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是以道为根、以德为本,修身立命的学问

 一德老师 2022-05-18 发布于广东

《易经》的最高指导原则是坤卦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就是说:
积累善行的人家,必然有很多的喜庆;
而常做坏事,积累恶行的人家,必定会遭遇到很多灾祸,或给子孙后代留下祸殃。
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最近国外报道:美欧一些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科学,不是迷信。

其实远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先贤就在《易经》中明确地指出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说我们的老祖宗是多么的高明,《易经》这本书是多么的伟大。

《易经》系辞上传讲“一阴一阳之为道”,“继之者,善也”。
就是说,一阴一阳的相互对应和作用,是万物发展的规律和根本,这就是道。
我们遵循道的规律开创万物、规划生活,就是善。

《易经》和《道德经》都主张以人为本,人要以道德为根,要把道德修养看作做人的根本。

《易经》讲的天道、地道、人道实际上都存在于人的身上。
因为,天道、地道也都需要人来辅助、了解、掌握。
人是万物之灵,“仁”是万事万物的共同需求。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仁”、有“爱”。
所以,做人就要终身不渝地怀有爱心,追求仁德,加强道德修养也就成为做人的根本要求。
道德修养是一种内心修炼,为此,就要时时看到我们内心深处不符合“仁”“爱”的东西,不断加以矫正、去除。

但是,由于人的眼睛是向外长的,使我们只能看到外面的东西,却看不见内心深处的东西;只看到前面的东西,却看不到后面的东西。

向外学习了很多东西,仍然不明白道理,不重视内心的修炼,这是现代人普遍的缺陷。
加强内心修炼、道德修养,本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是,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以来,很多人“情”不见了,“理”又不重视,建立不起来。学习外国的先进知识、经验,反而忘了、丢掉了老祖宗的好的东西。

我们是《易经》的民族,易理、易道已经和我们的灵魂、血液凝结到一起、共存了。
可惜一般人不能察觉,反而舍本逐末,去学一些别人细枝末节的东西,搞得中不中、西不西,甚至愈来愈不知道如何是好。
因为,他们学习别人的东西只注意枝节,而忘记了精髓,忘记了整体的发展的观念。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凡是重视道德建设、品德修养的时候,都是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谐的时代。
比如:中国历史上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之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的清廉之治。

凡是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人,他的人品就好,人缘就好,事业也顺,成就也大。所以,无论任何时候,个人要重视品德修养,国家要重视民众的道德建设。
现在我们尤其需要加强全民的道德建设和全民族道德的重树。

《易经》系辞下传讲:天地最伟大的德行,是化生万物;圣人最伟大的德行是保持高贵的品质。
凭什么来保持呢?用“仁德”和“道义”。
人类之所以与一般动物不同,是因为人类有“仁义”,懂“道义”。
做人要知道“德本才末”“德本财末”。

现代社会上一些人完全不顾“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他们只知道一切向钱看,甚至不择手段地贪腐、敛钱,有的甚至多达几十亿、几百亿。这是一种严重的道德沦丧、“失道”“缺德”的表现。要形成全社会鄙视之、共诛之的氛围。

我们要学习《易经》“一阴一阳之为道”,“继之者善也”的精神,以“德本财末”“德本才末”的观念处理好德行、才能和钱财的关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