是碎片化,合上手机的那一刻,并没有觉得充实,也没有觉得什么知识可以留下,反而思绪更加的混乱。 而读书不同,有逻辑,有因,有果,都是作者的人生智慧。是神与神的交流。如果说手机让内心散乱,那么书籍会让内心安静。 负面的情绪大多由内心乱所致,正面的情绪源于内心的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体会“致虚极,守静笃”的感受。 《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表象和名相皆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并不反应真实性;《心经》写到: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一切在于内,呈现于外。 我是大侃,已坚持1228篇,阅读过去的文章可关注公众号“大侃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