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关睢》中到底是谁在采摘荇菜?是君子还是淑女?一位网友问我,并且把别人对她的回答转给我看,如下:
先不说这位回答者的判断对不对,先说他给出的理由,是明显不正确的。“追求窈窕淑女,也要像采摘荇菜一样全方位追求”,这种说法太可笑了;“这篇诗经把荇菜比喻成淑女的”,这个说法也荒唐;把“左右”理解为“左右两边”更不对。 这里先引用一下全诗:
学过这首诗的人都知道,诗中是用“关关雎鸠”比兴的。宋代朱熹解释《关雎》说:“其(指君子、淑女)相与乐和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相传雎鸠这种鸟雌雄情意专一,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此外,鸠在《国风》中出现四次,都是比喻女性的。所以,诗中是以雎鸠比喻淑女,而非以荇菜。 再者,诗中的“左右”一词,与今天的“左右”一词,在意义上是有很大不同的,不能理解为“左边右边”。在这首诗中,“左右”是指左手右手,即指双手。“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都是指用双手采摘,而不是左边采一下右边采一下。 现在再来讨论《诗经·关睢》中到底是谁在采摘荇菜?是君子还是淑女?这个问题看似问得有点儿傻乎乎的,但其实还算有些思考性,因为整首诗中确实并没写出是谁在采荇菜。既然没有写是谁采荇菜,这就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了。 对于上面某人的回答,我只是先否定他的理由,并未否定他认为采荇菜者为君子的观点。观点正确而依据错误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因为诗中没写谁采荇菜,所以不能草率否定他的观点。换言之,如果能找出合适且充分的理由,采荇菜者为君子的观点可能就是正确的。 这种理由能找到吗?以我的学识尚不敢说“找不到”三个字,所以我只能说我无法认同这样的观点。换句话说,我认为采荇菜的是淑女,依据就是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女子在水中采荇菜,男子在岸上观之悦之思之求之,这在古代社会是正常现象,后世作品也多有表现。 然而反过来想象一下,男子在水中采荇菜,看见岸上的美丽女子,然后悦之思之求之,这个不正常吧?是一边不停地采荇菜一边看美女合理,还是站在岸上看美女不停地采荇菜合理?美女就一直站在岸上给他看?这样到底是谁看谁?注意,这里的君子,在西周时期不是普通男子,而应该指贵族男子。一个贵族男子下水采荇菜,这本身就不合常理。而且采荇菜这种轻体力劳动,更应该是女子做的。 所以,从古到今,采荇菜者为淑女是一致的看法,甚至没有人想过这会是一个问题。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直言:“关雎,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汉宋学者甚至认为君子就是周文王,淑女指太娰。 作为整理《诗经》的孔子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于此可以看出,孔子也认为采荇菜的是女子。我相信,无论如何孔子也不会认为是男子在采荇菜,而且采荇菜时还看上了一个路过的女子,孔子更不会认为是女子一直站在那儿给男子看,这样就不叫“乐而不淫”了。 总结一下,理解古诗,应该结合历史背景,尤其是当时的思想与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