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墓考古|南京西天寺埋藏着谁?

 天宇楼33 2022-05-21 发布于四川

2015年3月,南京市红十字会建设的西天寺“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纪念林”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处古代墓葬。

图片

墓葬全景

南京考古研究接报后,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经过20多天的清理,考古发掘工作初步完成,出土金、银、玉、铜、铁、锡、漆器、水晶质、石质文物30余件。

图片

该墓为仿木结构砖室壁画墓,券顶,墓葬平面形状略呈“凸”字形,通长13.5米,方向100°,墓道朝东,无排水沟。由墓道、墓门、封门墙、墓室构成。

图片

前壁仿木构建筑

墓道斜坡由墓道端口直接斜至墓室底部,坡度19°。两壁均稍斜内收。墓门位于墓前墙下部正中,保存完好。自两侧第十六层砖墙以上开始起券。券顶用长方形青砖砌成,外侧以雕砖盖帽镶边。所用雕砖表面依稀可辨有用朱砂浸染的红色痕迹。

图片

墓室券顶

墓室内券顶与棺床及地面间砌筑仿木构建筑,券顶下有一周的凸出的椽头,椽头下有斗拱,四角及四壁正中各一,共八组,拱下有梁,除前后壁正中斗拱下无承柱外,其余斗拱下均有砖砌立柱,立柱间为砖砌壁画。

图片

墓室内(东—西)

券顶发券于棺床以上1.88米处,分内外两层。券顶外部南北两侧紧贴券顶砌筑多层平砖予以加固。券顶内侧顶部有四个如秤钩状的铁钩,呈方形排列,间距约0.15米,分别挂有残断的铁环,原应为悬挂铜镜。

图片

墓顶铁钩

棺床长2.54米,与砖室等宽,高出墓室地面0.52~0.56米。棺床中部有一金井,呈正方形,边长0.4、深0.06米。内放置五色鹅卵石,其中,黑、红、青、白四色分别放置于金井的北、南、东、西四个方向,中间一颗为黄色,体积略大于其它四颗。棺床前部偏北有一长方形砖砌祭台。

图片

棺床全景

图片

金井与五色五方石

北壁立柱东边为一桌两椅图案。桌高0.58米,桌面宽0.76米,桌上放置类似果盘之物。立柱西边雕砖组拼成的衣架,高0.78、宽0.86米。衣架右上角镶砌一把砖雕剪刀,雕于一块立砌的青砖的侧面。

图片

墓室北壁

南壁立柱东边为一假窗,内镶九根类似于竹节状的窗棂,系采用青砖将侧面磨成柱状凸出墙体。立柱西边为一案,案面宽1.25、高0.6米。

图片

墓室南壁

西壁即墓室后壁,正中为一假门,用厚7.8厘米的青砖做框。门高0.86、宽0.92米,为两扇,中间门缝砌成虚掩状。门框上部两扇门的上侧分别有砖雕的四叶纹和阴阳八卦纹。在位于假门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假窗,左侧共镶砌七根窗棂;右侧共镶砌六根窗棂,假窗周边采用厚4厘米的青砖做框。

图片

墓室西壁

图片

半掩之门

根据棺床上破损的棺木可以判断,棺床上原应放置两棺。出土文物大部分分布于棺床之上。棺床上及棺床前各有一志石,风化严重,字迹基本无存,仅见零星笔画。

图片

铜制业镜

悬挂在墓顶的铜镜也落在棺床的一角,铜镜直径47厘米。铜镜上铸有一圈墓铭“绍兴岁次乙亥壬午月甲寅日雁门郡开国侯御前中军统制高翊卫宅建亡妻恭人朱氏墓铭”。墓铭载铸镜时间为南宋时期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墓主人为当时驻扎在建康府的御前中军的高姓统制官,具体姓名不可考。

根据庄绰《鸡肋编》等文献的记载,悬在墓顶的铜镜可能是佛家所说的“业镜”,与佛教寺院大殿内悬在大梁的铜镜功效类似,主要起止恶劝善的警示功能。

图片

玉带饰

图片

穿心盒

图片

水晶璧

图片

水晶饰件

图片

剔犀漆盒

图片

玛瑙饰件

图片

瓷罐

图片

瓷粉盒

西天寺墓园宋墓为仿木结构砖室壁画墓,墓葬形制结构独特,与南京发现的同时代的建中宋墓(推测应是秦桧夫妇墓)、清修宋墓(秦熺夫妇墓)截然不同,却与北方宋金时期的壁画墓类似,推测墓主人是来自北方,镜铭中爵位“雁门郡开国侯”中雁门郡或许与墓主人的籍贯有关。

图片

南宋政区图   河东北路   雁门郡

北宋靖康年间,金军南下攻破宋都东京汴梁,掳走二圣,各地军马派兵进京勤王,这些进京勤王的部队主要来自大宋王朝的西北边陲前线,其人员构成也以北方人居多。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朝廷南迁,跟随朝廷一起南迁的不仅有大量为躲避战乱的百姓,这些军队也是随着政治中心的南迁而南下,来到长江以南驻扎保卫疆土。

南京在南宋时是建康府,曾是高宗行在所在,也是偏安南宋朝廷的江防屏障,军事地位极其重要。这类墓葬及文物的发现,对研究两宋之际的南京居民构成(北方移民)、南北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