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诊笔记15-舌苔形1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5-19 发布于上海

      我们接下来学习舌诊的第二个大部分,望舌苔。望舌苔的部分相对简单、单纯一些,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看舌苔的形质、二是看舌苔的颜。我们先来看舌苔的性质。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正常的舌苔是什么样子的,正常的舌苔应该是薄、白的,是比较薄,没有其它颜色,透过舌苔隐隐可以看到舌质的颜色。从病态的角度,舌苔越厚,邪实越重,这是从舌苔的形质上讲的;从舌苔的颜色上说,舌苔的颜色越深,邪实越甚;如果从寒热角度讲,白苔偏寒,黄苔偏热。再有就是看舌苔的润与燥,舌苔如果太湿润,那就是湿邪过盛,舌苔如果太干燥,就是津液受伤,有一定的阴亏的情况。大体上就是这样的,具体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舌苔,我们具体情况再具体分析。

      我们先看看薄厚的问题。正常人的舌应该是淡红舌薄白苔,这个薄苔,能透过舌苔隐隐看到舌体的颜色,它也是代表着正常人非病态的时候的样子。与之相对的就是厚苔了,舌苔把舌体真正的颜色挡住了,看不到了,这种厚苔多代表了一种实邪的情况,大多数情况都是由于湿浊之邪所导致的。那这种湿浊之邪是怎么来的?这就比较复杂了,比如是由于饮食或者是外界环境导致的。当然,厚苔我们到后面还可以继续细分,到底是比较燥的厚苔还是比较湿润的厚苔,这也是不一样的情况。比较燥的厚苔,不仅是湿浊、痰浊的问题了,它呈现了一种伤津液的情况,也就是说你身体里不仅有痰湿而且津液也受伤了,是有热邪伤了你的津液,或者是体质原因出现了阴亏的情况。如果是湿润的厚苔,那就比较单纯了,就是湿浊之邪导致的。我们如果用药,多用祛湿的药就可以了,相对来讲好处理一些,因为它这个病邪比较单纯一点。如果服药后舌苔由厚变薄,能够看到底下舌质的颜色了,那就是药有效了,正胜邪退的情况。反过来,如果你在家看到自己的舌苔越来越厚,那就是湿浊、痰浊越来越盛,是病进的情况,是不好的情况。

图片

薄苔

图片

厚苔

      下面我们学习滑苔与燥苔,这两种临床比较常见的情况。

      在学习滑苔和润苔之前,我们要先知道润苔,把它作为一个标准,润苔就是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这是正常人舌象的表现,疾病过程中也会出现润苔,这说明体内津液未伤。我们学中医一定要知道正常的情况是什么,只有知道了正常的情况,我们才能在机体不正常时发现问题。

图片

润苔

      滑苔,顾名思义,舌上已经不仅是苔了,我们会看到这种舌上有一层水,很光滑,甚者垂涎欲滴,就像马上要滴下来了一样,这种就是滑苔,也称水滑苔。它是非常典型的水湿之邪内聚所导致的,多见于脾阳不振寒湿内生或痰饮恋肺等病证。如果从人的正气角度来说,通常都是脾气不足或脾阳不振,导致体内运化不了这些水湿,稍稍外界有些诱因,比如说环境潮湿或者阴天下雨,你体内的湿邪就聚集了;或者是吃了点水果喝了点冷饮,就消化不了了,这就是寒湿内盛,脾阳不振湿邪内生所导致的。水滑苔常见于体质比较虚的病人,这个时候需要四诊合参,摸摸脉看看病人是不是真的体质虚,如果是,不仅要用去水湿之邪的药,同时健脾胃的药也要加进去。

      与之相对的是燥苔,这种就非常干,舌头上虽然有苔,但看上去有点像咱们墙面上刷完了油漆晾干后的那种感觉,甚至舌苔有皲裂的现象,所以这种舌苔多呈现了伤津的情况。那么伤津的情况是怎么造成的呢?那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倘若它的舌质颜色偏红,那恐怕就是体内有热邪,热邪伤津,同时体内又有痰湿存在,这种情况用药的时候一方面要清热,另一方面要用祛痰的药。这是燥苔的第一种可能,就是热邪伤津同时体内又有痰浊。燥苔的第二种可能是阳气被抑制了,使得津液输布阻塞,这个时候我们要摸摸脉看他是否有气机郁滞的情况,如果有,就首先要用药把他的气机打通。如果上述两种情况都不存在,既不是热邪伤津,也不是气滞津液不布,这种情况的燥苔,我们除了用化痰浊的药之外,也要佐一些滋阴生津的药了。总之,燥苔的患者有一定的津液受损,至于为什么津亏,还需要四诊合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接下里我们对比着看一看许家佗老师书中的舌图:

图片

滑苔

图片

燥苔


仲景小故事--饺子的由来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吃饺子也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在中国许多地区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守岁时包,辞岁时吃”,饺子有着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之意,预示辞旧迎新,广交好运,被寄以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除了北方将饺子作为节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一定的场合中食用饺子。饺子的历史沿革经历了漫长的渐进过程,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饺子为东汉名医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煮熟,用来治疗病人耳朵上的冻疮。

      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南阳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食用。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从此,娇耳汤开始在中原流传,馅料渐渐也有了很大变化,蔬菜、肉类、海鲜、菌类等等,名字也从祛寒娇耳汤到扁食、角子、月牙馄饨、交子等等,广为人知。清代开始有了饺子的叫法,则慢慢固定了下来,且成了逢年过节必不可少、寓意吉祥的美食。

仲景小故事--人工呼吸首创者

      有一次,张仲景外出,见许多人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叹息,有几个妇女在悲惨地啼哭。他一打听,知道那人因家里穷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杀,被人们发现救下来时已经不能动弹了。张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时间不太长,便赶紧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过棉被为他保暖。同时叫了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蹲在那人的旁边,一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双臂,一起一落地进行活动。张仲景自己则叉开双脚,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随着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一松一压。不到一个小时,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张仲景关照大家不要停止动作,继续做下去。又过了一会儿,那人终于清醒过来。这就是现在急救中广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点我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