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身)如何理解太极64卦图中的“中道”思想?

 胡绍仪笔扫千军 2022-05-20 发布于湖南
文章图片1

“中华”之“中”,即为“中道”之“中”。崇尚中道在中华文明中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周文王是远古将八卦相叠提升到64卦,将人类的3维思维提升到6维的大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华文化形成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中道是他的重要思想之一。我们本文先从周文王的中道思想说起,然后分析太极64卦图中的中道之理,最后讲讲中道的运用。

文章图片2

一、周文王阴阳思想之“中道”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据说文王善演周易,现今的周易就有文王的整理之功,从中可以看出文王的一些核心思想和理念。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八卦)。后来,据说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

《周易》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再经过后世周公和孔子等人推论解读,才形成留传至今的《周易》一书。经过历代文人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传承,文王《周易》成为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道是周文王的核心思想之一。清华简《保训》篇是周文王给儿子周武王的遗嘱,篇中讲述“顺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核心思想就是中道。清华简《保训》说:“以前舜出身于民间,亲自参加劳动,舜就去求取'中’,能够自我省察,将事情做好。舜获得了'中’后,更加努力,毫不懈怠。舜的行为得到了尧的赞赏,尧就把自己的君位传给了舜。”

《保训》“中”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中道是《保训》全篇的中心,它与儒家后来所说的“中庸之道”有着内在的联系。“中”是上古时期各氏族部落共有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这种信仰和观念来自于原始初民共有的太阳崇拜。《保训》蕴含的思想关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道”和“阴阳和谐”观念,这些观念都是长期影响中国主流文化的核心元素。这些从太极64卦图中都可以体会到。

二、太极64卦图中的“中道”

太极64卦图中的中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核为中。一则从整个太极64卦图而言,内核小太极在整个圆图的圆点,以内核为中;二则各卦绕乾坤之核运行,以乾坤为中;三则乾坤两卦绕太极的圆心循环,以圆心为中;四是从宫卦而言,八宫各卦是以各宫纯卦为核,绕其循环,纯卦为中。

二是对称为中。对爻而言,各爻在一对对卦之间互为相反爻,具有对称性。对卦而言,太极64卦图我们是按二维表现的平面图,各对对卦以太极圆心为点对称。但此图在不同的维度本质一样但图形不一样,因此在不同的维度属于不同的对称。但不管是在二维、三维或更高维度,图形都是对称的。只不过二维是点对称,三维有点对称(球形)也有轴对称(圆饼形),更高维度还有平面对称等等。

三是循环平衡为中。平衡即为不偏不倚。太极64卦图的平衡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整个图形围绕太极核做对称运转,整个运转具有平衡性;图形的主体为乾坤两卦各自所引领的两列卦阵,每列卦阵分为4宫,每宫8个卦;两阵之间的32根线段两端各一卦,每一卦一一对应,且互为反对称。每根线段类似于一根显示阴阳关系的数轴。数轴的原点为中。各原点重合,为太极的中心。此图是宇宙及万事万物循环的“天人同象”图。循环即为“绕中而行”,乃宇宙和万物之理。

太极64卦图中的中道在其静图——现代64卦方圆图中看得更清楚。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纯卦分列东、南、西、北和其他4个中分方位,与先天八卦图完全重合。此图比历史上其他几个64卦方圆图,如伏羲先天64卦方圆图、文王后天64卦方圆图等,都更周正、对称、平衡。图中不仅圆图各卦具有点对称性,方图中的各卦也是。

文章图片3

这决定了中道是太极64卦图中隐藏的又一个天道。这实际上是由卦序决定的,太极64卦图采用的是“先天八卦定宫位,京房卦序定宫卦”的现代卦序,史上其他卦序不具备上述“中道暗藏”的特点。

三、“中道”实践及“中庸之道”

在具体的实践中,周文王姬昌十分注意对中道身体力行。作为一个诸侯,他不仅用中道对诸侯国进行管理,而且由于他坚守中道,天下难事都请他仲裁。《史记·周本纪》记载,诸侯国虞国、芮国发生纠纷,闹得不可开交,没办法想请姬昌仲裁。及到周地,看到周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非常惭愧,说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相互礼让而去。诸侯听闻了这件事情,凡是有矛盾纠纷都来找姬昌评判。

正是“守中”“行中”,姬昌作为一介诸侯,却已成为天下诸侯们的道德楷模,为他后来称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伯昌断虞、芮之讼,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周人将这一年称为西伯昌受命元年。“告邑”的命名无疑也有着秉承这一制高点的意义。诸侯纷纷拥载,于是西伯昌称王,史称周文王。

中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场,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苦乐、爱憎等二边之极端、邪执,是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中道思想具有一定的联系。

“中道”对儒家的“中庸之道”的产生和发展影响尤其深远。孔子曰:“舜其大知也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所以为舜乎!”《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求中道,要避免“过于”和“不及”。张其昀论中道,析“中”五义:一中正,二中和,三中庸,四中行,五时中。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是“中庸”的出处。《中庸》原文之中,对中庸的定义如下:“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就是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称之为中。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始终用中的状态来节制情绪,就是和。

中的状态即内心不受任何情绪的影响、保持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和基础状态。而始终保持和的状态,不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自我控制情绪,不让情绪失控,让情绪在一个合理的度里变化,则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这也是古人把中庸解释为不偏不易的出处。展开来说,古人言“圣人不动情”即内心不发生喜怒哀乐的情绪,始终是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此即中的状态。动情时,也始终用平静安宁祥和的内心来控制情绪,不被情绪所牵引和左右。此即“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的修行目标和修行标准。

不过万事万物都有中道。用当代数理统计的话说,中道类似于随机事件的正态分布,两头少,中间多。但“两头少”并不表示“两头无”。所以易道中还有一个“三才”之道,万事都有始、状、究。因此,我们实践“中道”“中庸之道”切不可固守中道,忽视两端。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你怎么看待中道的现实意义或作用?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言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