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精是指不通过性生活而精液自行泄出的病证。这是一种临床常见男科疾病,当今社会受遗精困扰的男士为数不少,为遗泄所苦。历代医家对此深有研究,总结了不少验方,今天为大家带来清代叶天士和张聿青两位名医运用膏方治疗遗精的两则验案。 遗精是指房事以外的非正常的精液遗泄病证,每月1~2次属于生理现象。如果遗精次数过多,每周2次以上,或清醒时流精,伴有头昏、精神萎靡、腰腿酸软、失眠等表现,则为肾精流失之变现,久而久之,肾精亏耗严重。 ![]() ![]() 叶天士治疗滑泄遗精病证,强调“滑涩通用”的方法,滑则通利,涩则填固,反对一味便用固涩药。 医案: 某,令烦倦嗽加,是属不藏。阳少潜伏,两足心常冷,平时先梦后遗。有神驰致精散,必镇心以安神。犹喜胃强纳谷,若能保养,可望渐愈。 桑螵蛸,金樱子,覆盆子,芡实,远志,茯神,茯苓,龙骨,湖莲。 煎膏,炼蜜收,饥时服25克。 (选编自《临证指南医案》卷三) 翻译: 冬令时节,患者烦躁倦怠,咳嗽加剧,是因为阴气不藏。阳气虚少,浮越于外,常常感到两足心发冷,先梦而遗精,神驰不安,一定要用镇心安神之法。患者胃气尚强健,如果治疗保养得当,预后较好,会渐渐痊愈。 按语: 本案中患者遗精。患者为遗泄所痛苦,冬季本来应该顺应阳气收藏、阴气内敛的趋势,以保藏精气为关键。但该患阳气浮越,阴气不藏,所以出现烦躁倦怠,咳嗽加剧,先梦后遗,心神不安的症状。 方中的桑螵蛸、金樱子、覆盆子、芡实益肾收敛,固涩精液;远志、茯神、龙骨则为神驰不安、心神不宁而设,镇心安神、交通心肾,心神安宁,则相火不致妄动而耗伤阴精;茯苓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案中膏方所用符合了病证治疗多方面的需要。 ![]() ![]() 张聿青,清末医家。其从医主要理论有:①年迈正虚,治重补益,精心调养。②补益调养,尤重肝肾,滋护胃气。③扶正祛邪,兼顾标本,重舌脉诊。秦伯未称其“论病处方,变化万端,不株守一家言”。张聿青治疗遗泄之法,主要从阴虚阳越论治。 医案: 鲍左,遗泄频来,数年不愈,每至遗后,饮食转增,若暂止之时,饮食转退。盖脾胃之运化,原借命火之蒸变而为出入,肾水有亏,坎中之阳,不能潜藏。拟以介类潜之。 生地炭110克,炒鸡头子75克,酒炒女贞子75克,元米炒西党参110克,熟地炭150克,旱莲草75克,炒山药75克,朱茯神110克,煅龙骨110克,牡蛎150克(盐水煅),潼沙苑75克,炒於术53克,金色莲须19 克,龟甲心300克(刮去白,炙),柏子仁75克(勿研),远志肉22克,大淡菜110克。 上药煎汁收膏。 (选编自《张聿青医案》卷二十) 翻译: 患者经常遗精,多年不愈,每次遗精后,食量增加,遗精暂时停止的时候,饮食又减少。这是因为脾胃的运化功能有赖于命门之火,肾阴不足,坎中之阳难以维系而浮越于外。治以介类药物潜藏阳气。 按语: 本案患者患的是遗精,为脾肾不足、虚阳上泛所致。脾肾相因,精气互生,所以在病理状态下互为进退,互相影响。坎中之阳有赖于两肾之阴精的滋养,若肾水不足,则坎中之阳难以维系而浮越于外,阴阳不调,就会导致遗精。 阴阳不交,水火不济,用龟甲心、煅龙骨、煅牡蛎等药物以其至阴沉重的属性,引阳气下行,使升降恢复正常。方中另配有培补肝肾、补益脾胃、宁心安神的药,佐以收敛固脱;鸡头子为豆科植物猪仔笠的块根,性味甘平,清肺化痰,治疗肺热咳嗽、烦渴、赤白痢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