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7年,一农村老太太来司令部找儿子,说出儿子名字被急送见司令员

 冬不拉拉 2022-05-19 发布于安徽

1947年12月9日中午,天气晴朗,一农村老太太在几名解放军战士的护送下,急匆匆来到湖北麻城新田铺村。当时新田铺村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部的驻地。

这几名解放军战士护送这名老太太来此地干嘛呢?

来到司令部驻地门口,几名解放军战士小心翼翼扶着老太太,准备走进司令部驻地。这时驻地门口站岗的战士,急忙拦住他们,询问:“同志,你们来这里做什么的?”说完,他好奇地上下打量这位农村老太太,司令部驻地可不是老太太该来的地方。

老太太急切地说:“同志,我是来找我的儿子......”接着身旁几名解放军战士解释:“同志,这位老太太是陈司令的母亲。”

原来是司令员的母亲,负责站岗的战士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急忙将老太太迎进驻地,去见陈司令。一走进司令部大院,只见几位同志笑嘻嘻地看着老太太,让她认出哪个人是陈司令?

老太太看着眼前一张张笑脸,自信地说:“我认得出来,肯定认得出来......”说着,她开始在人群中寻找她的儿子。还没等她找到,人群中一位男子就忍不住说:“娘,儿子在这里。”

老太太看去,只见一位30多岁的男人流着泪站在人群里。老太太愣了一下,快步上前,将他搂进怀里,嘴里不停喃喃:儿啊,娘终于找到你了.......

图片

原来这位老太太的儿子,正是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陈锡联用手抹了抹眼泪,扶母亲走进院子。就这样,分别多年的母子终于重逢了。为何母亲会突然来找陈锡联?这是怎么回事?一个农村老太太又是如何找到陈锡联驻地的呢?

陈锡联靠乞讨为生

陈锡联出生在湖北红安县一个农民家庭,从小饱受生活的磨难,历经生活的艰辛。8岁那年,陈锡联的父亲身患重病,为了给丈夫治病,母亲几乎变卖家里所有的家产,可惜丈夫的病情反而愈加严重。

父亲躺在床上,看着疲惫的妻子,和几个年幼的孩子,内心担忧不止。他要是走了,留下她独自抚养几个孩子,这日子该怎么过啊?想到这里,他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指着女儿说:“为了让全家人能活下来,就把她送人吧......”

父亲去世了,母亲不得不联系人贩子来家里领走女儿。陈锡联得知后,跪在母亲面前哭喊:“娘,姐姐年纪还小,不能把姐姐往火坑里送啊......”这些话就像一把刀,插进母亲的心里。

母亲搂住几个儿女,悲怆地哭喊:“你们都是从娘的身上掉下来的肉,不是娘狠心,是实在活不下去了,娘实在没办法啊!”此时的陈家,家徒四壁,连容身之地都没有,父亲去世,也没钱安葬。

在一片凄惨的哭喊声中,人贩子拉走了姐姐,年幼的陈锡联毫无办法,只能拿着几块大洋,草草安葬了父亲。为了活下去,母亲带着陈锡联开始走村串户,踏上漫漫乞讨之路。

当时母亲还怀着身孕,行走不便,陈锡联就给母亲找了一根竹棍,让母亲拄着竹棍走。两人走一会歇一会,走在农村的小路上。有一次,他们来到一栋高墙大院的房子门口,还未靠近房子,门口的狗就汪汪大叫,扑了上来。

为了保护陈锡联,母亲连忙将他搂在怀里,用自己瘦弱的身躯保护儿子,而自己却被凶猛的狗咬伤。身上的衣服被撕破了,手里讨来的一点杂粮撒了一地,母子俩抱头痛哭。后来遇到这样的情况,陈锡联就装作弯腰捡砖块,把狗吓走,来保护母亲。

图片

那段时间,母子俩四处乞讨,过着艰难的生活。可白天易过,夜晚难熬,要是遇上好心人,他们还能在屋子里休息,睡上一觉。要是没有遇上好心人,他们只能日夜行走,彻夜不眠。有一天晚上,刮起大风,下起大雨,陈锡联和母亲身上都淋湿了,在风雨中捱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陈锡联就开始发高烧,但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他强撑身体去要饭。这样的生活,母子俩过了一年又一年,煎熬活着。直到几年后,陈锡联开始给地主放牛,做长工,才摆脱乞讨的日子。

可这样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他每天不仅要忙着干活,还要帮母亲照看年幼的弟弟,生活忙碌又没有希望。他就像奴隶一样,除了放牛,还要给地主家捡柴火,插秧,割稻子,浇菜地,做家务,从早到晚,没有一刻停下。

最受气的是,他还要时刻面临地主打骂,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陈锡联艰难参军

1927年黄麻起义后,附近经常有红军游击队活动,陈锡联过够了这样的生活,想去参加红军。

可母亲死活不肯,拉着他的手:“锡联啊,你年龄还小,怎么能就这样离开娘呢?有你在,娘去讨饭也有个帮手啊!”为了阻止陈锡联参加红军,母亲用一根细绳拴在陈锡联的腿上,每天睡觉都握住绳子。

陈锡联很无奈,只好暂时放弃参加红军的想法。一天下午,陈锡联正在给地主家种地,突然肚子疼痛难忍,倒在地上。可地主看见了,非但没有让他休息,反而责骂他偷懒,拿鞭子狠狠抽他。

陈锡联再也忍受不了,用头将地主撞翻,迅速跑了。他知道地主一定不会放过自己,不敢回家,只好上山躲一躲。等到天黑了,地主果然在四处寻找他,还在陈锡联的家里大喊大叫,让母亲交出陈锡联。

图片

母亲跪下苦苦哀求地主,放过陈锡联,被地主狠狠踢了两脚。第二天,陈锡联遇到在山上放牛的小伙伴,才得知母亲的遭遇。他紧紧握住双拳,身为一个男儿,居然连母亲都保护不了,还要连累母亲为他受罪,这样的日子,他再也受不了了。

他决心去当红军,一定要改变被压迫的命运。但他想到这一走,母亲一定会很难过,于是他跪在地上,朝山下母亲的方向拜了拜,让小伙伴告诉母亲,自己去参加红军了。可他要去哪里才能找到红军?

他想起母亲和他说过,一位姓詹的干爷。他对这位干爷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是红军,身上有把短枪。虽然他小小年纪,但是从干爷和母亲的谈话中,他能感觉到干爷是和地主作对的好人。

他记得干爷临走前,还告诉母亲,他住在肖家寺,如果遇上为难的事情可以去那里找他。想到这里,他决定去肖家寺投奔干爷。

其实陈锡联的想法没有错。他认识的这位干爷,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特务队队长詹才芳。早年他跟着董必武,曾在大革命时期在研究所当工友,在那里毅然加入共产党。蒋介石背叛革命后,詹才芳根据董必武的指示,来到黄安一带组织农民暴动。这段时间,他正好和江竹青等人一起率领红军特务队,在黄安一带打土豪,给红军筹款。

陈锡联在肖家寺找到詹才芳,向他申请加入红军。詹才芳看他鼻青眼肿,关心和安慰了一番,劝说让他回到母亲身边,因为他的年纪太小。陈锡联坚决不愿意:“不,我一定要跟着您。”

詹才芳再三做工作:“不要闹了,等过两年我就收下你。现在你的年纪太小,个头也不高,连枪都背不动,我们每天都要走很久的路,你跟不上我们的。听话,你快点回去吧。”

陈锡联拉着詹才芳的手,死活不愿意:“我会跑路,劲很大,您不相信,您把枪给我背着试试。”詹才芳有点生气:“你这娃子怎么不听话,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陈锡联还是赖着不走。眼看时间过去,詹才芳顾不上他,立即组织部队集合出发,前往麻城南部执行任务。他没想到,陈锡联小小年纪,竟如此倔强。他抱着非要参加红军的念头,偷偷跟在队伍后面,一路跋山涉水,小跑着跟上队伍。

图片

图|陈锡联

也许是有了希望,不管病痛,饥饿,他全然不管,用两个多小时,跑了四五十里路程,跟上队伍。等到队伍来到麻城夫子河,有个队员发现陈锡联,向詹才芳报告:“队长,那个小孩子跟过来了。”

詹才芳一时有点懵,哪个小孩?得知是陈锡联,詹才芳感叹:“这个小孩,真不好缠。”他被陈锡联一心参加红军的精神感动,挥挥手说:“把他带到这里,我有话对他说。”

陈锡联小跑上前,抹了抹脸上的汗水,央求道:“干爷,您就带上我吧。”身旁的战士们,也被陈锡联感动,纷纷为他求情,让詹才芳收下陈锡联。

詹才芳摸了摸陈锡联的头,问道:“参加红军就要打仗,会死人的,你怕不怕?”陈锡联小小年纪,胆子却很大,坚定地回答我不怕。

“我们的纪律很严格,说一不二,你能不能听话?”詹才芳又问。

陈锡联坚定地点了点头。詹才芳笑了笑:“还说听话,让你回家跟着母亲,你偏不听。干爷缠不过你,批准你加入红军。以后你就跟着我,当个勤务兵。”从此陈锡联正式成为一名红军战士。

二十年生死不知

自从陈锡联参加红军后,留在家里的母亲,既担心又惊喜。担心的是,害怕战场上刀枪无眼,儿子牺牲了怎么办?惊喜的是,儿子去参军,好歹有吃有喝,再也不用受别人的气了。

村里一旦有红军队伍前来,她就忍不住上去打听儿子的下落,可她不知道队伍的番号,很难知道儿子的下落。或许正是由于儿子参加红军的缘故,她开始将红军战士当成一家人,给予他们帮助,只希望有一天,他们能带来儿子的消息。

1930年4月,红军团长徐海东身受重伤,左腿中了两弹,一颗穿过皮肉,一颗卡在大腿骨和小腿骨之间。由于失血过多,徐海东昏迷不醒,被送到红军医院治疗。当时红军医院就设在村子附近山上的窑洞里,地方小,条件差,极度缺乏药品。

因为徐海东伤势严重,需要长期休养,组织决定把他安置到红军家属家里。陈锡联的母亲得知后,想到参加红军的儿子,主动申请安置在她家。两人闲谈中,陈母得知徐海东认识她的儿子,不禁更加亲热。

图片

图|徐海东

她就像照顾亲儿子一样,照顾徐海东,每天给他烧水,端饭,还把家里唯一的老母鸡杀了,给他补身体。尽管如此,徐海东的伤口依然痛得厉害。几个医生都明白,这是因为子弹还没有取出的缘故。他们也想给徐海东动手术,但是没有麻醉,迟迟不敢动手。

陈母知道红军没有药品,就四处找中医开处方,从很远的山上挖来草药,捣碎敷在伤口上。虽然能减轻徐海东伤口的疼痛,但是不能消除病根。最后几个医生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给徐海东动手术,生生挖出子弹。

取出子弹后,在陈母悉心照顾下,徐海东的伤口愈合得很快。一个月后,徐海东回到部队,特意找到陈锡联,向他表示感谢。陈锡联从徐海东口里得知,母亲在家里分了田地,不再受地主的欺压,放心不少。

此后陈锡联将全部精力,放在部队作战上。由于陈锡联作战勇猛,表现出色,他有了小钢炮的绰号,闻名全军,很快升任团长。反“围剿”斗争失败后,为了保存实力,红军被迫边打边撤离根据地,损失惨重。

陈母担心儿子的安危,一见到红军就向他们打听儿子的下落,可都一无所获。红军全部撤退后,敌人对根据地进行血腥屠杀,陈母被迫再次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直到抗日战争爆发,著名的阳明堡奇袭战,陈母才再次获得儿子的消息。

那是在1937年6月,陈锡联率领部队,奔赴抗战前线太原。日军气势汹汹,派出飞机不断在上空进行轰炸。陈锡联看着上空的日军飞机,十分气愤,恨不得上去和它较量一番。观察几天下来,他估计日军机场就在附近。

他派出小分队侦察敌情,果然发现距离驻地十来里的阳明堡有日军的机场。附近有一个国民党团长驻守,刚和日军打过仗,他决定前去拜访,听听和日军打仗的经验,顺便了解附近的敌情。

谁知这位团长一听,和日军打仗,脸色大变,说:“日军太厉害了,他们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大炮,他们的炮弹就像长了眼睛一样,直接轰炸我们的电台。我们还没看到日军,队伍士气就垮了。”

图片

陈锡联一听,瞬间觉得没有再谈下去的必要。虽然日军装备精良,武器先进,但是也不能长他人士气,灭自己威风,他转身告辞离去。回来的路上,他看到一位神情紧张的农民,上前询问。

从农民的口中,陈锡联得到确切消息,阳明堡有日军的机场,共有二十多架飞机。在农民的带领下,他亲眼看到日军的飞机,整整齐齐地停在跑道上。瞬间,一个大胆的计划浮现,他决定炸了这些飞机!

一个黑漆漆的黑夜,在一片熊熊大火中,经过战士们的努力,二十多架飞机被烧成灰烬,日军守卫队也被全部歼灭。这个消息一出,震惊全国,许多报纸先后刊登八路军夜袭日军机场的消息,还有陈锡联的照片。

家乡的亲人看到,拿着报纸告诉陈母,陈锡联的消息。陈母看着多年未见的儿子,高兴得直流眼泪,不停呼喊:“锡联,娘好想你啊!”她请人给儿子写信,鼓励儿子好好打仗,一定要多打鬼子。

由于她不知道具体地址,这封信被送到129师师部。半年后,陈锡联才拿到信。看到母亲寄来的信,陈锡联热泪盈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多年来陈锡联收到唯一一封家书,他把信小心翼翼地放在口袋里,贴身陪伴。

长年的战争生涯,陈锡联越战越猛,立下卓越战功,成为八路军一名高级将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不顾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愿,发动解放战争。陈锡联被任命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继续指挥部队在战场上战斗。

他率领部队一路从陇海路,率先强渡淮河,抵达大别山。到这里,距离家乡就不远了,可由于战事紧急,陈锡联一直没敢联系母亲。直到1947年,陈锡联连续解放九座县城,来到红安相邻的麻城县新田铺村驻扎。

一天清晨,参谋处长接到一个电话,欣喜地向陈锡联报告:“陈锡联,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正在研究敌情的陈锡联,奇怪地看着参谋长,参谋长接着说:“你的母亲要来了。”陈锡联一下子惊呆了,连忙询问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第六纵队在红安行军时,找到一个青年当向导带路。在交谈中,战士们得知青年叫陈锡礼,有个哥哥叫陈锡联,几十年没有回家,家里有个老母亲,一直记挂哥哥。这次出来,就是想找到哥哥陈锡联。

战士们一听陈锡联的名字,大吃一惊:“这不是三纵的司令员吗?”几名战士连忙将青年送到六纵司令部。六纵司令员王近山,正好也是红安人,连忙派人跟陈锡礼回家接陈母,并打电话到三纵司令部通知陈锡联。

图片

图|陈锡联

等到接近黄昏时刻,在几名战士的护送下,陈母来到三纵司令部,和陈锡联相认。母子俩紧紧抱在一起,互相端详对方。陈锡联抹了抹眼泪,把母亲扶在椅子上。母亲仔细看着陈锡联的脸庞,念叨着:“走了20年了。”

陈锡联纠正,应该是19年。母亲固执地说:“不是,是20年。这20年来,我是一年一年数着熬过来的,一年又一年的苦,我怎么会记错?”接着母亲讲述起这20年的艰辛和辛酸。自从陈锡联离开后,当地民团每天都来找麻烦,几个亲戚都被他们整死了。

我在家里也待不下去,只好外出讨饭,边打听你的消息。有的说你死了,有的说你当了大官。这次听说你们来了,我就叫你弟弟去打听你的消息,没想到,你真的回来了。多亏王近山,娘总算是见到你了。

一席话,说得大家内心酸涩不已,叮嘱几句就纷纷散去。这个夜晚,陈锡联和母亲说了整整一个晚上的话。第二天,由于战事紧急,母子俩又要分别了。陈锡联把自己用的毛毯,被子,和身上所有的钱都交给母亲。

他笑着问:“您还缺什么东西?”母亲回答:“见到你,我什么都不要。原来我愁死了,害怕没有人给我买棺材,现在我不怕了,马上要解放了,我还想多活几年。”大家都被逗笑了。陈锡联送母亲上推车,恋恋不舍地目送母亲离去。

解放战争胜利后,全国恢复和平,陈锡联被任命为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一安顿下来,他就想把母亲接来享福,以尽孝道。可母亲说什么都不肯,住不习惯城市的院子,想继续住在农村。只要他有出息,好好工作,母亲就心满意足。

图片

无奈陈锡联只好同意,将精力放在建设祖国上。1954年冬天,陈母突然身患重病。在临死前,她一直念叨陈锡联的乳名,不愿意闭上眼睛。当陈锡联匆匆赶到家乡,母亲已经去世。他含泪将母亲安葬,在母亲的坟头长跪不起。

由于事务繁忙,陈锡联很多年一直没有回过家乡。1997年,陈锡联回到家乡,参加李先念纪念馆开馆仪式。吃过早餐后,他在记者的陪同下回到家乡,向大家讲述着一个个令人心酸的故事。

当来到母亲的坟头,他再也控制不住,站在母亲的坟头,久久不愿离去,呼喊着:“娘啊,我想您啊,娘,我来看您来了。”可惜母亲再也听不到陈锡联的呼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