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疼痛临床技术规范(二十三)

 天道酬勤更努力 2022-05-20 发布于云南

五、前斜角肌注射

 【适应证】

(1)颈椎病、肩颈综合征。

2)冻结肩、胸出口综合征。

3)前斜角肌综合征(上肢手指麻木)、膈神经痛。

【禁忌证】

1)局部有感染或合并外伤。

2)局部严重肿胀变形,影响定位。

3)出凝血功能异常者。

【操作方法】

1)仰卧位,头略转向健侧.

(2)摸清前、中斜角肌之间肌间沟,此沟下即为臂丛神经。用5号针刺入肌肉进行注射,深度不超过1cm.若针刺向前、中斜角肌沟内,针尖向内后方穿破肌筋膜可达臂丛神经区内.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可注射药液5~8ml。5~7d后可重复注射。注射后无明显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使肌肉松弛即可.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进针不宜过深,尤其避免针尖向下方深刺时,易发生气胸,针尖靠内较安 全。

(3)要熟悉掌握相关解剖知识,做到准确定位,防止发生意外。

六、颈椎间盘病灶区注射

 【适应证】

1.椎间盘突出症

1)膨出型。

2)中央型和中间型突出。

3)外侧型突出.

4)后纵韧带钙化、突出物未钙化。

(5)无严重心、肺和肝肾功能疾患者。

2.颈椎病

1)髓型颈椎病未出现脊髓压迫者.

2)颈源性头痛和头晕。

(3)根型颈椎病引起的神经源性疼痛。

【禁忌证】

1)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脊髓压迫者。

(2)颈椎间盘突出症严重钙化。

(3)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造成颈椎管狭窄。

(4)穿刺部位或全身合并感染。

5)严重凝血机制障碍。

(6)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操作方法】

1.经棘突间隙颈部硬膜外前、侧间隙置管法

(1)单次法:适用于门诊病人。选择病变椎间盘同一棘突间隙穿刺,常见穿刺部位为颈↓(3~4)、颈↓(4~5)、颈↓(5~6)、颈↓(6~7)、颈↓7~胸↓1,颈↓(2~3)因位置较高,椎管较窄,且椎间盘病变少见,故不宜穿刺。应由对颈部硬膜外穿刺熟练的医师操作。侧卧位。

确认病变椎间盘相应的颈椎棘突间隙后,标记定位后,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 .用1%利多卡因2~3ml做逐层局部浸润麻醉。穿刺针选择18号硬膜外穿刺 针,导针引导下开始穿刺,缓慢进针,抵达黄韧带前,抽出针芯,接上5ml玻璃注射 器,边进针边试针管阻力,当阻力突然消失或病人出现异感、肢体放射痛等现象时, 回抽无血无脑脊液,用空气阻力消失法测定是否进入硬膜外间隙。当确认是硬膜 外间隙后,向患侧置入硬膜外导管2~3cm,然后注入试验剂量1%利多卡因重比重液3ml,观察5min,无脊麻现象,即可注入配制好的镇痛复合液10ml,镇痛复合液配方如下:①2%利多卡因2。5ml,维生素B↓(12) 0.5mg,胞二磷胆碱250mg,得宝松注射液1ml混合后稀释到10ml,注入硬膜外间隙,每周注射1次,一疗程4~5次。本配方适用于颈、肩部疼痛急性期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②2%利多卡因2。5ml,维生素B↓(12)0。5mg,胞二磷胆碱250mg,用生理盐水稀释到10ml,来比林针剂0。9g溶到混合液,混匀后注入硬膜外腔。3~5d注射1次,5次为一疗程。此配方适用于慢性病程和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病的患者.每次注射完毕后拔除硬膜外导管,无菌纱布覆盖针眼。

2)连续法:适用于住院患者.操作方法与体位同单侧法。置入硬膜外导管后保留导管.药物配方:①首次注药同单次法配方,以后注入不含类固醇镇痛药的复合液(2%利多卡因2。5ml,维生素B↓(12)0.5mg,胞二磷胆碱250mg,用生理盐水稀释到10ml),每天注药1次,7d后拔管。②神经妥乐平3ml,维生素B↓(12)0.5mg,2%利多卡因2ml,用生理盐水稀释到8ml。此配方适用于颈源性头晕、头痛、根性神经源性疼痛和以上肢麻木为主症的患者.每天1次,共用1周,1周后拔除硬膜外导管。2.椎体前外侧钩椎关节注射法

1)患者取仰卧、头后伸位。

(2)在胸锁乳突肌前缘,环状软骨平面,在可触及的下颈椎外侧缘处(相当于C↓6横突水平)做一标记。然后对颈部皮肤及术者左手中、示指消毒,将气管、食管推向内侧,胸锁乳突肌拉向外侧,用左手中、示指将标记处组织轻柔分剥出肌沟,触及到横突后逐渐向内侧移行至C↓6椎体前缘处,在标记处进针,可直接将针尖触及椎体骨,回吸针筒无血液后,再将药液缓慢注入.注药量一般为5~8ml,可上下浸润多节段椎体,(一般每2ml浸润一个节段),药液渗入到钩椎关节、椎间孔及硬膜外。

3)药物配方:①0。5%利多卡因溶液5~8ml,内含维生素B↓12 0.5mg,胞二磷胆碱250mg,得保松注射液0.5ml或去炎舒松A 40mg,用于急性期治疗前期(3次以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②0.5%利多卡因溶液5~8ml,内含维生素B↓(12)0.5mg,胞二磷胆碱250mg,来比林针剂0.5g。用于治疗慢性病程、急性期后期治疗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可用此配方。

【注意事项】

(1)颈部硬膜外穿刺时,一定要缓慢轻柔进针,防止出现脊髓或神经根刺伤.为避免出现脊麻,在注射试验量后,观察时间不少于5min。

2)注药时要监测血压、脉搏、SPO↓2,便于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变化。

(3)注意回抽血液,防止局麻药误入血管引起局麻药中毒反应或高敏反应。

4)在分离肌钩触及颈椎体前外侧缘时,动作一定要轻柔,避免出现偶有的心动过缓和突发性昏厥。遇有颈短粗者,穿刺十分困难时,原则上应放弃而改用其他方法.

(5)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预防硬膜外间隙感染的发生.

6)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可盲目操作。

 七、屈指肌腱鞘注射

 【适应证】

(1)各屈指肌腱腱鞘炎.

2)各屈指肌腱急性挫伤。

(3)各屈指肌腱慢性劳损、粘连。

【禁忌证】

(1)手指有化脓性感染。

(2)糖尿病、溃疡病、结核病患者慎用或不用激素。

(3)骨质疏松患者禁用激素.

(4)反复治疗2或3次无效者。

【操作方法】

1)平卧位、双上肢平放两侧。

2)在相应掌指关节近侧,沿肌腱纵轴方向,用6号针头刺入腱鞘与肌腱之间的腱鞘内,回抽无血及空气后,注入药液1~3ml。

【注意事项】

(1)要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

(2)一定要将药液准确无误地注入腱鞘内。

(3)要避开浅表血管,勿将药物误入血管内。

 八、伸指肌腱鞘注射

 【适应证】

1)各伸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

2)各伸指肌腱挫伤。

3)各伸指肌腱劳损、粘连.

【禁忌证】

1)患指有感染性病灶。

2)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3)经反复治疗2或3次无效者。

【操作方法】

1)平卧位或坐位,手背朝上。

2)在患指掌指关节背侧近端,沿肌腱纵轴方向,用6号针头刺入腱鞘与肌腱之间的腱鞘内,回抽无空气及血液后注入配制药液0。5~1ml。

【注意事项】

1)操作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要避开血管,不要将药物误注入血管内。

3)要将药物准确地注入肌腱内。

(4)进针宜浅。

九、腕管肌腱鞘注射

 【适应证】

1)腕管综合征.

(2)腕管肌腱鞘炎、肌腱鞘损伤。

(3)前臂远端屈肌腱腱鞘炎。

(4)更年期性腕掌侧疼痛.

5)类风湿性关节炎.

【禁忌证】

1)腕部皮肤有擦伤或感染性病灶.

(2)患有全身性严重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血友病等。

(3)腕管肿瘤患者。

4)反复治疗2次以上,症状无明显改善的患者。

【操作方法】

1)卧位为主.

2)有4个进针点,第1进针点选在桡侧腕屈肌腱尺侧缘与远侧腕横纹的相交处。第2个进针点选取在第1进针点远侧约2。5cm处。第3个进针点选在指浅屈肌腱尺缘与远侧腕横纹的交点。第4个进针点在该点远侧2.5cm处。针尖由浅入深,并向远端以60°角刺入,刺入腕管肌腱鞘时有坚韧感,或穿过腕横韧带时有落空感,再退出少许,注药时有一定的阻力,证明针尖在肌腱鞘内回抽无血液,注入配制药液1~2ml。也可做浸润注射.

【注意事项】

1)要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

2)避免刺入神经、血管,误注药物。

3)腕管容量甚小,注入药量应适量,以不引起加重长期性压迫为主.

(4)注射时要避免过多张力,可选用周围注射法。

5)避免将激素类药物注入关节腔内,以免损伤软骨蛋白多糖合成。

十、腕背侧注射

  【适应证】

(1)腕背腱鞘囊肿。

(2)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

(3)腕创伤性关节炎。

4)退行性腕关节疼痛。

5)痛风性腕关节炎。

【禁忌证】

1)腕部感染、败血症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2)腕部肿瘤。

(3)反复治疗2次以上,症状无明显改善者。

【操作方法】

1.腕关节穿刺途径

(1)平卧位,腕关节掌屈位。

2)在关节略偏桡侧进针,边抽吸边注射,直至穿入腕关节内,进行药物注射。也有将针稍拔出少许,重新调整针尖位置,改变方向,注入病灶处.

2.腕背腱鞘囊肿穿刺途径

(1)卧位为主。

2)局部麻醉后,先在囊肿内及其周围及深部基底组织,进行药液注射浸润,然后选用16号粗短注射针,横行穿进囊壁后,再继续穿出对侧囊壁,拔出粗针于皮下,改变穿刺角度,同法将囊肿做横行及垂直穿入、穿出,数次这样的穿刺后,使囊壁多处穿孔,腕背盖以消毒纱布,压迫囊肿,使内容物逸出囊外皮下。最后再在囊肿处及关节内,注射药物加压包扎。

3.痛风性腕关节炎穿刺途径

1)卧位为主.

(2)进针处避免在关节肿胀炎症区,应在远离病变区2~3cm正常皮肤进针,边注射边进针,注射病灶区周围即可。注入药液5~10ml.

【注意事项】

(1)要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2)避免刺入鼻烟壶处。

(3)注药时,须先回抽注射器,没有血液方可注药。

(4)不要将激素类药物注入腕关节腔内。

(5)操作时常先浸润关节囊后,再进入关节,以减少疼痛及治疗关节囊有关病变。

点击蓝色关注我们!

针刀治疗骨头坏死
针刀治疗髌韧带损伤
针刀治疗慢性膝关节炎
针刀治疗踝管综合征
周围神经系统临床应用
针刀治疗头夹肌劳损
针刀治疗颈腰臀膝图解分解
针刀心法
针刀速刺治疗腹型肥胖症
平刺针刀治疗筋膜炎
针刀治疗掌腱膜挛缩症
疼痛康复
中医特色技术之皮肤针法
中医特色技术之头针
中医特色技术之耳针
中医特色技术之毫针刺法
中医特色技术之平衡针灸
中医特色技术之火针
中医特色技术之子午流注针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
中医特色技术之中药敷贴
中医特色技术之拔罐
中医特色技术之刮痧
中医特色技术之灸法
中医特色技术之腹针
中医特色技术之腕踝针
中医特色技术之穴位注射
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
中医特色技术之推拿
中医特色技术之拨针技术
中医特色技术之水针刀技术
中医特色技术之钩针技术
中医特色技术之长圆针
50种常见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中医特色技术之小针刀
中医心理学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诊疗指南
筋痹诊疗指南
中医特色技术之眼针
腋臭
拇外翻
条索状瘢痕挛缩
针刀   简介3
针刀   简介1
针刀   简介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
鸡眼
胼胝
腕背侧腱鞘囊肿
腰段棘间韧带损伤
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
跖管综合征
臂丛神经阻滞
屈指肌腱鞘炎

三角肌滑囊炎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下)
腰椎间盘突出症(上)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上)2

您的图片图片图片图片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您的图片图片图片图片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