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一中大语文 2022-05-20 发布于福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的概念在流行的美学体系中发展起来。美学家由流行的美学体系得出了如下的定义:美就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的吻合,完全的统一。我不必去说,这种基本概念现在已被公认是经不起批评的,我也不想用事实去推翻这一点。作为形而上学体系的结果和一部分,上述的美的概念随那体系一同崩溃。

“一件事物如果能够完全表现出该事物的观念来,它就是美的。”——翻译成普通话,就是说,“凡是出类拔萃的东西,在同类中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美的。”一件东西必须出类拔萃,方才称得上美,这是千真万确的。比方,一座森林可能是美的,但它必须是“好的”森林,树木高大,矗立而茂密,一句话,一座出色的森林,布满残枝断梗,树木枯萎、低矮而又疏落的森林是不能算美的。玫瑰是美的,但也只有“好的”、鲜嫩艳丽、花瓣盛开时的玫瑰才是美的。总而言之,一切美的东西都是出类拔萃的东西。但并非所有出类拔萃的东西都是美的!

一只田鼠也许是田鼠类中的出色的标本,但却绝不会显得“美”,对于大多数的两栖类、许多的鱼类、甚至许多的鸟类都可以这样说,这一类动物对于自然科学家越好,就是说,它的观念表现在它身上愈完全,从美学的观点看来就愈丑;沼泽在它的同类中愈好,从美学方面来看就愈丑。并不是每件出类拔萃的东西都是美的,因为并不是一切种类的东西都美。美是个别事物和它的观念之完全吻合,这个定义是太空泛了。它只说明在那类能够达到美的事物和现象中间,只有其中最好的事物和现象才似乎是美的,但是它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事物和现象的类别本身分成两种:一种是美的,另一种在我们看来一点也不美。同时这个定义也太狭隘,不能算是美的定义。

在这里我以为需要指出一点,认为美就是观念与形象的统一这个定义,它所注意的不是活生生的自然美,而是美的艺术作品,在这个定义里,已经包含了通常视艺术美胜于活生生的现实中的美的那种美学倾向的萌芽或结果。

假如不能把美定义为“观念与形象的统一”或“观念在个别事物上的完全的显现”,那么美实际上到底是什么呢?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由此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一定是一个无所不包、能够采取最多种多样的形式、最富于一般性的东西,因为只有最多种多样的对象,彼此毫不相似的事物,我们才会觉得是美的。在人觉得可爱的一切东西中最有一般性的,他觉得世界上最可爱的,就是生活。首先是他所愿意过、他所喜欢的那种生活,其次是任何一种生活,因为活着到底比不活好,但凡活的东西在本性上就恐惧死亡,惧怕不活而爱活。所以,这样一个定义:“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这个定义,似乎可以圆满地说明在我们内心唤起美的情感的一切事例。

(摘编自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材料二:

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所谓感官知觉,基本上只限于眼和耳。于是所谓美学也仅限于研究眼观之美和耳听之美。稍稍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是不全面的。世界各国大都认为感官有五种,中国称之为五官:眼、耳、鼻、舌、身。可是西方却偏重眼和耳,而忽略其它三官:鼻舌身。中国人讲“美”,是从五官中的舌这一官讲起的,西方讲美从眼和耳讲起。专就美感而论,只有寻出了中西对美的理解的根本差异,才能真正讲美,从而真正讲美学。把中西双方稍一比较,就能够发现,西方的美偏重精神而中国最原始的美偏重物质。

中国人美感的兴起大概在蒙昧的远古游牧部落时代。他们吃到羊肉,感觉味道美,所以“美”字从羊大。《说文解字》:“美,大羊也。”西方古希腊罗马游牧时期什么情况,我不清楚。无论如何他们美感的产生时期已经超过了填饱肚子的阶段。他们的美从词源上来看,虽然讲的是感官,却只限于眼和耳而没有舌头。

我觉得中国美学家跟着西方美学家跑得已经够远了,够久了。而且眼光只限于视觉之美与听觉之美,不敢越西方学者雷池一步。他们给美、美学也不知下了多少定义。然而这些定义都是有局限性的,仍然局限于西方美学家的框框中。

我在这里大胆地说一句:美有以心理为主要因素的,美有以生理因素为主的,前者为眼、耳,后者为鼻、舌、身,其感觉之美虽性质微有不同,其为美则一也。

既然已经走进死胡同,唯一的办法就是退出死胡同,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建构一个全新的美学框架,摒弃西方美学中无用的误导的那一套东西,保留其有用的东西。必须认识到,西方美学仅限于眼、耳,是不全面的。中国“美”字的语源意义只限于看,也是不全面的,都必须加以纠正补充。把眼、耳、鼻、舌、身所感受的美都纳入美学框架,把生理和心理所感受的美冶于一炉,建构成一个新体系。

(摘编自季羡林《美学的根本转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美学方面来看,一类事物的观念在个体身上表现得越完全,此个体就越丑。

B. 把美定义为观念与形象的完全统一,太空泛,这种定义只注意美的艺术作品。

C. 最可爱的、能采取多种形式的、最富于一般性的、具有共性的东西,就是美的。

D. 中国美学必须转型原因,主要是中国美学研究跟着西方学者走,没有主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讲“美”从舌讲起,西方讲美从眼和耳讲起,都与感官相关,出发点相同。

B. 进行中西方美学比较,是因为只有寻出两者理解美根本差异,才能真正讲美。

C. 材料二引用《说文解字》,目的是从词源学的角度上来解释中国美学的兴起。

D. 关于美的观点,季羡林与车尔尼·雪夫斯基有相通之处,即美学研究离不开生活。

3. 下列各项不是从词源学的角度体现中国美学研究的一项是( )

A. 《说文解字》:“美,大羊也。”羊大了肉好吃,就称之为“美”。

B. 我们讲的“美酒”“美味佳肴”等在西方都不能用“美”字来表达。

C. 美学是舶来品,最早见于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的《美学》。

D. “善”,吉也,从言,从羊,此与“義(义)”“美”同意。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下面诗歌体现出的美学理念并简要分析。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参考答案】

1.D A.“一类事物”扩大范围;B.“把美定义为观念与形象的完全统一,太空泛”错误;C.“具有共性”错误。

2. D A.“出发点相同”错误;B.“只有寻出两者理解美的根本差异,才能真正讲美”错误;C.“解释中国美学的兴起”错误。

3. C .解释美学的来源,不是从词源学的角度体现中国美学研究。

4. ①采用先驳后立的论证方式。先批驳流行美学体系中“美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吻合”的观点,接着批驳“美是个别事物和观念完全吻合”的观点,然后正面提出“美是生活”的观点。

②综合运用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生动形象。“可能”“必须”“似乎”等词语表述准确,“矗立而茂密”“残枝断梗”等词语生动形象。

5.①美就是生活。(或“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初夏季节草木茂盛,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听闻鸟儿嬉闹,耕作之余读书,这些都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反映,这就是一种美。

②眼、耳、鼻、舌、身所感受到的美都属于美学范畴。诗人在诗歌中描绘了多个画面,调动了各种感官来感受生活的美,草木、鸟儿、春酒、时蔬、微雨、和风,无一不让读者与诗人一样享受世间万物带来的惬意。

③令人身心愉悦的、唤起内心美的情感的事物都是美的。无论是耕作劳累还是喝酒摘菜,无论是享受自然还是读书纵览,诗歌都传达出闲适的情调、归隐的乐趣和精神有所寄托的身心的愉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