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膝色变”?关于芭蕾舞者的膝超伸,我想和你谈谈

 阿里山图书馆 2022-05-17 发布于北京

今天之所以想和大家谈谈“膝盖”的问题

是因为黄老师在知乎上

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提问——

芭蕾舞者为何都有膝超伸?

如何避免?

这个提问有300+个关注者

被浏览了180000+次

看来,芭蕾舞者的膝超伸问题

已经上升到了一个不得不谈的层面

在对这个问题作出论述之前

我们要给大家普及一下,

什么是“膝超伸”:

我们十分不认同网络上对于“膝超伸”的定义。由于没有找到概念清晰、准确的定义,在此只能根据网友们的描述,作出总结——

膝超伸,又名“膝过伸”“膝反张”,网上的专家们说,从侧面看,只要股骨和胫骨之间形成的夹角大于5°,就算是膝超伸。(大多数作者还在此句后面加上一句:“这在X光线下看得更清楚。”)

(如图中舞者的主力腿,膝关节过度屈伸)

事实上,股骨与胫骨之间的角度大于5°就属于膝超伸,这种说法并不科学,这种测量方法也不科学

因为在矢状面上胫骨平台与股骨干线相比稍向后移,而股骨和胫骨的骨干均有生理前弓,它们的解剖轴线并不是一条直线。

简单地说,由于骨骼的形状并非两条规矩的相交直线,即便是在X光下看到的股骨和胫骨,普通人也难以按照网上流传的标准量出角度并作出判断。

而有些人的膝关节过伸范围天生就有10°甚至更多,尤其是女性。

由于女性的韧带天生就比较软,固定关节的能力较差,所以膝关节、肘关节的活动范围会更大。

所以说,让人避而远之唯恐不及的“膝超伸”,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那么

芭蕾中有关“膝盖”的审美

是从何而来的呢?

图片

关于膝盖的审美主要来源于古典芭蕾,旧时的欧洲贵族认为腿部线条应该如新月般顺畅才显得优美,而凸出的膝盖骨,不仅影响腿部线条的流畅度,而且常常给观众一种舞者没有绷直腿的错觉。

(图为腿部线条的视觉效果示意)

上文提到,许多人天生就有一定的膝过伸角度,而另一部分人,膝关节活动范围小,膝盖骨凸显。(如下图)

图片

像上图的腿型,确实没有所谓的“膝超伸”,但是腿部线条出现了明显的转折,凸出的膝盖骨使整条腿看起来是弯曲的。

而天生就有较大的膝关节活动角度的人,腿部线条看上去就更顺畅、优美,即便是膝盖骨的大小无法改变,整体看上去腿部也是直的——

放一张对比图给大家对比一下:

新月形腿部线条的形成有三种模式,除了天生的“膝超伸”以外,还有“肌肉代偿型”和“骨代偿型”。

如下图①,即为典型的肌肉代偿型。这种类型的膝关节并没有较大的活动空间,腿部线条依靠壮硕的大腿前侧的股四头肌和小腿后侧的三头肌形成,在男性芭蕾舞者中较为常见。

如下图②即为借助外力形成的骨代偿型“膝超伸”,没有借助肌肉的形状,而是通过外力强行改变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形成理想的腿部线条。

图片

(画得比较夸张,大家领会一下就好)

我个人不喜欢凸起的膝盖,因为那样的线条不顺畅不好看,但是也不提倡压膝盖这种做法,因为外力不掌握好力度容易导致受伤。

其实不止是芭蕾,中国舞、国标舞也有压膝盖的做法,越是追求完美就越想在小细节上下狠功夫。现在,由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审美的变化,压膝盖的做法在课堂上已经越来越少了。

膝超伸并不是病态

芭蕾也并不反人类

膝超伸存不存在隐患?

存在。

据说绷直腿的时候把膝盖锁死了,在运动过程中容易伤到前交叉韧带和半月板。

其次,与膝超伸相伴的是骨盆前倾。事实上,不只是膝超伸,舞蹈当中有许多动作(例如抬后腿)都会使骨盆前倾。骨盆前倾也不是病态,只是体态看上去并不那么符合大众审美。

再者,膝超伸的人并不会每时每刻都保持膝盖的绷直状态,在自然站立时,为了舒适,大部分人不会将膝盖向后顶死,膝超伸也就不会向病态的方向发展。

有人说,芭蕾对人体的要求如此苛刻,是否可称为反人类的艺术?

不,人类能够达到的,都不能称为“反人类”。那只是我们突破自然束缚,挑战无数可能的过程。如果人类一直以“反人类”为由在舒适圈内苟活,又将如何迈出直立行走的第一步呢?

 观点总结 

一、“膝超伸”的现象其实很普遍,成因与关节韧带有关。

二、某种程度上说,“膝超伸”能美化舞者的腿部线条。

三、不提倡舞者压膝盖,产生“骨代偿型”的超伸。

四、膝超伸并不是病态的,但存在隐患。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

能拥有美丽的身体线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