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论解之十一:说《周易》的“周”

 慧然 2022-05-17 发布于广东

图片

一、《周易》的制作时代

关于《周易》的制作时代,在汉代就被认为是很古老的作品,《汉书·艺文志》里说:

“《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1]

到现在,学界一般接受是西周时期作品的看法,其实这是被汉人的说辞给误导了,也被它里面那些古奥难懂的卦爻辞给迷惑了,《周易》的产生根本就没有想象的那么古老。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也有学者开始感觉它有问题,不像全是西周的时期的东西,所以闻一多先生曾认为“《易》卦爻辞托始于周初,写定于东周”,[2]陆侃如先生也认为“《易》卦爻辞的写定约当东周中年”,[3]已经认为是东周的作品,只是说得比较含糊,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跨度太长;郭沫若和平心两位先生的认识最为清醒,认为它的确应该是战国时代的作品,[4]这个看法应该最正确的,而且很可能是战国时期人们对传统筮法进行改革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易占方法,书也是新出的筮书。

在殷商和西周时期人们筮卦是用数字卦,所以卦象都是由不同数字组成,关于这个问题,可参看张政烺先生的研究成果。[5]而现在能看到的传统筮法书,就是清华简《筮法》,它还沿用古老的数字卦,不仅有卦象,还有爻象,还有干支五行四季等,操作方法极为复杂,《周易》则抛弃了这些,将筮法尽量简化,仅用变卦动爻和卦象为占,简便易行易于操作,而且创作了体系整齐完备的筮书,所以战国时代才得广泛流传,所谓“后出转精”、“后来者居上”。

这派的筮法传承者为了张扬这新出的筮书,就依托春秋时期的人和事,编造了很多“筮例”,而且都是算准命中了的,以表彰这新兴的筮法所来有自而且占断准确,像汲冢书里的《师春》就是这类的作品。因为这些筮例所依托的故事背景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所以才被编辑《左传》者当作史料收入书里,大家看看《左传》就会知道,里面的筮例很多,凡是用传统筮法的,都不说用什么筮法、什么筮书,而用《周易》的,必定要特别说明“其在《周易》”(宣公六年)、“《周易》有之”(宣公十二年)、“以《周易》筮之”(如昭公五年)等等,说明《周易》是当时一种与众不同的筮法,是新生事物,用它来筮卦需要特别说明。

从书的整体情况看,如此整齐完备、体系庞大的筮书,它应该是出自一个人之手,而不是像一些学者揣测的那样是“成于众人之手”,他应该是新兴的《周易》筮法一派的某位巫史编写的,绝对不可能是战国之前能产生的。

战国之前人的卜筮,卜筮时会由负责占卜的巫史做出爻辞,然后判断吉凶,占卜完之后,这些占卜事例会被记录并保管起来,成为后来卜筮的参考。后人占卜的时候遇到此类的龟兆和卦象,就会翻出这些老的卜筮档案来查查,作为占断吉凶的参考,《尚书·金縢》里说周公占卜“乃卜三龟,一习吉。启龠见书,乃并是吉。”这就是最初的卜筮之书,主要都是根据前人的卜筮事例作参考,并没有什么专门制作的卜书或筮书。这就象近现代的法官判案,各种案例都会记录在案,以后再发生了类似的案例,都会翻出以前法官判案的记录来查查,作为判案的重要参考,但这些案例却并不是专门的法典。

因为战国以前人们没有刻意创作写书的风气,《诗》、《书》都是收集的零散篇章的汇编,并非是某人专门创作的著作。如果有人专门来写作著述成书,无论他写的是什么,那都属于私家著作,但这种作品在战国前还没有,罗根泽先生指出“战国前无私家著作”,[6]无疑是正确的。到了战国时期,个人著述风气兴起,才有了刻意创作的作品,而《周易》《归藏》等诸多专门的筮书,基本上可以确定都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东西,包括上面提到的清华简《筮法》,那应该是传统筮法的巫史整理编著的本门的筮法撰著,这些都根本不可能在春秋(包括)以前。

正因为《周易》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所以作者在卦爻辞里使用了很多春秋时期的故事当典故,可后人解《周易》的时候多不往这方面想,导致许多本可以解释的卦爻辞弄得混沌难明,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图片

上博简本《周易》简1(局部)

二、《周易》的命名

《周易》一书的得名,主要是在“周”字上,有“周普”和朝代(即周朝的周)两种说法,前辈学者们于这个问题多有讨论,但也没有定论,有倾向“周普”说的,就是周全完备的意思;也有倾向是朝代名说的,认为就是周人作的《易》。

其中“周普”义是郑玄的说法,历代学者多从其说,但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已经提出异议,认为《周易》的“周”是朝代名,为宋代学者所接受,如程颐《周易传》、朱熹《周易本义》、朱震《汉上易传》等都以此说。近世学者如胡韫玉先生认为“所谓周者,确为朝代之称,而非普遍之义。”[7]黄优仕先生认为“前说以周为取普遍之义,纯属臆揣,殊欠的当”,也认为“周”就是周朝的“周”。[8]这看法应该是对的。

在目前能看到的传世先秦典籍中,提到《周易》最早也是最多的就是《左传》,它里面第一次提到《周易》,是在庄公二十二年:

“陈厉公,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及陈之初亡也,陈桓子始大于齐,其后亡也,成子得政。”[9]

这是记载了春秋时期陈国陈厉公时期发生的事情:一位不知名的“周史”用《周易》给陈厉公的儿子陈(田)完(敬仲)筮卦,预言他的后人将来要在姜姓国(齐国)做大。后来陈完奔齐被重用,其后人果然夺取了姜齐的政权而为“田(陈)齐”,这是算准、命中了,特别是说陈完将来要在“异国”做大,而这个“异国”还“必姜姓”——这也搞得太露骨了点儿,显然这条占例是田氏代齐之后搞的拟作,是战国时期的人创作的。可注意的是《左传》在这首次提到《周易》的时候是在东周的春秋时代,还特别说明是一位“周史”,就是周王室的史官,他用《周易》,其实就是暗示这《周易》就是周人的《易》,“周”是国名和朝代名。

《周易》之所以要冠以朝代的“周”名,也正可说明当是筮法旧派与新派的斗争,新兴的筮法《周易》一派为了拉虎皮当大旗,宣称这是周王室的《易》,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地位,同时用战国以前的史实和人物虚构了许多筮例为《周易》作宣传,其中晋代汲冢里出土的《师春》就是这样一本作品,《晋书·束皙传》里说:

“《师春》一篇,书《左传》诸卜筮,'师春’似是造书者姓名也。”[10]

晋代杜预在《春秋左氏传后序》里说得更加明白:

“又别有一卷,纯集疏《左氏传》卜筮事,上下次第,及其文义,皆与《左传》同,名曰《师春》,'师春’似是钞集者人名也。”[11]

《师春》是战国时期的一本易学著作,作者是师春,这明白也是一本独立的私家著作,所以才以其名字来命名,就象先秦两汉诸子的私家著作都以其名命名的情况一样。这书里极力地张扬《周易》筮卦的准确性,师春显然就是《周易》一派的巫史之流。《左传》本来是一本汇集历史资料编纂起来的私家史书,应该是《左传》的编辑者抄了《师春》的资料,而不是师春抄《左传》,这点杜预应该是弄反了。

看《左传》里的筮例,有少量不用《周易》的,大部分都是用《周易》。而让人奇怪的是,这些筮例,用的都是东周的故事,东周以前的都没有,这是因为到了战国时代,人们能熟悉的史实也就是东周以来的春秋时期,西周的史实都模糊,更不要说以前了,所以拟作者只能取比较近而熟悉的春秋时期的故事来作筮例,这样更容易为人所接受。而《周易》本文中,也用了一些春秋时期的故事当背景来作卦爻辞,这事情其实是很明确的:无论是《周易》的作者还是这派筮法的人物,都没有把《周易》当成很古的古书来对待,更没想把它吹嘘成某种“古董”,战国时人还没这种想法,就象秦简本《归藏》一样,它里面也用了很多春秋时期的人物来作卦爻辞,只是想作本筮书,也没想到要刻意伪造一本“黄帝易”或“殷易”。

所以,《周易》的“周”就是周朝的“周”,准确地说是指成周,也就是汉代(包括)以后所说的“东周”,《春秋公羊传》于宣公十六年、昭公二十六年都说到“成周者何?东周也。”《周易》的命名,就是说东周时代周王室使用的《易》,《左传》《师春》中最早的筮例说周史用《周易》给田敬仲筮卦,而西周的史实了无涉及,就是这个意思。

图片


[1][汉]班固:《汉书》卷三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49册,台湾商务印书刚1986年,第800-801页。

[2]闻一多:《易林琼枝》,《闻一多全集》10,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6页。

[3]陆侃如:《论卦爻辞的年代》,《清华周刊》三十七卷第九期,1932年。

[4]郭沫若:《〈周易〉的制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人民出版社年,页;平心:《关于〈周易〉的性质历史内容和制作时代》,《学术月刊》1963年第7期,第56~69页。

[5]张政烺著,李零等整理:《张政烺论易丛稿》上编,中华书局2011年。

[6]罗根泽:《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古史辨》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8-67页。

[7]胡韫玉:《论易之命名》《国学》(上海大东)第一卷第三期,1926年。

[8]黄优仕:《周易名义考》,《国学月报》第二卷第十一期,1927年。

[9][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775-1776页。

[10][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5册,第869页。

[11][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后序》,[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四十三,中华书局1958年,第1703页。

编辑:知北游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