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标居然出现了46处“情境”——对“情境”的一些理论性思考

 陈林细谈教育 2022-05-19 发布于江苏

新课标居然出现了46处“情境”

——对“情境”的一些理论性思考





新课程标准中,“情境”一共出现了46次,可见“情境”在这次新课标主导的深化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情境作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以为,我们可能首先可以在康德的哲学理论中理解“情境”。康德虽然没有提“情境”一词,但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到了“经验”“现象”“感性”“知性”“理性”“概念”等概念,我以为这些概念与“情境”是有很大的关联度的。康德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绝不能脱离世界各种各样的现象,“概念”是一个“先验”的词汇,“概念”只有与世界诸多现象结合起来,才有意义。也就是,人首先需要对直观世界形成一种感知,然后感性让感知形成表象,知性则对表象进行形式化和结构化,最后人才能以一种概念对直观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表现。也就是,人只有在情境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理解。我认为,这可能是情境的雏形。

      接下来,我认为可以在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中获得启示。胡塞尔认为,每一个现象都具有一种本质,这种本质只有在人的内心对现象进行悬置,悬置以后,现象被还原成一种“本质”。比如,我们看一篇文章,然后我们把这篇文章中文字的堆砌进行悬置,我们获得了很多本质:比如,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这些文字背后的实质是什么?这些文字中有没有核心的词语?等等,只有对文字进行一种意向性的悬置,我们才能真正解读文章,如果我们只读文字,是无法产生理解。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必须置身于“现象”中,才能获得认识,获得某种“意见”,产生某种假设,最终形成一种知识。而这种“现象学还原”其实就是一种情境性参与。

我认为,第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在布尔迪尔的场域理论中获得启示。情境实际上与场域是相通的。布尔迪尔是场域理论的创立者。布尔迪厄认为,这个世界是有各种资本关系构成的,比如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精神资本,这些资本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形成了场域,从而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场域具有半自动性,也就是场域能够让人自为的行动,就像在一个交响乐队,每个乐手在那个场域中就能随着指挥自动演奏一样。从这个方面来说,情境是多么重要。课堂上创设情境,可以让孩子自动产生一种探究、学习的行为,教师则产生一种乐教的行为,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当重视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精神关系以及人的文化关系,从而使课堂获得更高的效益。

当然,谈到情境,我们更不应当忽略一个人,他就是杜威。应该说杜威是对情境阐释最清楚的一位哲学家,他认为,情境是一种有内感官参与的经验,人只有在正发生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思维,思维的介入使情境得以确定,最终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因而,杜威彻底改造了传统的“视觉知识”的概念,而认为知识应当具有人的参与性。知识只有具有参与性,才是有用的知识。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就要创建那种“具有真实的且有意义的情境”,让孩子全身心参与到知识产生的过程,以学科专家的角色来探究、发现知识。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发生创造性思维,从而发现学科的奥秘,形成学科素养。

我们依然可以用海德格尔的那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经典的话暂时结束对情境理论的探讨,人、诗意、栖居、大地这四个元素不就构成了一个具有生态性的情境吗?

END

主持人简介

     陈林,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届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对象,江苏省宝应县泰山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主持省重点课题研究,参与省重大教研课题和全国重点课题研究。在《中国教育学刊》《教育学术月刊》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万字以上论文十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多篇,在国内多地及澳门地区执教公开课、开设讲座数十场。

这个书店里的书特别便宜!

发现

更多精

关注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