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让我们交易亏损的习惯,都是天生的?

 培训班文摘 2022-05-20 发布于山西

Image

都说交易是反人性的,但交易究竟反的是哪些人性呢?很值得我们去细究一下。

在进入主题前,我们先看这一则小故事:

宫本武藏是日本人所推崇的剑圣。有一次有位剑客来请教宫本武藏怎么样才能成为大剑豪。

宫本武藏回答说:“你的资质很好,十年就可以成为大剑豪。”

那人于是问道:“我要是刻苦努力,每天加倍努力,多少年能成大剑豪呢?”

宫本武藏说:“那么要20年。”

那人又问:“要是每日废寝忘食,不眠不休,练习剑法,要多少年能成功呢?”

宫本武藏正色道:“那么你要花三十年才能成。”

那人不解道:“为什么我花的功夫多了,反而要花更多的时间呢?”

宫本武藏说:“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用来看外界,一只用来审视自己,你的两只眼睛都盯在剑上,当然只能离武道越来越远。”

这个故事真假咱们不究,但是却反映了很多行业的成功都强调对于自我的认识。

如果我们把期货交易比作剑道,炒期货的人最后变成什么样,也要看他的眼睛盯着什么:

如果盯着的是自己,大约十年可以成为优秀的交易员;

如果盯着的是交易技术,20年才能大成;

如果盯着的是一夜暴富的机会,或许一辈子难以如愿。

所以说:认识自己,认识人性,对交易至关重要。

那么,究竟是人性中哪些本能,在不加以限制的情况下,会对我们的交易产生负面效果呢?

 Image

损失厌恶

新手做交易,最怕的就是被套,被套的单子,要么砍要么扛,砍仓如割肉,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很多的交易者都有扛单,不止损的习惯,而往往正是这个习惯将他们逼向爆仓的绝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不愿意认输止损,本身就是人类天性之一,心理学称之为“损失厌恶”。

大多数人都是损失厌恶的,这意味着我们不希望坏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也意味着我们对坏事的厌恶程度强于对同等好事的欢喜程度。

经济学里面用效用的概念建立了损失厌恶的模型,效用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主观满意度。模型图中,横轴代表财富值,纵轴代表效用。效用函数曲线明显的边际递减,从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越富有的人,获得等量财富时的满足度越低。

2、一个人获得1000美元的效用不如失去1000美元的效用大。

Image 

2010年,《经济学人》报道了一个实验。实验在工厂进行,实验对象是分为两组的工人。一周开始的时候,告诉其中一组工人,如果他们本周能完成规定的生产任务,可以获得80元的奖金。而另一组工人则被告知,本周你们有80元的奖金,但是如果完成不了任务,将扣除这笔奖金。

看起来两组都是完成任务从而获得80元的奖励,没有什么不同啊!但是多次实验获得的结果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第二组工人完成任务的情况要好于第一组。

实验认为这里涉及到一个心理学定律,叫做损失厌恶。80元对于第一组受试者而言,是获得,对于第二组受试者而言,则是损失。相比于等量的收益,人类本性更厌恶损失。所以我们在路边捡到100块钱的喜悦程度,是不及丢掉100块钱所带来的难过的。这同时也让我想到了一些企业实施的管理方法,就是将员工收入中奖金的部分比例提高,一旦员工完不成任务就扣钱。

“损失厌恶”说明,人性对负面感情的重视程度总是超过正面感情。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必然是要和损失厌恶打交道的。

对于世上绝大多数的工作而言,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是早就设计好了的,就算有损失厌恶也用不上。但是,做交易恰恰是这个世上为数不多的需要大量做决策的工作之一。

交易者如果任由损失厌恶的本能起作用的话,就会将持仓浮盈看做自己已有的利润,是难以接受浮盈回撤的。同样也无法接受主动止损,将账面浮亏变为实际账户亏损。所谓的“截亏持盈“也就无从谈起了。

医学领域的研究,也给了“损失厌恶”生理层面的解释:

大脑中有个部位叫做“杏仁核”,是情绪学习和记忆的重要结构。破坏两侧杏仁核的动物,对新异视觉刺激的朝向反应大为降低,缺乏对恐惧事件的辨识和反应。

当人一旦可能面临损失的时候,大脑中的杏核仁就会活跃起来,而杏核仁受损或者天生不敏感的人,或许更容易获得交易的成功。

本能归本能,优秀的交易者则可以超越自己的本能。他们知道自己强烈的负面情绪会带来偏见,所以不轻易纵容这种情绪。他们看到好的交易机会,敢于持盈不动,遭遇损失而不放在心上。Image

沉没成本

“止损困难”除了跟我们天生厌恶损失有关,还和沉没成本有着密切的关联。新手在交易中,面临止损的抉择的时候,和生活中面临沉没成本时是一样的,当所做的某件事情陷入困境的时候,又因为不舍为这件事情而付出的成本,所以一直被困扰其中。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某个大学生花了3年学习土木,但是并不是他的喜好,并且听多了前辈们提桶跑路的故事,他纠结要不要换专业:我已经花了3年的时间学习土木,难道我要浪费掉这三年吗?再比如情侣谈恋爱了,却发现对方一直不合适可是不分手,因为已经花了这么多时间互相磨合。

对于这些是已经支付的成本,已经没有可能拿回来的成本,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念念不忘?

恰如交易中的我们,在面对浮亏单子的时候,往往是不愿意止损。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我们心存侥幸:实际交易中差不多是10次止损9次错,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人说“我要是前面不止损就好了,现在就扛回来了”,于是每次浮亏的时候就想扛,扛回沉没成本,扛到赚钱,更有甚者会越亏越补仓(然而,剩下的那一次不止损却足以导致我们爆仓)。另一方面,我们则常常归咎于人性:认为人都是不理性的,是不愿意承认错误的。

这些分析当然很有道理,不过我顺着“沉没成本”这个思路再往下想了一下,似乎有些新发现。

还是那两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果那个纠结于要不要换专业的大学生,确认自己换了专业之后,两年后就能考入这个专业最好的研究生学校,并在毕业后顺利进入业内最好的公司,他还会不会纠结呢?而那个犹豫要不要和现在情侣分手的女孩,如果她能确定自己分手之后,吴彦祖会踩着七色云彩来迎娶她,她还会不会犹豫呢?

切换到交易中来,如果我确定自己在止损掉手上浮亏的螺纹单子,重新买入橡胶单子后,一定能赚上几千点的盈利,那我还会在止损的时候,闹什么情绪吗?

反过来说,就是:

在我想要放弃一门专业的时候,我不确定另一门专业到底能不能带给我更多;

当我想要放弃一个人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找到更好的。

同样,交易中,当我想要止损一笔单子的时候,我不确定下一笔交易,或下一阶段的交易就能赚钱。

说到底,当我们面对“沉没成本”,犹豫不决的时候,除了我们不理性,好面子,不愿认错以外,还因为我们对未来缺少正向的预期。

所以说做交易必须有一套具有正向收益预期的交易理念和方法。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趋势跟踪理念,只要坚持,在经历完震荡期间的反复割肉止损之后,一定能收获趋势行情的回馈。趋势跟踪是有重大缺陷的,需要“熬”,而“熬”本身也是一种交易信仰。牛逼的人都去追逐更完美的方法去了,熬下来的人用笨方法反而能够盈利。Image

赌徒谬误

“赌徒谬误”是全世界赌场里的赌徒每天都在不停的犯的错误,当然包括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者。

比如你玩老虎机,一上来运气就不太好,一连输了很多把。这个时候你是否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你很快就该赢了呢?

比如你做期货,一上来就连续止损几次,这个时候你是否也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下一单你该赢了呢?

这是一种错觉。每一次交易都是完全独立的随机事件,随机事件的意思是下一把的结果跟以前所有的结果没有任何的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并不会影响下一个事件的结果。

考虑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抽奖的盒子里有6个球,上面标记1到6。每次抽奖的时候,你都要从抽奖的盒子里面拿一个球,而这六个球被抽到的机会是相等的,都是1/6。现在在假设前面几期抽中6的次数比2多,那么下一次抽奖的时候,你是否会有更大的机会抽到2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些球根本不会在意谁曾经被抽到过,2号球也不会自己主动跑过来给你抽。他们出现的概率仍然都是1/6。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觉,是因为概率论里还有一个“大数定律”,说如果进行足够多次的实验,那么不同的结果出现的概率就等于它们的统计概率。比如抛硬币,如果抛的次数足够多,正反面出现的机会都是50%。而对上面这个例子来说,就是如果你在之后,进行足够多次的抽奖,你得到“2”和“6”的次数将大致相等。

我们常常错误的理解随机性和大数定律,以为大数定律就意味着均匀。如果过去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不那么均匀,我们就认为未来的事情会尽量往“抹平”的方向走。用更多的“2”去抹平更多的“6”,用更多的“背面”去抹平更多的“正面”。但大数定律的工作机制不是跟过去搞平衡,而是说如果未来你进行足够多次的抽奖,你会得到非常多的“2”和非常多的“6”,以至于它们之前的一点点差异变得微不足道。

那么这个“足够多”,要多少才算是“足够”呢?概率上理论计算后认为,不少于600个样本,才能将误差控制在5%以内。

做程序化交易的人,往往也会混淆“系统胜率”和“单次交易胜率”。比如一个交易系统经过历史数据测试,胜率是60%。他们就会简单的认为,某次交易信号发出后,其赚钱的概率也是60%。更危险的是,一旦出现连续4次止损后,他们就会想,既然我已经连续止损4次了,而获胜的概率又是60%,那么接下来的一次一定会赢,所以重仓下注。这就是典型的赌徒谬误,将“大数定律”等同于搞“平均主义”。

赌徒谬误会影响交易者如何开发交易系统、如何确定头寸规模以及如何进行交易。他们错误地理解了大数定律,忽略了随机性,从而导致交易的失败。

用史坦利·克罗的话通俗的来讲,赌徒谬误就是:市场绝不会因为你已经连续亏损九次,就保证你第十次一定会赚钱。

 Image

小数定律

人们很容易会只通过少量的数据样本就归纳出所谓的规律,利用这样的规律去指导交易行为,结果可想而知。

还是先举一个例子便于我们去理解小数定理:

足球界流传一个著名的定律:“巴西队的礼物”——只要巴西队夺冠,下届冠军就是主办大赛的东道主,除非巴西队自己将礼物收回。

1970年第九届世界杯巴西夺冠,1974年第十届冠军则是举办国西德;1994年底十五届世界杯,巴西再夺冠,下一届98年法兰西之夏,我们都知道冠军是东道主法国;而更早的第六届和第七届世界杯巴西蝉联冠军,这个属于巴西队自己将礼物收回。

再一个“1982轴心定律”——世界杯夺冠球队以1982年世界杯为中心呈对称分布。

然而,这两个定律,在2006年都被破解。因为06年世界杯东道主南非非但没有收到上届冠军巴西队的礼物,还被巴西队亲手淘汰,而最终巴西队也未能走到最后。但是足球圈子里,仍然还流传着一些其他尚未破解定律:比如“凡是获得联合会杯或者美洲杯,就别想在下一届世界杯夺冠”。

金融市场中,我们也常受小数定律的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投资者观察到一位投资经理在过去两个月表现好于其他人,就总结说这位经理水平要高一些,而这一结论的统计意义太弱。

期货交易分析中,也常充斥着这种基于小数定律得到的所谓格言,最典型的比如:缺口必补;横有多长,竖有多高等等。有个朋友初接触期货技术分析,在看了红(阴)三兵的技术形态后,观察了几天,然后兴冲冲的跟我说,“我发现这个形态好有效啊,连着看了几个,都是成立的,我准备就按这个形态来做”。我说“那你有没有对历史数据做过回测呢?有没有在不同的品种上做过回测呢?总体的成功率是多少呢?而且你按这个信号进场了,什么时候出场呢?”朋友哑然。

事实上,我以前凑巧也对这个形态做过程序化回测,用的规则是:出现3连阳(阴)后,第四根K线的开盘价买入(卖出),止损设置在前一根k线的最低点下一跳(或最高价上一跳),使用跟踪止盈,最后在很多品种上做了历史数据回测,一部分品种上并不能实现正收益,另一部分可以,但是资金曲线却也非常的曲折,并不适合实盘。

小数定理,换一种说法就是:只要我们所观察的样本足够少,就能得出很多奇葩的规律。所以,我们在感官的觉得一个定律有效的时候,需要认真的思考一下,是否只是小数定律造成的假象。

 Image

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倚(Survivorship bias)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意思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这东西的别名有很多,比如“沉默的数据”、“死人不会说话”等等。

维基百科中记录了一个二战期间,专家对于空战飞机的研究案例。

简单来说,专家根据作战后返航的飞机翼部和尾部等位置中弹最多的特点,判断出:如果要强化飞机装甲,应该强化翼部和尾部,因为这些部位“容易中弹”。但如果仅仅根据返航的飞机上的弹孔分布,来研究该加强飞机的哪部分时,就忽略掉了“已被击落的飞机”,这样一个重要的研究样本。也就是说,能返航的飞机都是没有受过致命伤的。他们多中弹于翼部和尾部,油箱和驾驶员仓位则完好,这恰恰说明翼部和尾部不是致命伤,不应该加强;而油箱和驾驶员仓位受伤的飞机,基本没有活着回来的,因此油箱和驾驶员仓位才是真正致命的地方,这些部位受伤的飞机却因为被击落而被筛出研究样本,从而变成了“不会说话的死人”,或“沉默的数据”。

那么讲这个,和我们做交易时的行为习惯有什么关系呢?

做交易的人,都爱看成功人士的传奇经历,并尝试模仿。期货市场上广为传颂,获取暴利的大神,总结其经历,我们不难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某一波大的单边行情上,重仓甚至是满仓介入,并且浮盈加仓,最后短时期内实现数百倍的收益……

于是乎,追随者争相效仿,殊不知,一将功成万骨枯,和他们使用同样手法进行交易的人,绝大部分没有那么幸运,而是成为炮灰,根本无法出现在大众面前,大讲所谓天道、传授自己的“成功经验”。

因此,我们在探讨模仿成功者的时候,不要忘了那些已经不能说话了的“失败者“们。

Image

律师机制

心理学家蒙洛迪诺说,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世界上科学家很少,你猜绝大多数人使用什么机制思考?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还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有这样一个笑话:

说有一个白人天主教徒来到天堂门口想要进去,他跟守门人列举了自己的种种善行,但守门人说:”可以,不过你还必须能够正确拼写一个单词才能进。”'哪个单词?”'上帝。”'G-O-D.”'你进去吧。”

一个犹太人来到天堂门口,他同样被要求正确拼写一个单词才能进。守门人考他的单词仍然是”上帝(God)”。这个单词非常简单,所以他同样拼写正确,于是也进去了。

故事最后一个黑人来到天堂门口,他面临同样的规则。但是守门人让他拼写的单词是,”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

这个笑话的寓意是我们每个人接收信息都有一个门槛,低于这个门槛的我们根本不看,天堂守门人的门槛就是黑人不可能进天堂的。所以说服一个人是如此的难。

事实上,我们在做期货的时候,也经常是用“律师机制”在做判断。这一判断机制会让我们形成非常坏的行为习惯:做多后,就四处收集利多消息,而无视利空的信息,反之亦然。“律师机制”最大的害处就是让我们丧失掉客观,眼睁睁的看着账户里持仓浮亏越来越大不去处理,而是到处捕风捉影找些自我安慰的信息。

最后想起利弗莫尔的一句经典名言:市场只有一个方向,不是多头方向,也不是空头方向,而是正确的方向。我们在大谈顺势而为的时候,又在心里对市场方向做了一个预判,那么我们最终顺的不是势,顺的是“我”而已。“我”和势一致时,我们会沾沾自喜;不一致时,我们很可能会坚持自我,要求别人拼写“捷克斯洛伐克”!

人性之中包含了矛盾两面——既有利他,也有自私;既有善,也有恶;既有恐惧,也有贪婪;既有不认输,也有妥协;交易是和自己的人性相处。好的交易员并没有什么神奇的秘密,他们只是洞察到了这些现象,逆反它们,做到了大多数人不愿意或者说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