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辛温解表药

 火帝养生_WSH 2022-05-17 发布于云南

解表药

解表药,发汗用,驱散邪,主表症:
外感病,热恶冷,汗不出,头身痛,
风寒热,致病因,脉象浮,来势迅,
外感症,邪犯肺,咳喘痰,宣肺宁;
初麻疹,斑痘疹,未出齐,透发用;
表邪兼,水浮肿,上身泛,发汗平;
表症引,风湿痹,解表药,服即轻。
解表药,临床用,有辛凉,与辛温。
解表药,皆发汗,须注意,下几点:
一些药,具辛散,多芳香,忌久煎;
二辛温,虽主汗,汗出通,勿再汗,
大汗过,易伤津,防造成,亡阳患,
三热病,津耗煎,血亏虚,液亦减,
表卫虚,自盗汗,阴虚热,阳虚寒,
虽兼表,慎解汗,配补药,免弊端;
春夏南,暖易汗,腠理松,量轻减,
秋冬北,寒腠密,用量重,方发汗。

(一)辛温解表药

辛温药,解表用,发汗佳,力尤峻,
外感初,表邪症,恶寒重,发热轻,
鼻子塞,无汗津,切脉象,浮与 紧;
虚火旺,内热盛,汗多者,要慎用。

1.麻黄

辛苦温,入肺心,胱大肠,驱寒风;
生性烈,炙稍逊,发汗治,咳喘肿。
热恶寒,头身疼,鼻不通,脉浮紧,
与桂枝,常同用,感风寒,有痰饮,
咳嗽喘,配细辛,半夏姜,五味等;
痰黄咳,配石膏,痰稀白,草杏仁。
热水肿,配石膏,寒水肿,附子共。
宽心胸,气管平,助血压,血糖升。

(常用量3~ 15g)

2.桂棱

辛甘温,微发散,入肺心,膀经窜,
解肌表,出虚汗,头痛热,恶风寒。
虚自汗,配芍药,配麻黄,治无汗。
温经脉,治节酸,风湿痹、肢痉挛。
气血寒,疼痛经,配归芎,红花仁。
通脏腑,脾失约,水湿停,蓄痰饮,
配白术,猪茯蓊,合泽泻,甘草共。
和脾胃,调卫营,明肌肉,寒喘症。
(常用量3~9g)

3.紫苏(附:苏叶、苏梗)

辛温香,散风寒,入肺脾,治外感。
恶寒热,咳喘痰,头身疼,心脘满:
配香附,陈皮甘,半桔梗,前胡煎。
气滞痛,胃受寒,配生姜,藿香煎。
和中焦,气滞散,如夹热,配黄连。
解鱼蟹,诸中毒,吐泻配,生姜安。
苏叶主,治外感,苏子主,痰咳喘;
苏梗能,理安胎,配砂仁,陈皮煎。

(常用量6~9g)

4.荆芥(附:芥穗、芥炭)

辛温性,入肺肝,祛表邪,清头咽。
感风寒,咳嗽喘,头眩痛,热无汗:
配紫苏,薄荷甘,防风桂,生姜煎;
感风热,渴欲饮,咽肿痛,口燥干:
配薄荷,银花翘,牛蒡子,桔梗甘。
头身疼,感风寒,配薄羌,防风煎。
透不畅,麻痘疹,配蝉蜕,柽柳芫,
肤瘙痒,配苦参,地肤子,浮萍安。
荆芥穗,功能性,基于芥,稍强劲,
炒黄治,产后痉,炒成炭,止血行。
荆芥炭,止血功,便下血,及漏崩:
配地榆,槐花炭,仙鹤草,侧柏等

(常用量3~9g)

5.防风

辛甘温,入胱经,肺肝脾,主风痉。
解表邪,发汗津,恶风寒,头身痛,
配羌活,芷川芎,苏叶荆,生姜引,
感风热,目赤肿,咽不利,银花芩。
风寒湿,关节病,治行痹,转着痛:
配羌活,当归艽,威灵仙,木瓜饮。
破伤风,牙关紧,角弓反,抽搐痉,
配白芷,胆南星,白附子,天麻等。
治风疹,瘙痒症,地肤子,蝉苦参。
炒炭能,止血行,便血痢,妇漏崩。

(常用量3~ 9g)

6.白芷

辛温入,肺胃经,散风寒,发表功。
香开窍,善上行,风寒湿,前头痛,
单用效,配防风,蔓荆子,芎细辛;
眉凌痛,伍黄芩,川芎与,防风饮。
鼻渊塞,涕似脓,配苍耳,薄荷夷。
牙床肿,灼热痛,伍连翘,石膏荆。
肤受风,瘙痒症,配荆防,芎苦参。
活瘀血,散消肿,治疮疡,及乳痈:
配青皮,天花粉,土贝母,蒲公英。
下焦寒,脐腹痛,赤白带,经不行:
配白术,海螵蛸,白鲜皮,黄柏等。

(常用量3~9g)

7.藁本

辛温性,入胱经,解表寒,镇解痉。
善上行,达巅顶,风寒致,头顶痛:
配细辛,白芷芎,荆羌活,并防风。
鼻窦炎,头痛晕,辛夷芷,苍耳芎。
治风寒,湿痹痛,关节炎,不温通:
伍羌活,独活并,威灵仙,松节等。
治疝瘕,腰腹冷,带下症,单配用。

(常用量3~ 9g)

8.细辛

辛温性,入肺肾,散风寒,消肿痛。
素阳虚,寒邪侵,脉沉配,麻黄附。
感风寒,头身痛,鼻不闻,咳嗽喘;
配白芷,芎防风,羌独活,水煎饮。
风湿痹,关节痛,配桂枝,独活秦;
牙寒痛,配白芷,乳香及,川乌等;
火牙疼,配黄连,生石膏,大量用,
反藜芦,宜忌禁,阳亢盛,当谨慎。

(常用量1~3g)

9.香薷

入肺胃,辛微温,治暑湿,汗尿通,
暑感冒,热恶冷,配藿香,厚朴等。
外伤寒,食生冷,吐兼泻,脘胀痛;
配藿香,白扁豆,厚朴草,滑石饮。
脾虚之,浮水肿,通利尿,白术苓;
肾炎致,水肿症,益母草,白茅根。

(常用读3~9g)

10.苍耳子(附:苍耳草)

苦甘温,入肺肝,通利窍,行头巅.
治头风,疗鼻渊,上颌窦,鼻窦炎:
配辛夷,白芷片,薄荷菊,双花茜,
达肌肤,促发汗,治瘙痒,及疥癣:
用全草,与防风,地肤子,荆芥煎。
苍耳草,熬膏敷,或口服,疔痈痊。
祛风湿,关节炎,肢麻木,疼拘挛:
配牛膝,羌独活,芎防风,威灵仙。
治慢性,气管炎,既经济,效可观。
梅毒性,神经痛,麻风病,亦可选。

(常用量3~9g,草9~15g) .

11.百里香(地椒椒)

辛湿性,解祛风,治感冒,喉肿痛;
百日咳,化痰津,小腹胀,胃寒疼;
助消化,能温中,搓绳燃,熏蚊虫。

(常用量3~9g)

12.柽柳(西河柳、山川柳等)

辛甘入,胃肺心,解表热,发透疹。
麻痘疹,出不齐,毒内陷,服洗熏:
配薄荷,鲜芦根,蝉蜕及,升麻共。
扩血管,调体温,松肤肌,关节疼,
风湿痹,配秦艽,羌独活,生地等。

(常用量3~9g)

13.芫荽(香菜,附:芫荽子)

辛温入,肺胃经,散发表,疏宣通。
适用于,荨麻疹,毒内陷,不透疹:
好滴剂,喷宿疹,留颜面,擦洗熏.
感风寒,咳痰饮,饭不香,食不振。
芫荽子,制乳剂,治创伤,防化脓,
能抑制,诸病菌,促肉芽,速形成。

(适量)

14.米虾

味甘温,发散迅,托痘疹,酒煎喷。

(适量)

15.鲜姜(附:干姜、炮姜、姜炭.姜皮)

辛温入,肺胃经,透表汗,呕哕宁。
感风寒,热恶冷,配红糖,多热饮。
治咳嗽,寒痰饮,五味子,半细辛。
治胃寒,呕吐频,配半夏,大枣用。
解半夏、南星毒,鱼蟹肉,腐毒腥。
干姜由,鲜晒成,辛热入,肺脾经,
主温中,助回阳,驱散寒,止血崩。
元阳衰,内寒甚,配附子,甘草饮。
胃虚寒,肠鸣痛,煨姜配,术党参。
里寒呕,腹疼痛,配良姜,半夏共。
肺寒咳,稀痰甚,配五味,细茯苓
孕妇应,忌慎用!

炮姜性,苦涩温,干姜炒,焦黄膨
辛散力,比较轻,入血治,失血症;
吐衄便,妇漏崩,面㿠白,恶寒冷,
里虚寒,腹冷痛,肢不温,关节疼。
制姜炭,置锅中,炒至黑,炮姜性,
能散寒,且温中,止吐泻,腹寒痛。
生姜皮,辛凉性,能利水,善消肿:
配桑皮、茯苓陈、大腹皮,“五皮饮”。

(常用量3~6g,鲜、干姜可达12g)

16.葱白(大葱,附:葱须)

辛温散,肺胃行,发表汗,阳气通。
感风寒,初起症,配豆豉,生姜饮。
寒入里,下利清,伍干姜,附子饮。
小便闭,寒气凝,炒热敷,脐腹熨。
葱须与,葱白同,治咽肿,气不通:
干葱须,胆矾共,研细末,吹咽中。
内服宜,冲泡饮,外用宜,炒热用。
与蜂蜜,勿同用,表虚汗,宜忌用。

(常用量15~ 30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