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6【辉光日新1528】(子张问明)防“糖衣炮弹”甚于防川

 新文艺 2022-05-20 发布于山东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前人智慧

【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注释】

浸:泡,使渗透;逐渐。

润:本义为雨水下流,滋润万物。

谮(zèn):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

远:本义为遥远、距离长,引申指时间的久远、远离等。

【翻译】

子张问什么是明智之举。孔子说:“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身感受的诽谤,在你这儿都行不通,就可以称得上明智了。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身感受的诽谤,在你这里都行不通,就可以说是有远见了。”

本章是子张问什么是明智之举。有的参考资料把“浸润之谮”理解为“不易被察觉的谗言”我没有异议,把“肤受之愬”理解为“有切肤之痛感受的诽谤”我则无法理解,据查:

肤受:比喻浅薄、造诣不深。

愬(sù):同“诉”,诉说、倾诉。

因此,把“肤受之愬”理解为“浅薄的毫无意义的倾诉”如何?

另外,“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重复了两遍,有人说是因为重要,所以重复以示强调;我倒觉得,重要固然重要,但是在这里予以重复,是因为两个“不行”包含了两层不同的意义:

一层是:“浸润之谮,肤受之愬”是别人的话,“不行焉”就是在我这里行不通。再难以察觉的“糖衣炮弹”我也能够透过表皮看清本质,不听不信不被蛊惑;再优美动听的倾诉我也能听出是不是浅薄、有没有实际意义,这就是明智的;

第二层就是:“浸润之谮,肤受之愬”是我要说的话,“不行焉”就是我不去说。也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谨言慎行,在说话之前,要清楚自己要说的话,是不是“浸润之谮、肤受之愬”?有没有根据?会不会对人造成伤害?深不深刻?有没有意义?不说“浸润之谮、肤受之愬”,才能远离错失,才是明智的。

如此一来,对我的启示就很明显了:

一方面,防“糖衣炮弹”甚于防川。川坝壅塞比较容易被发现,崩溃之灾也常常让人心生恐惧,所以人们往往对河川因壅而溃比较重视。而“糖衣炮弹”,有甘甜可口的糖衣包裹,往往能迷惑、诱惑一些不明智的人,杀人于无形。历史上有多少人不是死在敌人的刀剑之下,而是死在自己人的甜言蜜语里啊。

所以,防“糖衣炮弹”甚于防川;防止被“棒杀”,更要避免被“捧杀”,这才是明智的。

所以,颜回对于孔子的话“无所不说”,从来不质疑、反驳,孔子会说:“回也非助我者也。”颜回这样,对我没有什么裨益、没有什么帮助啊。

另一方面,“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说到就要做到,所以,我们说话的时候,一定要严谨小心啊,要么不说,说就要说到点子上,不能净说些肤浅的不痛不痒的话,要言而有信,说到一定要做到啊!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不说;有意义的就说,没意义的就不说;能做到的就说,做不到的就不说。这才是明智之举啊!

           【新光影像】

读书改变生活

学习改变命运

《新光影像》

用影像记录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