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72章:《道德经》所有的动荡,都是对规律没有敬畏心所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Qy131449 2022-05-21 发布于陕西

《道德经》中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民”。第72章从哲学层面把民本思想推向了顶峰。特别是最后一句,老子把人生、管理、治国的两条不同道路讲得非常明白!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来探秘其中隐藏的三条宇宙生命规律。


1.任何事情在动荡前一定会有先兆,动荡是对规律没有敬畏心所致。

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老子说,如果人民不再惧怕威压,那么可怕的灾祸就要来了。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是大灾即将爆发的前兆。

对于任何团体而言,最大的威胁都不是来自外部,而是自己的领导者丧失了诚信与威严,那民众怎么可能再心悦诚服地配合与服从呢?

社会若没有道德文化的滋养与引领,法网再密也会漏洞百出,这是千百年来无法辩驳的历史法则。所以:老子的历史经验就是“以无事取天下”。那些多忌讳、多利器、多伎巧、多法令都是有为法。

越用有为法干预民众,社会就越动荡,问题越层出不穷;只有用“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无为法,才能民风淳朴、社会安定。

本段主要是讲治国。我们的身体也是一个全息宇宙国,每个人都是自己身体国的统治者,也必须遵循老子所说的规律:敬畏身体、珍爱生命!

据2018年的相关统计,全球每分钟都有34人确诊癌症、18人因癌症去世———这是一个相当惨痛的数据!

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除环境、饮食、起居等有形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情绪、信念、基因等无形因素。

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与自己心中的道失去了连接!总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掌控,所以为所欲为;殊不知这是“轻则失君,躁则失根”,最终给自己的身体国招来颠覆性的灾难!

2.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让别人感到温暖舒服。

原文:“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夫唯不压,是以不厌。”“无狎其所居”中的“狎”通“狭”;“无压其所生”里的“压”可以理解为,一是压迫,二是让人生不如死、厌倦生活。
这句话意是:上位者不要破坏民众的谋生之路,不要压迫百姓的生存空间。

如果人民的生活没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甚至流离失所;若家不安稳,社会也必然不安稳。

只有上位者不去压迫大家,不让大家感到生活窘迫、毫无出路,大家才不会对你的行为产生反感、乃至于反抗。这就是“夫唯不压,是以不厌”。

正如《道德经》第66章中说:圣人是“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一样,如果处上又重、处前又害,试问谁肯接受和拥护你的领导呢?这么做,完全就是自毁前程、自断生路!

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阴阳和合而生,君与民本是一个国家中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君民本非对立双方,和则两益,分则两伤。

《道德经》中很多章节,老子明确提出反对暴力。
因为无论是统治者或民众哪一方使用武力,都会给本来和谐的社会造成巨大灾难!
所以,上下两方都应该用爱与真诚去为人做事,处理好每一个当下。

如果我们时刻显化“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的江海品质;同时显化“处上而不重,处前而不害”的管理原则,那结果必然是“天下乐推而不厌”的幸福生活。

3.去掉自见自贵的人,才有资格接受天下的托付。
原文:“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老子说,真正有智慧的上位者是什么样子呢?他自知不自见,也就是有自知之明,但不张扬不捞取;他也自爱不自贵,就是他珍爱生命、敬仰大道,但从不自诩高贵。

因为自见和自贵都是以自己利益为优先,以搜刮压迫民众为代价的,这明显是背道而驰,所以是不能长久的!

一个人自爱是对的,因为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也不可能珍惜别人的生命。但老子说天地间“贵以贱为本”,谁都不要以为自己身份高贵。

若没有在你下面的大家托起你,你其实一文不值!

所以,什么样的人才能把天下托付于他呢?老子说要“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

也就是说,好的领导者对自己的生命非常珍视,但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安康,他可以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这样的人,我们才能把天下托付给他。

这里的自知自爱呼应了老子开篇提出的“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的论点:当民众畏惧的不是外在权威时,则所有人都敬畏的权威时代才将到来。

这个“权威”是人类自身的不自见、不自贵的圣人品格!我们每个人都来自道,老子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圣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天地品格。

所以,最后一句“故去彼取此”中,取的就是自知自爱;而去的,则是自见自贵。

不求自见自贵,是一种清醒的节制态度;也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趋吉避凶的最好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