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前斜角肌注射 【适应证】 (1)颈椎病、肩颈综合征。 (2)冻结肩、胸出口综合征。 (3)前斜角肌综合征(上肢手指麻木)、膈神经痛。 【禁忌证】 (1)局部有感染或合并外伤。 (2)局部严重肿胀变形,影响定位。 (3)出凝血功能异常者。 【操作方法】 (1)仰卧位,头略转向健侧. (2)摸清前、中斜角肌之间肌间沟,此沟下即为臂丛神经。用5号针刺入肌肉进行注射,深度不超过1cm.若针刺向前、中斜角肌沟内,针尖向内后方穿破肌筋膜可达臂丛神经区内.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可注射药液5~8ml。5~7d后可重复注射。注射后无明显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使肌肉松弛即可.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进针不宜过深,尤其避免针尖向下方深刺时,易发生气胸,针尖靠内较安 全。 (3)要熟悉掌握相关解剖知识,做到准确定位,防止发生意外。 六、颈椎间盘病灶区注射 【适应证】 1.椎间盘突出症 (1)膨出型。 (2)中央型和中间型突出。 (3)外侧型突出. (4)后纵韧带钙化、突出物未钙化。 (5)无严重心、肺和肝肾功能疾患者。 2.颈椎病 (1)髓型颈椎病未出现脊髓压迫者. (2)颈源性头痛和头晕。 (3)根型颈椎病引起的神经源性疼痛。 【禁忌证】 (1)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脊髓压迫者。 (2)颈椎间盘突出症严重钙化。 (3)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造成颈椎管狭窄。 (4)穿刺部位或全身合并感染。 (5)严重凝血机制障碍。 (6)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操作方法】 1.经棘突间隙颈部硬膜外前、侧间隙置管法 (1)单次法:适用于门诊病人。选择病变椎间盘同一棘突间隙穿刺,常见穿刺部位为颈↓(3~4)、颈↓(4~5)、颈↓(5~6)、颈↓(6~7)、颈↓7~胸↓1,颈↓(2~3)因位置较高,椎管较窄,且椎间盘病变少见,故不宜穿刺。应由对颈部硬膜外穿刺熟练的医师操作。侧卧位。 确认病变椎间盘相应的颈椎棘突间隙后,标记定位后,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 巾.用1%利多卡因2~3ml做逐层局部浸润麻醉。穿刺针选择18号硬膜外穿刺 针,导针引导下开始穿刺,缓慢进针,抵达黄韧带前,抽出针芯,接上5ml玻璃注射 器,边进针边试针管阻力,当阻力突然消失或病人出现异感、肢体放射痛等现象时, 回抽无血无脑脊液,用空气阻力消失法测定是否进入硬膜外间隙。当确认是硬膜 外间隙后,向患侧置入硬膜外导管2~3cm,然后注入试验剂量1%利多卡因重比重液3ml,观察5min,无脊麻现象,即可注入配制好的镇痛复合液10ml,镇痛复合液配方如下:①2%利多卡因2。5ml,维生素B↓(12) 0.5mg,胞二磷胆碱250mg,得宝松注射液1ml混合后稀释到10ml,注入硬膜外间隙,每周注射1次,一疗程4~5次。本配方适用于颈、肩部疼痛急性期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②2%利多卡因2。5ml,维生素B↓(12)0。5mg,胞二磷胆碱250mg,用生理盐水稀释到10ml,来比林针剂0。9g溶到混合液,混匀后注入硬膜外腔。3~5d注射1次,5次为一疗程。此配方适用于慢性病程和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病的患者.每次注射完毕后拔除硬膜外导管,无菌纱布覆盖针眼。 (2)连续法:适用于住院患者.操作方法与体位同单侧法。置入硬膜外导管后保留导管.药物配方:①首次注药同单次法配方,以后注入不含类固醇镇痛药的复合液(2%利多卡因2。5ml,维生素B↓(12)0.5mg,胞二磷胆碱250mg,用生理盐水稀释到10ml),每天注药1次,7d后拔管。②神经妥乐平3ml,维生素B↓(12)0.5mg,2%利多卡因2ml,用生理盐水稀释到8ml。此配方适用于颈源性头晕、头痛、根性神经源性疼痛和以上肢麻木为主症的患者.每天1次,共用1周,1周后拔除硬膜外导管。2.椎体前外侧钩椎关节注射法 (1)患者取仰卧、头后伸位。 (2)在胸锁乳突肌前缘,环状软骨平面,在可触及的下颈椎外侧缘处(相当于C↓6横突水平)做一标记。然后对颈部皮肤及术者左手中、示指消毒,将气管、食管推向内侧,胸锁乳突肌拉向外侧,用左手中、示指将标记处组织轻柔分剥出肌沟,触及到横突后逐渐向内侧移行至C↓6椎体前缘处,在标记处进针,可直接将针尖触及椎体骨,回吸针筒无血液后,再将药液缓慢注入.注药量一般为5~8ml,可上下浸润多节段椎体,(一般每2ml浸润一个节段),药液渗入到钩椎关节、椎间孔及硬膜外。 (3)药物配方:①0。5%利多卡因溶液5~8ml,内含维生素B↓12 0.5mg,胞二磷胆碱250mg,得保松注射液0.5ml或去炎舒松A 40mg,用于急性期治疗前期(3次以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②0.5%利多卡因溶液5~8ml,内含维生素B↓(12)0.5mg,胞二磷胆碱250mg,来比林针剂0.5g。用于治疗慢性病程、急性期后期治疗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可用此配方。 【注意事项】 (1)颈部硬膜外穿刺时,一定要缓慢轻柔进针,防止出现脊髓或神经根刺伤.为避免出现脊麻,在注射试验量后,观察时间不少于5min。 (2)注药时要监测血压、脉搏、SPO↓2,便于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变化。 (3)注意回抽血液,防止局麻药误入血管引起局麻药中毒反应或高敏反应。 (4)在分离肌钩触及颈椎体前外侧缘时,动作一定要轻柔,避免出现偶有的心动过缓和突发性昏厥。遇有颈短粗者,穿刺十分困难时,原则上应放弃而改用其他方法. (5)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预防硬膜外间隙感染的发生. (6)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可盲目操作。 七、屈指肌腱鞘注射 【适应证】 (1)各屈指肌腱腱鞘炎. (2)各屈指肌腱急性挫伤。 (3)各屈指肌腱慢性劳损、粘连。 【禁忌证】 (1)手指有化脓性感染。 (2)糖尿病、溃疡病、结核病患者慎用或不用激素。 (3)骨质疏松患者禁用激素. (4)反复治疗2或3次无效者。 【操作方法】 (1)平卧位、双上肢平放两侧。 (2)在相应掌指关节近侧,沿肌腱纵轴方向,用6号针头刺入腱鞘与肌腱之间的腱鞘内,回抽无血及空气后,注入药液1~3ml。 【注意事项】 (1)要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 (2)一定要将药液准确无误地注入腱鞘内。 (3)要避开浅表血管,勿将药物误入血管内。 八、伸指肌腱鞘注射 【适应证】 (1)各伸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 (2)各伸指肌腱挫伤。 (3)各伸指肌腱劳损、粘连. 【禁忌证】 (1)患指有感染性病灶。 (2)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3)经反复治疗2或3次无效者。 【操作方法】 (1)平卧位或坐位,手背朝上。 (2)在患指掌指关节背侧近端,沿肌腱纵轴方向,用6号针头刺入腱鞘与肌腱之间的腱鞘内,回抽无空气及血液后注入配制药液0。5~1ml。 【注意事项】 (1)操作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要避开血管,不要将药物误注入血管内。 (3)要将药物准确地注入肌腱内。 (4)进针宜浅。 九、腕管肌腱鞘注射 【适应证】 (1)腕管综合征. (2)腕管肌腱鞘炎、肌腱鞘损伤。 (3)前臂远端屈肌腱腱鞘炎。 (4)更年期性腕掌侧疼痛. (5)类风湿性关节炎. 【禁忌证】 (1)腕部皮肤有擦伤或感染性病灶. (2)患有全身性严重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血友病等。 (3)腕管肿瘤患者。 (4)反复治疗2次以上,症状无明显改善的患者。 【操作方法】 (1)卧位为主. (2)有4个进针点,第1进针点选在桡侧腕屈肌腱尺侧缘与远侧腕横纹的相交处。第2个进针点选取在第1进针点远侧约2。5cm处。第3个进针点选在指浅屈肌腱尺缘与远侧腕横纹的交点。第4个进针点在该点远侧2.5cm处。针尖由浅入深,并向远端以60°角刺入,刺入腕管肌腱鞘时有坚韧感,或穿过腕横韧带时有落空感,再退出少许,注药时有一定的阻力,证明针尖在肌腱鞘内回抽无血液,注入配制药液1~2ml。也可做浸润注射. 【注意事项】 (1)要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 (2)避免刺入神经、血管,误注药物。 (3)腕管容量甚小,注入药量应适量,以不引起加重长期性压迫为主. (4)注射时要避免过多张力,可选用周围注射法。 (5)避免将激素类药物注入关节腔内,以免损伤软骨蛋白多糖合成。 十、腕背侧注射 【适应证】 (1)腕背腱鞘囊肿。 (2)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 (3)腕创伤性关节炎。 (4)退行性腕关节疼痛。 (5)痛风性腕关节炎。 【禁忌证】 (1)腕部感染、败血症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2)腕部肿瘤。 (3)反复治疗2次以上,症状无明显改善者。 【操作方法】 1.腕关节穿刺途径 (1)平卧位,腕关节掌屈位。 (2)在关节略偏桡侧进针,边抽吸边注射,直至穿入腕关节内,进行药物注射。也有将针稍拔出少许,重新调整针尖位置,改变方向,注入病灶处. 2.腕背腱鞘囊肿穿刺途径 (1)卧位为主。 (2)局部麻醉后,先在囊肿内及其周围及深部基底组织,进行药液注射浸润,然后选用16号粗短注射针,横行穿进囊壁后,再继续穿出对侧囊壁,拔出粗针于皮下,改变穿刺角度,同法将囊肿做横行及垂直穿入、穿出,数次这样的穿刺后,使囊壁多处穿孔,腕背盖以消毒纱布,压迫囊肿,使内容物逸出囊外皮下。最后再在囊肿处及关节内,注射药物加压包扎。 3.痛风性腕关节炎穿刺途径 (1)卧位为主. (2)进针处避免在关节肿胀炎症区,应在远离病变区2~3cm正常皮肤进针,边注射边进针,注射病灶区周围即可。注入药液5~10ml. 【注意事项】 (1)要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2)避免刺入鼻烟壶处。 (3)注药时,须先回抽注射器,没有血液方可注药。 (4)不要将激素类药物注入腕关节腔内。 (5)操作时常先浸润关节囊后,再进入关节,以减少疼痛及治疗关节囊有关病变。 点击蓝色↑关注我们!
您的 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