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的自信从哪里来

 静听涛声依旧 2022-05-21 发布于北京

自信,对于一个人成长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一个自信的人会勇于迎接挑战,从而更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那么,作为家长来说,在培养孩子自信的道路上,到底应该怎么去做呢?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评价孩子的标准进行颠覆性改变。

常识中,我们总是“以成败论英雄”,信奉“胜者王侯败者寇”,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评价标准最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

那么,既然不能以成败作为标准,那么,如何来评价孩子呢?

法国哲学家、作家夏尔.佩潘在《自信的力量》一书中有过一段这样的论述,我感觉很有启发:

通过观察自己的学生,我发现,不敢尝试会让人逐步失去信心......,有些孩子敢于尝试,即使答得不好,也会慢慢自信起来,在其他同学的眼里,他们是勇敢尝试的人,是能够放得开的人,仅此一点就足以让他们引以为荣。

相反,那些始终裹足不前的同学永远无法在尝试中获取自信,他们不敢放手一搏,错过了实践机会,始终无法找到战胜自我的突破口。

夏尔.佩潘在这里为我们指出了某些学生的恶性循环:不敢行动——无法从行动中卸下心理负担——焦虑情绪会上升——更加不敢行动。

家长作为成年人,一定有过很多这样的体验:本来觉得很难的事情,一旦做起来,就会发现并不是那么难。但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如果不做,仅仅是在脑子里左思右想,会越想越难,越想越不敢去做。

所以,行动的价值总是高于思想,行胜于言。

那么,为什么我们很多时候会裹足不前、不敢行动呢?

主要是因为,很多事情充满了不确定性,只要是在头脑中没有彻底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我们往往就会内心紧张,甚至瑟瑟发抖,然而,只是在脑子里想是很难消除不确定性的,只有在行动中才能逐步消除。

我曾经是一个特别害怕当众讲话的人,学生时代的胆怯,让我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里,从没有参加过类似演讲之类的比赛活动。

参加工作后,可能是因为普通话还可以吧,就被校领导推荐去参加演讲比赛,那个时候也是战战兢兢,又不好意思推辞,就赶鸭子上架,勉强去参加了一次。

上台前,我一直忐忑不安,担心会忘词,担心会语无伦次,担心会出丑等等,但是,一旦走上台前开始演讲,所有的担心都被抛之脑后。于是,我收获了一次成功,胆子越来越大,随着参加的活动越来越多,自信也随之而来。

所以,在鼓起勇气战胜胆怯开始行动时,我们就能感觉到:仅仅是放手去做这个事实,就足以唤醒身体里的本能,唤醒内心深处那股对建立自信至关重要的原始战斗力。

所以,我们对孩子的评价标准,就是两个字——“行动”,只要孩子敢于尝试着去行动,大人就应该发自内心地给他们一个正面的评价,不管这个行动最后的结果怎样。

尤其是当结果不尽人意的时候,我们更要告诉孩子:"仅仅是行动本身,就已经证明了你的价值,因为这种勇敢会为你的未来开疆拓土。”

我们还要让孩子知道:做不到某件事并不代表自己一无是处,我们以为的他人口中的那个懦弱的自我根本就不存在,我们完全可以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慢慢去找到自信。

心理学家们发现:自信的缺失往往来自幼年时期遭受的创伤;因为能力不足造成的失败;因为家长的否定带来的沮丧;因为被羞辱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尤其是因为胆怯放弃行动导致的平庸。这一切,就是滋生不自信的肥沃土壤。

所以,一定要小心,作为家长,我们很有可能是造成孩子不自信的凶手或者帮凶。

阳明先生讲知行合一,强调“行是知之成”,什么意思呢?

无论是对于世界的认知,还是对于自我的认可,都需要在行动当中真正去完成,所以,尽一切办法鼓励并肯定孩子的大胆尝试与勇敢行动,这是树立孩子自信的根本所在。

自信从行动中来,这句话蕴含深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