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谷雨:采野菜二三事

 你的景和我的桥 2022-05-18 发布于广东

文/景桥先生  每周一文 温暖同行  全文共2462字,阅读约需5分钟

雨生百谷,故名谷雨。”

大山之中,这“百谷”,不仅指农家作物,更有田间山头的各种野生植物——历经百花绚丽的暮春,迎来万物生长的初夏。

恰因此,一年此节,也正是农家采摘野菜的丰收季。

这两天,朋友圈常有亲友晒出“扳(野)笋哩”的照片,诱起馋虫之余,亦勾起昔日的温暖回忆。


小时,每年这个时节,我总要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扳笋哩。这种笋,纯属野生,没有主人,谁扳走就是谁的。几个小孩常约在一起,扒几口饭,便挎上大竹篮、拎着蛇皮袋等,向着野外进发。

江南丘陵的山里,到处都有坡坡野生翠竹,大约拇指粗细、三五米高(家生的毛竹则有碗口粗、十数米高)。可能是因为性喜阴凉的特性,尤以背阴处的山溪边、地坎下、井塘围的野竹笋,长得最是肥粗喜人。

哪些地方有这样的野竹笋,小伙伴们早已门清。抵达之后,便一溜儿钻了进去,快活地忙碌起来。

春夏之交,正是江南好风景,阳光和煦,风轻云淡,草肥叶绿。竹林深处一阵阵窸窸窣窣的动静,不时还传来一声声惊喜的叫喊——“哇”,那一定是觅得了上等的野笋儿。

在乡间,野竹笋到处都有,采之不尽,长得太长的不扳——老了,味不嫩,顺便留给来年做种;长得太细的不扳——撕开笋壳,一丁点笋芯,不划算。最上等的野竹笋,鲜明特征是“短大肥粗”,笋外壳的颜色还没全变灰黑,还带着点刚出土的黄白,这样的笋肉,也是黄嫩白,还没有变绿。

觅得这样的笋子,心中一阵窃喜,赶紧上前,用手尽可能握紧笋子的根部,斜向下部一扳,一根壮实的野竹笋,便入手了。会扳笋子的人,扳出来,往往笋子的长度构成是地下一半、地上一半,那才叫一个鲜嫩。

扳好的野竹笋,一捆一捆运送到路边,旋又钻进竹林,继续寻找大自然的馈赠。要不了多久,大竹篮或蛇皮袋,便装满了,小伙伴唱着歌谣,心满意足凯旋。


 
扳回的野竹笋,要剥壳。

剥壳的方法,有几种,其中一种是老老实实从根部往上、从外往里剥,比较费力费时。里手的人,则先从笋尖撕个口子,扯出笋壳头,用一根手指缠着,一圈一圈绕卷下来,整棵野竹笋的外壳,便从尖到根,整体脱落。

由于太多,往往全家上阵,一齐剥笋壳。

剥好的野笋儿,搁放在干净的竹篮里,色泽黄白中夹点碧绿,饱满清亮,晶莹剔透,闻着一股清香,瞬间苏醒了人们的味蕾细胞。


先将野笋焯水,以去除涩味,再将过年剩下的腊肉切出一块,肥的炸油,瘦的暴炒,食材的完美搭配、柴火的给力烹饪、佐料的出色调和,一盘农家“腊肉炒野笋儿”便端了出来,香气弥漫着整个屋子,夹一筷子塞进嘴里,满颊生香,鲜嫩、爽脆、可口,那绝对的“舌尖上的春天”“舌尖上的江南”,农家的餐桌似乎也装下了一整个春夏。

野生竹笋不但味美,还营养丰富、功效神奇。

据科学研究,其富含植物蛋白、植物纤维、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低糖低脂,有开胃健脾、宽胸利便、降低“三高”、提高免疫力等多重功效,所谓“山珍”,便是如此吧。

当然,扳野笋儿的“农活”,孩子们会持续十天半月,一篮篮、一袋袋往家搬,新鲜的肯定吃不完。于是,便煮一大锅水,将野笋儿全部焯水,趁着春夏之交的阳光,晾晒成野笋干,严实地装进密封的塑料袋里藏好。或者是洗净焯水后,加盐、椒,腌到菜坛子里。到了深秋寒冬,干的取出来发水、煮熟,腌的取出来直接上桌,丰富着枯季菜果单调的农家餐桌,区区一盘野菜,似乎便让人望见了春天。

就这样,因为农人们辛劳和智慧,野生的美味,能跨越季节,满足一年的味蕾。

 
 
谷雨时节的野菜,除了野笋儿,还有野蕨菜——传说中的“山珍之王”,富含胡罗卜素、维生素C及多种矿物质,是普通蔬菜的几倍乃至十几倍,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具有延缓衰老、润肠排毒、减肥消肿、降气降压、清热解毒等神奇功效,故民间又誉称“长寿菜”。

江南的浅山丘陵、林间地头,一到清明谷雨季节,这样的野蕨菜,遇雨而生,遍地皆是,比野竹笋还要烂漫常见。

野蕨菜,根茎先黄后绿,根茎粗壮,顶端是细碎锯齿状略显卷曲尚未打开的叶牙(如长大则是散开的叶子)。因属浅表植被,长不过20-30公分,故在火烧过后的林间地头,最为密集。那年月,每年乡下总有这里那里的山火。


采野蕨菜,也要择嫩而采,长老了吃起来要嚼劲,味道也不对。但和扳笋儿略有不同,采野蕨菜只需从茎的下端折断即可,地上才是最鲜嫩的部分。

另外,野蕨菜的根,富含淀粉,也有人连根带茎挖了回去,加工成野蕨粉条。


小时候,我也常去采摘野蕨菜,野蕨菜也可以晒干收藏,但每年也就吃个三五回,远不如吃野笋儿多。

后来才晓得,民间自有大智慧,可能是因为野蕨菜含有一些有毒物质,并不适宜常长食用。这一点,和这几年声名鹊起、金枝玉叶般的香椿叶差不多。

但比起香椿,野蕨菜、野笋儿,却显得尤为朴实平常,价格也便宜,就像下地的农人们一样。时下在湘菜馆、川菜馆、东北菜馆子里,饭前小凉菜就能常见到它们的影子,比如凉拌野蕨菜、凉拌野笋,秀色诱人,开胃生津,口齿留香,堪称佐餐佳品。去海底捞等时尚火锅店,鲜脆野竹笋,也是一道特色菜,大俗者终大雅。

可见,野菜也开始跟随城镇化的步伐,从山野走进城市,走向市场,走上餐桌。

 
 
日子一直往前走,还有各种山野菜,等待着农人们的青睐。

稍早的有地米菜、艾蒿(艾叶粑粑),稍晚的有金银花、野荞头、野高笋、松树菇、水芹菜、山栗子……

这些野菜,不仅风味独特,还纯属天然、无农药残留、营养及保健价值极高,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农人。从母系社会的采摘果腹,到饥荒年代的充饥救人,野菜,就像敦厚的大地一样,从不负人,也从未负人。

更可贵的是,这些野菜,自在深山野林、荒坡草地之中求生存,并不需要人的关照,自己就勃勃生长,无私馈赠给辛劳的农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大概也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之一吧。

农家谚语有云:粮再多,野菜也要备几锅。混杂着吃,一则省粮,二则健康。同时也告诫人们,粗茶淡饭,素简生活,原本就是一份安然与知足。

这些山间的野菜,还告诉农人们,只要你走进山里、付出劳作,总不会空手而归。只要你四体不懒,愿意劳动,总能寻觅到一口吃食。

而这些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到更远的地方,也一直没有忘记这些教诲——你的工作、你的努力、你的勤劳,总会有一份收获!

(图片部分源自互联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