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一个育儿群里,一位妈妈在讲述她跟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话语间流露着无法“对付”一个三岁孩子的无奈,然后我就说了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这句话:“母亲跟孩子之间除了爱,还有恨”,这位妈妈当时就发飙了,说我胡说八道,哪个母亲不爱自己孩子的……之后还有长篇大论,我记不清具体都说什么了。 (温尼科特关于一个正常母亲对孩子恨的举例,这只是一部分) 其实我的本意是,你理解了母亲对孩子客观存在不只是爱,也有恨,有利于处理你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吗? 最近有一部电视剧被讨论的很火,我也看了两集,我跟老公一致觉得剧情有些夸张,不太符合中国人含蓄的特点,里面有些语言甚至用上了很多潜意识的语言(而这些语言是很难表达出来的,除非做过一些心理治疗或者专门学过心理学),编剧应该对心理学有一些了解,里面还设置了一些心理辅导的内容,这些也反映了社会在进步,以及对心理学的认可,我觉得这很好。因为只看了几集,所以剧情不能妄加评论,但有一集的英子和她妈妈的对白倒是让我印象深刻,大致就是英子特别想上南大,一次次的跟妈妈说了自己的愿望和渴望去南大的想法,但每次都以妈妈的哭诉而告终,原因是南京离北京太远了,怕女儿抛弃她!这次也没例外,妈妈说英子有烦恼、有委屈的时候可以去找同学、找她爸爸去倾诉、去玩,可是她呢?连最好的朋友都因为英子闹掰了,云云……总之自己很可怜,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就应该在我身边陪我,让我继续“控制”你,你的衣食住行都得我看到才行……不然我就很伤心,我把你养那么大,你怎么可以背叛我?...... 不知道大家看了这个是什么感受,我是觉得多少有些夸张,现在的父母控制孩子已经不需要距离了,因为手机电话、交通工具已经很发达了,如果需要,可是随时随地“绑架”你。上边这段对白里,有母亲对孩子的爱吗?如果一定要说爱的话,那也是已经变质的爱,更准确的说,应该叫“绑架”或者“控制”,道德绑架就是这么恐怖,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就应该……如果你不按照我说的做,或者违背了我的意愿,那你就是错的,你不孝顺,我白养你那么大了,你对不起我……最终也看到了,剧情虽然夸张,但是也反映了一些事情,英子为了让她妈妈高兴,又忍了下来,让她爸爸搬走,自己依旧是那个听话的小孩,为了她妈妈的“不容易”,一次又一次的,不能选择自己想去的大学,不能选择自己的专业,只是为了讨好自己的妈妈…… 妈妈说这些话的一刻,她对英子的恨显然是大于爱的,她只是把英子当成了依靠,为了自己在绑架英子,道德绑架,她的话有道理吗?自然是有道理,但是她的道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她自己的心愿,而不是为了英子,所以,她这是爱英子吗?很显然,不是呀,她此时是恨英子的,恨她不为她考虑,恨她有朋友而自己没有,恨自己为了英子付出这么多却没有回报,而扪心自问,有多少家长口口声声说爱孩子,而做着跟英子妈妈一样的事、说着同样的话?!我想这也是大家能产生一些共鸣的原因之一吧。 剧情继续发展,英子为此夜夜失眠,因为她已经17岁了,她当然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而她的梦想是南京大学天文系,她说到那么大从来没有因为一件事这么执着,她把自己的想法跟母亲和盘托出,可换来的是母亲一顿不能理解和无尽的哭诉,怎么办?! 孩子对父母的爱却很诚实,有的孩子为了父母就会生病,身体和心理的病都有可能;而有的孩子会独立,用一切行动表明,让不明就里的父母难受;(有的父母会很执着,一次次的上演一哭二闹三上吊,有的孩子受不了也会就范,转向攻击自己,因为毕竟在青春期他们还没有能力完全自立,需要父母的支持。)而英子因为从小跟母亲相依为命,身体也很诚实,还是随了母亲的愿望,转向攻击自己,于是她失眠,最终走向了抑郁、自杀。 好多父母,特别是母亲,会绑架孩子一生,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父亲缺位,一个成长的很好的女性,或者家庭幸福和睦,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家庭,孩子不会遭受如此大虐,完全没有一点问题的家庭也是不存在的,认清一个正常的母亲对孩子是有很多地方的“恨”,对家庭关系和谐发展有很大的意义,辩证唯物主义也在强调:“所有的事情都是正反两面,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一味的强调母亲对孩子只有爱是绝对化、偏执的,很容易变成绑架,而一个被绑架了的孩子又怎么能施展拳脚呢? 当你对孩子发火时,你那一刻的爱在哪里?当你上来就打孩子时,你的爱又去了哪里?当你说教孩子不如别人时,你那嫌弃的眼神都出卖了你,当你气的要把孩子扔出去时,你的爱又去了哪里?所以,勇敢承认自己对孩子有恨,是一个正常母亲该有的觉悟。 那么孩子对父母就没有恨吗?自然有,恨和爱一样,都是相互的。婴儿在吃奶时会咬自己的母亲;幼儿会更喜欢自己的老师,而不是自己的母亲,会要求独立,大声地跟母亲说“不”!再大一点,孩子会发现自己的父母不是全能的,他们也会犯错误,会嫌弃他们;再大一些,他们更加要求独立,不想依靠父母,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可是有时候还是要依靠父母,就会出现冲突,有时候还会责怪、怨恨父母,而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尊重孩子,给他们独立成长的空间,不控制、不绑架,但不是放任不管,孩子一路上都在成长中度过,他们在这方面优秀,在另一方面可能很弱、甚至很差,这时候,需要先反观自己,即使你已为人父母,也是需要不断成长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这个问题可能伴随你一生,但是只要在努力,不断完善就非常好,看自己如果缺,就先补自己,而不是去说教孩子;在一些方面,还需要正确的引导,身教大于言传是一定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任何人的依附物,既然他当初选择了你,你也不用自卑,做好引路人就可以了。事无巨细的完美妈妈,必然是最糟糕的妈妈,孩子不需要,也承受不起,古语:“人无癖不可交也”,把自己伪装的太好,必然有大瑕疵,承认自己的不足,清晰的认识自己,反而会有方向。 人到中年、或者老年,我们会看到很多男女同化很好的人,男女同化指的是人在中年期时,男性在原先的男性人格的基础上逐渐表现出温柔、敏感、体贴等女性特点,而中年女性则逐渐表现出果断、大度、主动等男性特点,即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的变化趋向,这种"男女同化"的人格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完美人格",反映出中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这类人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真的通过自己的整合,成了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晚年一般比较幸福,因为他们真正的理解了他人,也放过了自己;还有一些是一直在伪装,外面装成很好的样子,但内心一直在挣扎,对内对外是不一致的,分裂的状态,结果也不一样,有些人会患上各种病,不断攻击自己的人一定会让自己身体不舒服,因为身体不会骗自己,武志红老师有本书叫《身体知道答案》,有兴趣的可以读。不断攻击别人也会产生很多问题,攻击完别人再攻击自己,纠结,也会产生身体或者心理上的疾病。 有调查研究显示,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位居第一。即使不是第一,也稳居前三,而心理学有研究调查发现(心理学其实是门理科,是以数据调查为证的),乳腺癌患者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女性跟自己母亲的关系不好。也许你会说这是个巧合,但是事实就是,这是个真相,能够正确对待母女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救命。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有时候需要人一生去发觉,理性看待,把握好边界,对每个人都是一种尊重和救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