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生家庭真的什么黑锅都该背吗?

 张慧慧8511 2022-05-20 发布于河北

上周发了那篇文章后,收到了朋友的留言(如下图),提到了原生家庭,其实很久也想聊聊这个话题,但是原生家庭这个话题真的很复杂,我本身学术不精,一直没想好从何下手,看到这个问题后,我还是暂时放下了我的自卑情结,决定从我的角度来说说原生家庭为什么不应该一直当黑锅背着,目前这个问题看起来更重要。

这几年,“原生家庭”这个词的频率如雨后春笋般呼啸而来,还莫名的附加了一种谈到原生家庭就“色变”的势头,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我随手一搜某软件求助的,都是对原生家庭嗤之以鼻的态度。

看到了吗?几乎所有人达成了一致,今天我遇到的一切烦恼都是原生家庭导致的,这我并不反驳,原生家庭对未成年人影响确实是很大的,但由此就下此结论,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特别是对成年人来说,把矛头都指向原生家庭,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呀,你的认知难道就一直停留在6岁前吗?!

有这种结论大规模出现首先我觉得这跟咱们的学习方式有关,在搜索引擎出来之后,各种链接让人目不暇接,网络时代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导致了很多信息断层、文化断层的现象,这时候就出现一个问题,往往有人看到了原生家庭带来灾难的一面,后边就无其他了,这就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我今天一切灾难都是因为我的原生家庭,既然是家庭带来的,不好解决、无法解决、不好办云云,但是后边断层的那些内容呢?不重要吗?还有原生家庭只给你带来负面影响吗?他一点好的影响都没有吗?显然不是呀!

  文化断层现象层出不穷,也许是我自恋的认为大家只看到了他的弊端,但还是以上边搜到的为例,绝大多数人在把问题归因到原生家庭,所以作为一名心理学爱好者,我就从我的角度来说说这个问题。

  原生家庭说的就是在儿女结婚前跟父母一起生活。这里面一定是包括孩子在内。也正是因为孩子首先就是模仿父母,然后才走向社会,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内化在孩子心里,那个小孩时刻都会带着父母的影子,这不只包括思维方式,也包括行为方式,比如,你小时候更认同父亲,他在家中比较权威,但是他脾气暴躁,那么你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这个意识,你也必将脾气暴躁,处事方式跟他不分上下,这是一种投射性认同;或者跟父母完全相反,心理学上叫做反向形成,例如你非常讨厌你的妈妈不收拾屋子,家里乱成一团,你以后可能是一个非常爱干净、爱整理收拾的人;上边的例子都是一些防御机制,会在不知不觉中伴你长大,有一些会对你很有利,有一些可能让你很难受,你又控制不住一次次的重复失败的经验,这些强迫性重复都跟原生家庭有关。但并不是无法改善甚至痊愈的。

  记得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举过一个例子,他说找对象的时候你可以去对方家吃饭,看看她的妈妈做饭好不好吃,如果不好吃,那么恭喜你,她的女儿可能是一个特别会做饭的人,看到了吗?老师说的可能,意思就是也不一定,所以,这两种可能都是有的,还要看一些其他的因素,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这个判断来下结论,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该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因于原生家庭带来的,因为伴随着你的还有你的认知水平,这个同样重要。

  如果一个未成年人,他身上有很多让人无法接受的恶习,我们可以将大部分原因归因于家庭,因为没有成家的人多数还是以父母为学习对象的,认知水平也受父母影响较大,包括他在工作上跟领导同事的相处方式,大多跟家庭有关,例如,他跟领导的相处模式可能就是他跟爸爸的相处模式,他跟同事的相处模式可能就是跟家里兄弟姐妹的相处方式,都有可能,但对于一个已婚甚至有了自己孩子的人来说,就不应该再把这些问题归结到原生家庭了,除非他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还没有真正的学会独立,还是一个“大婴儿”。而真正的独立这条路真的可以用“活到老,学到老”来形容。

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有的人从小就会立志,这与原生家庭必然密不可分,但有时候也会受老师、同学或者其他的重要他人的影响,有人会通过改变认知不断的提升自己,而有的人也会因此一蹶不振、迈入万丈深渊。但也不必担心,随着成长每个人的认知都是可变的。

还有很多的人可能在某一个仪式上,比如成人礼、婚礼等等。我猜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疯狂的倡导仪式感的原因之一吧。我仪式感不强,但是我认为婚礼还是很重要的,虽然现在的婚礼有时候更注重形式、场面,但是作为当事人在婚礼上总会感触颇多。下面谈谈我认为婚礼很重要的原因:

婚礼之所以是人生大事,最关键的就在于这个仪式寓意是成家立业,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成熟,为什么要分家,本质上是说的思想独立,而想摆脱原生家庭束缚最好的办法,也是结婚,这个前提是夫妻双方惺惺相惜,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吵架是可以的,有人说没有不吵架的夫妻,我认同这个观点,但是后边还有最关键的,就是吵完双方有没有反思,反思的结果是什么?以及如何面对下次事情再次发生(我认为这在文化断层及恶劣的今天来说无比重要)。如果夫妻双方能够给对方提供一个抱持性的环境,而不是继续通过之前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来“硬碰硬”,我想会极大的提高亲密关系的质量,更会改善你与其他任何人的关系,这是一个很长甚至可能需要一生都需要做的事情。(这一句可能是有人误解原生家庭会影响人一生的原因之一,真的理解了就不会断章取义。)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貌似是活泼开朗、容易沟通的,脾气暴躁的那面很少在外面展示,我也一定是会爆发的,冲谁呢?自然是最亲近的人,结婚后就是我老公、孩子,你们猜的都没错,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这个问题影响的不只是我自己了,发脾气的人应该有这种感受,你并不会因为发脾气而心情舒畅,反而越发越厉害,特别是如果对方是个“闷葫芦”的时候,如果对方比你还厉害,那就更甭说了,吵完血压可能直接爆表.....那么,这跟原生家庭有关吗?有,而且有直接的关系,通常爸爸跟女儿的关系就是这么神奇,认同感超强(即使你极力反对,也是有科学证明的,这个话题说起来也很长,以后有机会我会解释相关)我发现我跟我爸这方面的表象特征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然后我就开始了深刻的反思(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也不是这次吵完,下次就一下子顿悟了,不是,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中间需要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就事论事不联想等等),而一旦认识到,摆到桌面上,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个例子也说了,原生家庭没有绝对的不好,只有相对的不良,而很多人直接抛弃了原生家庭带来的好的那些方面,这也是症结所在。

  跟原生家庭的和解就跟身体里有一个杂物,你是选择剖开(接受并面对),取出里面的杂物(让你难受、甚至影响你生活的东西),涂上药(了解自己的心想要的),再让他慢慢愈合(最终想要的东西通过不断学习来修复和获得),这显然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但有始有终;还是凑合着,杂物越长越深,越来越大,有的只是时不时出来发作一下,有的甚至变成了身体病痛,惶惶不可终日呢?我觉得后者更痛苦。

我认为,佛家说的因果轮回跟心理学讲原生家庭差不多,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我们不该否认,也没有必要否认,他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影响很大,但是他也远没有那么恐怖,相反他会时常提醒我们不断的改进,接受他、认可他,继而反观自己,如果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归因到原生家庭的话,是不是你自带的优点也应该归于他,更何况后天习得的认知能力比回不去的原生家庭更重要!

如果做不到与父母和解,你又怎么能与其他人和平共处呢?如果你想做孩子的“因”,摒弃自己内心认为不好的那些习惯,(这个不好并不绝对,是相对不好的,有时候不好的那部分本身也是一种优势,这关键在于你怎么使用。)只要方向对了,认知是可以改变的。

希望读过这篇文章的朋友们能对原生家庭有一个新的认识,它本身不可改变,但是无论他是怎样的,我们都该勇敢地接受,并时刻反省,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去弥补,中学政治课就教育我们说:“任何一种事情的存在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又凭什么主观的给他戴上一个无能为力的帽子呢?那不过是给放任自己一个看起来合适的借口。对成年人来说,改变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觉察到很重要,接下来要做的更重要,上面已经啰嗦半天了,不赘述了,谢谢大家陪伴。

下面是上周文章的链接 :

家务事,清官难断,但是真相就那么一个

我为什么要学心理学

“新生儿到底该不该一哭就抱”—你给孩子的爱他(她)能收到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