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淡斑小能手“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有理有据

 咀嚼莱根 2022-05-18 发布于安徽

氨甲环酸临床用于治疗黄褐斑取得了较好疗效,其治疗机制涉及多个环节,包括抑制真皮血管形成,减少肥大细胞数目并抑制其活性,减少基底膜带损伤,抑制表皮黑素合成和转运,促进皮肤屏障功能修复等。氨甲环酸常见的给药方式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等,均显示出较好的疗效。胡烨蓓等综述了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具体机制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

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

胡烨蓓1    宋秀祖2

作者单位:1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第三医院皮肤科,杭州  310009;2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杭州  310009

【引用本文】  胡烨蓓,宋秀祖. 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2, 55(5):460-462. doi:10.35541/cjd.20200235

图片
一、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

1. 针对血管增生:
研究发现,黄褐斑皮损区血管数量和体积明显增加,且血管数量增加更为显著,并与色素沉着呈正相关。在血管生成过程中纤溶酶起重要作用,纤溶酶可以将细胞外基质结合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为可溶性,从而促进血管生成。氨甲环酸是纤溶酶抑制剂,可直接或间接抑制血管生成。临床研究显示,2%氨甲环酸外用治疗黄褐斑12周后,表皮黑素颗粒显著减少,CD31阳性血管数量及VEGF表达呈下降趋势,内皮素1表达亦显著下调,证实氨甲环酸可抑制血管形成。

2. 针对肥大细胞:
黄褐斑皮损区可见到弹力纤维变性,肥大细胞浸润明显,推测紫外线导致光老化可能参与了黄褐斑的发病,其中炎症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发挥了重要作用。肥大细胞活化可以被抑肽酶和纤溶酶抑制剂阻止。氨甲环酸是纤溶酶抑制剂,研究证实氨甲环酸可抑制肥大细胞增殖,还可抑制其活性,推测可能是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机制之一,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3. 针对基底膜带:
黄褐斑患者皮损区基底膜带存在受损现象,紫外线照射会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或引起肥大细胞释放胰蛋白酶,参与细胞外基质损伤和基底膜带破坏。氨甲环酸针对黄褐斑皮损处基底膜带的治疗可能与抑制纤溶酶、MMP和胰蛋白酶等相关。



4. 针对黑素合成与转运:
黄褐斑皮损处表皮的黑素细胞活性增强,黑素合成增加。研究显示,氨甲环酸可阻止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减少花生四烯酸和前列腺素E2的释放,抑制黑素生成。氨甲环酸部分结构与酪氨酸相似,可以竞争性地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素合成;还可通过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途径,下调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蛋白表达而抑制黑素合成。黄褐斑的色素沉着不仅与黑素合成有关,也与黑素转运有关。氨甲环酸也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推测氨甲环酸可能通过蛋白酶活化受体2信号途径抑制黑素转运。

5. 针对表皮屏障:
角质层脂质含量对维持皮肤屏障稳态具有关键作用,而黄褐斑皮损中多数脂质代谢相关基因下调,皮损区屏障受损后恢复速率变慢,提示黄褐斑存在表皮屏障功能障碍。研究显示,氨甲环酸能显著促进皮肤咬合蛋白表达增加,促进皮肤屏障修复,这可能是其治疗黄褐斑的重要机制之一。

图片
二、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
氨甲环酸常见给药方式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等,以口服最为常用。
口服氨甲环酸推荐剂量为250 mg每日2次,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月经过少等。临床研究显示,口服氨甲环酸 250 mg每日2次治疗12周能有效改善黄褐斑皮损,且对难治性黄褐斑亦疗效显著。
外用氨甲环酸通常为乳膏,在疗效上与氢醌相比并无明显优势,但不良反应较少,仅有少数患者有刺激感。外用氨甲环酸常被用作辅助治疗,研究显示局部外用3%氨甲环酸可以提高1 064 nm QS-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的疗效。
近年来氨甲环酸也可以皮内注射和微针注射。研究显示,在常规氢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氨甲环酸注射可以提高局部治疗的疗效。
因此,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黄褐斑。
图片
三、总结
黄褐斑不是单一表皮的问题,而是表皮黑素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真皮肥大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复杂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氨甲环酸是一种安全性相对较高的药物,可以作用于黄褐斑的多个发病环节,不同给药方式均取得了较好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