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从脉诊和望诊做出预后?神气存亡的关系,张景岳结合内经理解

 准提药师安般禅 2022-05-21 发布于陕西

对中医经典感兴趣的朋友,应该都多少多过《黄帝内经》,而内经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关于这句话的含义,后世人们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其中,明代医家张景岳对此的理解有很独到之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经验。

关于“神”和“气”的问题,张景岳认为这是生命的根本,当然需要我们仔细观察了。就以医家常用的脉诊来说,不是也常说“脉贵有神”吗?

按照历代脉诀的描述,所谓的脉贵有神,不仅仅指埋没跳动的有力无力,而是指那种中和详实、有力而不失和缓,柔软又端正强大,这才是脉中的“神”,如果脉没有神气,那就是微弱脱绝的无力了。

除了无力之外,还有一种“太过”的脉象,也就是弦强真藏之脉,虽然有力,却已经无神,这些都是危险的征兆。

张景岳认为,除了脉象的神气之外,身体的形态症状也需要辨识神气,一个人若眼睛有神,说话清晰声音洪亮,神志逻辑清楚,肌肉丰盈,气息平和,大小便正常,即使有了什么脉象的疑难之处,基本也没有什么大碍,这是因为形体已经说明神气充足的缘故。

如果一个人眼睛灰暗迷离,形体颓败憔悴,喘息急促,泄泻不止,有的全身大肉脱尽而形销骨立,有的双手循衣摸床,语无伦次,有的甚至虚空见幻,有的人胸腹胀满,但补泻都不能用,有的人身有寒热,可温凉都不得入,这时候,即使脉象没有什么大的异常,也是非常危急的情况,因为形体已经“失神”了。

张景岳还从治法上类别了得神和失神的差异,病者吃了药食之后,之所以药到邪退而病安,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有胃气输布药力,有了这个基础,医者才能实施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各种治法。

如果邪气太盛,胃气衰竭而不能输布,即使有能对症的良药,也无法有效驱赶病邪,病情必将越发严重。

历代医家施加治法之后,还会观察病者的反应,如果用寒药而热不退,用热药而寒不消,发汗而表不应,行滞而里不动,以及虚不受补、实不可攻,有药食而不能下咽,即使吞下去当即就呕。

​​

这些情况,都是脏气元神衰败,也都属于“失神”,也是非常危险的症候。

最后,张景岳还指出,虽然脉证的得神或者失神似乎就是上面说的这些,但还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那就是脉重症轻、脉轻症重等情况,医者都能顺利准确判断出预后,这是取证不取脉的做法;

反之,证重脉轻、证轻脉重的时候,也有取脉不取证的做法,这些都在医者一念之间。

​​

那么,一个医者如何正确而快速地去做出取舍抉择呢?这里面似乎是种玄妙的态度,但辩证地看,何尝不是医者毕生学识、经验在那一瞬间的触发?从这个角度看,这似乎也可以看成是医者的一种“得神”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