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桥先生 今日下班路上,忽想起都快入夏了,家里冰箱中,还剩半袋腊猪脚,顿生绵绵馋意。 兴致一来,不再犹豫。遂转入附近菜市场,采买青椒、蒜苔、陈皮、八角、姜葱蒜等等,兴冲冲赶回家中。 腊猪脚是春节离家时,父亲塞进行囊中的,担心我没砍骨刀,还帮忙切成了一块一块。 做法,自然得依家乡习俗。先解冻、洗净、入锅焯水,煮掉浅层烟火之色,捞出再过水、微晾干。随后,放入高压锅,添加王守义粉包、桂皮、八角,开火慢炖。 趁这空挡,准备配菜、佐料,并将青椒、蒜苔炒至七成熟,装碗备用。 二十余分钟后,散气、开锅,将香气扑鼻、外酥内软的腊猪脚捞起,再过冷水、晾干,食材这才准备停当。 这时,才开火、烧锅、热油,继而倒入姜蒜煸炒香,再接续倒入腊猪脚、青椒、蒜苔,边翻炒,边添酱油、料酒、陈醋及一众香料,五分钟后,香汁欲滴、色泽红亮的腊猪脚便出锅了。 早已饥肠辘辘,赶紧装上满满一碗米饭,夹一大块腊猪脚,狠狠往嘴里一送,那滋味,别提多么幸福满足。 尚在嘴边时,一股独特浓郁的腊香已冲入鼻中,沁人心脾;放入嘴里唇舌压感,外焦内软;咬上一口,油而不腻,糯软中不失嚼劲,齿颊见的甜香,从牙缝直像闪电一般,瞬间传递到舌根、喉咙、肠胃,然后钻入心底,浸入脑海,深入骨髓,浑身不由自主的欢喜、满足、回味。 大快朵颐间,少不得连添三碗米饭,直吃得酣畅淋漓,吃得心满意足。 而此时、此心、此情、此景,也仿佛在这一道腊猪脚的家肴中,穿越回童年、回到昔日故乡。 没错,这是记忆中的味道,更是童年的惦念,任凭时光流逝,永难磨灭。 故乡之远,童年之久,那一方水土之上,父母用祖辈传承下来的古老制作方法,用一道腊猪脚的色香味,栽种下游子一生牵挂的乡愁。 如今,人到中年,千里远行,唯有这碗腊猪脚的滋味,一直不曾改变。正如乡愁的滋味,始终萦绕在心头,腊猪脚的香美紧紧将舌尖包围,乡愁也随之在舌尖品砸浸润,融进血脉。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还是书信往来鸿雁递情的古朴日子。我的细叔,彼时不过十七八岁,便弃学南下远行东莞,打工于一家电子厂的流水线上。 他常给小学生的我写信,再由我逐字逐句读给爷爷奶奶听,那里面常有“寄来的腊肉收到了,在宿舍炒了一盘,好香,一口气吃了三大碗饭”的句子。 那时年少,总觉不解,腊肉哪有新鲜肉味美呢? 如今,在南国半世浮沉,才知那滋味最能过旧、最暖心胃。走得再远、吃得再好,灯红酒绿繁华走遍,抵不过的依旧是那简朴的乡味。我们眷恋着故乡,不仅因那故土、故人、故事,更因那故味——味蕾细胞的记忆,肠胃深处的慰藉,深刻在脑海镌印于心上。 走到远方,才晓得,真正的诗意只在故乡。 正如此刻这碗腊猪脚,才是真正闻得着吃得上的乡愁。 所谓:一碗腊猪脚,亦可慰乡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