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咳嗽医案四则

 新用户13539942 2022-05-20 发布于浙江

病案一:林某某,63岁,海南海口籍。患者因“咳嗽三周余”于20121211日来我科室就诊。

一诊:20121211日):患者自述三周前因感受风寒出现恶寒发热等感冒症状,自服维C银翘片后热退,但出现咳嗽气喘,遂来我科就诊,刻诊:无恶寒发热,但有咳嗽咳喘,昼轻夜重,夜不得寐,痰粘难咳,色黄,咽干咽痛,纳差,二便调,舌红苔黄,脉浮数。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咳嗽(肺热)。治法: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中药以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2袋 杏仁2袋 石膏2袋 甘草2袋 枇杷叶2袋 车前子2袋 鱼腥草2袋 共4剂,日1剂,温水冲,分两次服用。另用双商(少商、商阳)放血,日1次,左右交替,连续4日。

二诊:20121214日):患者自述咳嗽症状明显减轻,咳痰减少,已无咽喉痒痛症状,舌红苔黄 脉细。效不更方,守上方3剂。

三诊:20121217日):患者自诉仅晚上偶见咳嗽,咳痰,夜晚可以安睡。舌红苔白,脉细。中药以桑芩颗粒加减:桑叶2袋 白前2袋 百部2袋 僵蚕2袋 甘草2袋。共4剂,日1剂,温水冲,分两次服用。

四诊:(20121221日):患者咳嗽病情基本痊愈,嘱其调饮食,慎起居,多休息。

按语: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常用风寒化热,或风热犯肺,以及内热外寒者。本例病人因感受风寒而出现恶寒发热等外感风寒表证的症状,如及时就诊,对症用药即可痊愈。但病人自服治疗风热外感的VC银翘片,导致外寒未解,入里化热,进而出现咳嗽咳喘等肺气失宣等表现,故选用经方麻杏石甘汤加减,仅七味中药,即获显著疗效。同时针对肺热而出现的咽干咽痛的症状,配合双商放血,体现了针药结合的治疗优势。

病案二:患者王某某,女性,64岁,海口籍。因“咳嗽1月余”而于201596日就诊。

患者诉于1月余前因行子宫全切术后开始出现咳嗽,偶咳少量白色粘痰,不易咳出,多呈阵发性干咳,咳引肩背,不能平卧,以夜间为多,影响睡眠,常需被迫坐位方觉缓解,每每咳至面红目泪,苦不堪言,曾服用中西诸药治疗,效果不佳,仍咳嗽不止,遂前来就诊。来诊见证:咳嗽频作,以干咳为主,咽稍痒,口微干,欲饮觉舒,纳眠欠佳,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中医诊断:咳嗽(肺脾两虚)。治以益气健脾,敛肺止咳。投人参五味子散加减:茯苓2袋,白术2袋,炙甘草2袋,五味子2袋,乌梅2袋,麦冬2袋,鱼腥草2袋,百部2袋,西洋参2袋,山药2袋。予上方5剂,开水冲服,日一剂,分两次服。上方服5剂后复诊,患者精神佳,纳眠可,咳嗽痊愈。

按语:患者为术后不久,伤阴耗气,正气不足,辨其为内伤咳嗽,其病位在肺脾,肺气不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素体虚弱,脾胃生化不足,脾土为肺金之母,久咳肺子及母,导致母子同病,治当以扶其正为主,兼以敛肺止咳为辅,以培土生金,则脾健肺自实,咳嗽自止,故投人参五味子散,方中以茯苓、白术、山药、西洋参、甘草健脾益气,以资生脾土,且西洋参性甘平,既可补肺脾之气,又可滋阴,且有止咳之功效;五味子,乌梅敛肺止咳,又可益气生津润肺;用麦冬、百部养阴润肺止咳;鱼腥草善清肺热,且可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培土生金”及润肺止咳之功,则诸症自除。

病案三:刘某,男,57岁,职员,海口籍,因咳嗽20余年,加重一年而于200324日就诊。诊时见证:咳嗽频繁,胸闷,气促,时有咯血,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中医辨证,咳嗽(肺肾两虚),西医诊断:支气管扩张。治以补肺气,止咳祛痰,方用补肺汤加减:黄芪15克,防党15克,五味子10克,紫苑10克,枳实15克,天冬15克,麦冬15克,桔红10克,甘草10克,三七3克,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上述症状未减,反而加重,咳嗽频繁发作,口干,气促,停服上药。仔细推敲,此证非气阴不足,乃肺肾虚寒之证。于200336日改上方为张景岳金水六君煎加减:法夏12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当归15克,熟地15克,石膏30克,鱼腥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复渣。连服9剂后咳止喘平,临床症状缓解。

评语: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外感之嗽,无论四时,必皆因于寒邪,盖寒随时气入客肺中,所以致嗽。但治以辛温,其邪自散,惟六安煎加生姜为最妙”。“ 凡内伤之嗽,必皆本于阴分。何谓阴分?五脏之精气是也。然五脏皆有精气,而又惟肾为元精之本,肺为元气之主。故五脏之气分受伤,则病必自上而下,由肺由脾以及于肾;五脏之精分受伤,则病必自下而上,由肾由脾以极于肺;肺肾俱病,而他脏不免矣”。本案为久咳嗽,五脏之精分受伤,病由下而上,肺肾俱病,故用金水六君取效。

病案四:吴某,男,29岁,干部,琼山籍,因咳嗽2个月而于20021022日就诊。诊时见证:咳嗽,痰白清稀,口干不欲饮,日甚夜轻,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微黄,脉沉细。中医辨证为咳嗽(肺虚久咳,寒热错杂)),治以散寒清热祛痰止咳,自拟内外通用止嗽散加减: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紫苑10克,桔梗10克,荆芥10克,白前15克,百部15克,北杏仁12克,黄芩10克,淅贝10克,车前子15克,石膏30克,鱼腥草15,水煎服,每日1剂,复渣。经服药4剂,咳嗽消失,临床痊愈。

按语:本案虽然久咳,但仍有寒邪,且久病必有伏阳,故拟内外通用止嗽散加减治疗。荆芥辛温芳香,祛风散寒,桔梗苦辛开降,祛痰止咳,紫菀苦温下气,止咳除痰,百部甘苦微温,润肺止咳,白前辛苦微温,下气除痰,陈皮苦辛温,化痰止咳,,杏仁、浙贝、鱼腥草、车前子祛痰止咳,石膏、黄芩清热。炙甘草甘温补气,共奏祛寒清热,除痰止咳之功。

现代研究证明,百部生物碱抑制咳嗽中枢传入通路,紫菀含紫菀酮,有较好止咳作用,陈皮含柠檬烯,有止咳疗效,鱼腥草中的癸酰乙醛,抗菌作用较强,苦杏仁甙抑制呼吸中枢,浙贝甲素与乙素能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因而有较强止咳作用,荆芥也有抗菌作用,桔梗 、白前、车前子、甘草均含皂甙起祛痰作用,黄芩、石膏有清热功效。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中药及复方的研究成果,创立新方,效果更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