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邮说医学史72:一辈子,一生情——许学受

 Xiac2cmv1bxedf 2022-05-18 发布于江苏

邮说医学史72:

一辈子,一生情——许学受

       在我的案头,放着一本介绍许学受教授九十年人生的书籍,书的名字朴素大方叫《回首九十年》,就像素色流年里一首从容的歌,阅读的时候,仿佛能听到书中文字的低吟浅唱。近20万的文字,是许学受一生从医人生的总结。

中国邮政《爱》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附票图案为许学受教授

       回溯如歌岁月,追忆昨日往事,一程又一程的风雨,一段又一段的阳光,许学受在高尚和信仰中信步而行:选择从医,在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创肺科,文革中下放农村,出版医学专著,成为肺科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专家,荣获中国呼吸医师奖。

       他行医半个多世纪,心中装着病人的疾苦,把病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把病人的生命当成自己的生命,永远都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己所能帮助病人减轻痛苦,“让病人受益”是他永恒的动力。在他的身上,闪烁着献身医学、服务民众、敬业进取的时代光辉。

       他生活简朴,不讲究虚荣,常常接济贫困病人,倾心照顾他们。为了抢救病人,他不顾自身安危,毫不犹豫地用口为肺结核病人把痰吸出。他的真情付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凝练了和谐的医患关系。

       他一辈子从医,也一辈子从政。他的一生荣誉无数,曾获国家、安徽省、合肥市各类奖20余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他又荣获我国呼吸医学行业最高奖项——中国呼吸医师奖。他还曾是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中国致公党安徽省委员会第一任委员。

       然而,驱使他持续前行的不是荣誉和头衔,而是一位医学专家对我国结核病防控事业的那份责任。他精深的学养、高远的胸怀和博爱的心境,他的表率作用与人格魅力,影响和鼓舞了无数年轻的医务人员。

       他这辈子怀揣爱心,只想做一个好医生,把一生精力全部奉献给自己的病人。他是我们这些从医者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让我们在略显彷徨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看清一条前行的路。

       在《回首九十年》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一祯褪色的老照片,许学受正给患儿做肺部听诊。我们可以从略带沧桑的画面上看出,在患儿面前,他就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

       这张老照片,有着不可言喻之美,凸显出一个呼吸科医生善待病人的一腔深情。在他救治的千千万万个病人中,有农民、穷人、乞丐、工人、领导干部,书本内页中一幅幅治病救人的照片里,写满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医患故事。

许学受教授90岁时根据回忆口述而成的自传体小说《回首九十年》封面

       穿越岁月的烟尘,晨曦中的江南水乡,少年许学受一袭粗布衣衫,迈着农村孩子踏地有声的脚步,怀揣几许好奇、几许兴奋,走出了许家宅院。跨过石桥,挥别村镇,随着火车一声汽笛的鸣响,他从农村来到了繁华的大上海。

       这个从乡下走出来的少年学子,1922年10月14日出生于江苏常州武进一个中医世家。13岁那年,他跟随父亲来到了上海,拓展了视野,开启了新的生活。

       许学受的父亲为人善良,把治病救人当作行善积德的好事来做。“人分阴阳,事也分阴阳。人生了病,实为阴气所致。治病是升阳的事,是好事,不可不做。在看病时,对一些穷人不收或少收他们的诊金,这也是阳气,是给家里积德。”父亲时常唠叨的这些话,被少年许学受牢牢记在了心里。

       许学受儿时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父亲不分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一接到病人家属的求助,马上背着药箱出诊的背影。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他渐渐有了“医乃仁术”的概念,立下了学医济世的鸿鹄之志。

       1942年,许学受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弱冠之年的他怀揣梦想,以一颗赤子之心全身心投入到医学的殿堂之中,如饥似渴地学习、吸收。四年后,他转入国立江苏医学院学习,1948年毕业分配到上海中山医院内科。

       在中山医院,许学受幸运地遇见了影响他一生事业的著名肺科专家吴绍青教授,从内科转入肺科,成为吴绍青的学生。在吴绍青的带教下,许学受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医疗技术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许学受教授在上海中山医院时的照片,摄于1949年

       上世纪50年代初,安徽省筹建医学院,邀请上海专业人士前来创建。在吴绍青的推荐下,许学受于1952年秋来到刚刚成立的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当时安医附院周围都是荒山,只有几排小平房,唯一一幢三层病房楼以外科为主,楼下东边为内科,西边是儿科,没有肺科。

       许学受一到安徽就发现当地肺结核病人很多,因为没有独立的肺科,肺结核病人只能就诊于内科,住院也只能挤在内科病房里,这样就容易产生住院期间的交叉感染。为此,他向医院提出了单独开设肺科的建议,具体工作由他来挑头负责。

       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许学受挑起了创建肺科的重担。从选拔人才到学科规划,从门诊安排到病房设置,从继续教学到科研计划,在他的努力下很快就有了雏形,安医附院肺科从这里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许学受勤于学习,善于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忠实地履行一个学科带头人的职责。他将解救千百万“十痨九死”的肺结核病人放在第一位,上午查房,下午出门诊,晚上检查重点病人。

       每到周末,他总是去图书馆查资料、找文献。那些年他根本就没有休息日,虽然劳累,却从未叫过一声苦。他把苦和累留给了自己,用心守护呼吸健康,把幸福与安康留给了病人。

       许学受诲人不倦,精心育人,注重肺科团队建设和年轻医生培养。他注重临床实践中的传帮带,注重临床思维训练。他意识到提高肺科医生的诊断水平,必须从提高读胸片的水平做起,为此他举办了一个专门针对提高年轻医生业务水平的读胸片研讨会,并将这个研讨会规范化、常态化,最后形成了专门的临床读片制度,肺科年轻医生的临床诊断水平因此有了较大的提高。

       为了打造出真正高效的学科团队,许学受亲自带教年轻医务人员,强调要用“心”做医生。他进一步规范肺科疾病的诊治工作,以手抄本复写纸复印的方式编辑了《肺科临床手册》,肺科全体医生人手一册,开创性地绘制了彩色支气管图谱,努力寻找价廉效高的结核病治疗方案,定期召开病员座谈会,不断改进临床医疗护理工作。在许学受的带领下,安医附院的肺科实力越来越强,开始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许学受以自己的热情与坚定追逐着梦想,并用梦想点亮了现实。

上世纪50年代许学受教授在安医病房,他对病人关怀备至,亲自将饭菜送到患者手中

       在治疗肺结核的过程中,许学受发现异烟肼和链霉素价格较高,一些普通病人根本用不起。为了给病人节省医疗费用,他开始观察比较便宜的药物胺苯硫脲,并用在一些轻症病人身上效果很好,受到了群众的夸赞。

       对于肺结核球的治疗,当时除了手术几乎没有别的办法。许学受根据自己的研究,采用异烟肼加对氨基水杨酸钠进行治疗,结果效果很好。这一成果在杂志上发表后,学术界对治疗肺结核球的传统思维有了一个突破,一大批濒临绝境的病人因此重获新生。

       在一批批被治疗的结核病人中,有一批特殊的病人,他们是安医在校大学生。按照学校当时的规定,学生一旦查出患有结核病,将被劝其退学,这对学生父母、家庭和学生本人都是致命的打击。

       作为一个经历过寒窗苦读的大学生,许学受深知他们走过的路是如此不易,他不能眼睁睁看着那些莘莘学子十几年的读书生涯和当医生的梦想,就这样轻易地被结核菌粉碎了。他找到院党委,向党委领导陈述了自己的请求:把这些学生留下来,单独给他们提供住房,治疗问题由他解决。

       院党委高度重视他的建议,经研究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在学生宿舍的西北角出现了一排简易平房,这些简易平房成了安医上世纪50年代的独特记忆:它们是病房,也是学生宿舍;居住者既是病人,又是学生。在经过短时间强化治疗确定没有传染性后,这些学生就开始一边学习一边治疗,最后他们顺利完成了学业,圆了自己的医生梦,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了安徽医学界的骨干。

上世纪50年代的安徽医学院

       许学受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心中想的只有病人,从来不考虑自己。在他的心中,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无论什么情况,他都不轻言放弃。

       一位肺结核合并肺囊肿、支气管哮喘的重病人大量地咳痰,当病人的呼吸道被浓稠的痰液堵塞、濒临窒息死亡的危急时刻,许学受毫不犹豫地一口一口用嘴帮病人把痰液吸出。病人得救了,在场的人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许学受十分清楚,对这样的开放性肺结核病人用口吸痰,其每毫升痰液中会有10万多个结核菌被吸进自己的肺里,自己极有可能被感染而出现重大的健康问题,但是为了抢救病人他在所不惜。

       许学受珍惜生命,善待他人,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这种一切为病人健康考虑的职业精神,正是以“神农尝百草”为代表的我国传统医德精神在当代医生身上传承发扬的最好体现。

       许学受在治病救人的职业生涯中,始终坚持“病人第一”的理念。他天性善良,以诚待人,服务热情,沟通耐心。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他视病人为亲人,从不以“名医”自居。

       然而他毕竟是名人,诊室里总是挤满了慕名前来求医的病人。他毫无架子,总是热情接待,不论高级干部还是贫民百姓,都一视同仁,满腔热忱,把他们当成自己的至亲。

       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医者的最高境界。许学受用一颗博大的爱心,去关心、爱护每一个病人,帮助他们战胜疾病。即使在文革中下放安徽金寨古碑公社期间,他依然利用简陋的条件,全心全意为贫困落后、缺医少药的村民们服务。

       在病人眼里,许学受没有一点专家的架子。无论在办公室、家里,还是在马路上,只要遇到求助的病人,他从来都来者不拒。他还常常给贫困病人买吃的,送他们衣服,为他们支付医疗费用,很多病人都感动地称他为“菩萨医生”。

印在《回首九十年》封面上的许学受给患儿做肺部听诊的老照片

       医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就是看好病人的病;第二重叫人文关怀,不仅看好病人的病,还有悲天悯人之心,对待病人像亲人一样;第三重是进入病人的灵魂,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许学受就是这样一位进入了病人灵魂的人,成了病人抗击病魔的支撑。

       许学受是真正把病人放在心中的赤诚之医,他与病人之间没有任何距离,同呼吸共命运。他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奉献一辈子,赤诚为人民。我曾经多次去合肥造访他,坐在他的身边,聆听他的教诲。从他慈祥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医者之爱与人性之光,他脸上的沧桑记录了他一心为民的人生追求。他给我讲述当年从上海来到合肥创建安医肺科的往事,话语中满含的深情,令我深深地感动。

       许学受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一个人的学问再深也是有限的,但医德的高尚是无穷无尽的,要做一个好医生,必须先品德后学问。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白求恩精神的闪光: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人民的极端热忱。

       许学受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为了培养更多的专科人才,还勤勉地著书立说,传播医学知识。他根据自己的多年研究和临床实践,写出了《肺科临床手册》《肺科临床读片》《内科疾病的肺部表现》《肺结核病》等18部医学专著,发表医学专业论文200余篇。这些专业书籍和论文,广受肺科医生的欢迎。1996年,他又倾心创办了《临床肺科杂志》,全国呼吸科的各级医生从此多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园地。

       许学受用他这辈子的一生情,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他是卓越的呼吸医学专家,是人民爱戴的高德大医,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永远的学习榜样。

2014年,笔者在合肥许学受教授家中与许教授合影,从许教授慈祥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医者之爱与人性的光辉

作者简介

王平,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副会长。

医学历史

2022

5/1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