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百练:最高楼(辛弃疾)

 一中大语文 2022-05-22 发布于福建

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

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赋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注】①此词约作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当时词人五十五岁,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②设醴:摆上度数不高的薄酒。西汉楚元王刘交以穆生、白生、申公三位贤士为中大夫,礼贤下士,席上专为不喜饮酒的穆生设醴,其孙刘戊继任为王后忘记设醴。穆生看出刘戊怠慢背后潜伏的危机,毅然辞官。③休休:罢了。

【译文】

我请求辞官归隐,但儿子以田产还没置办为由不让辞官,于是写了这首词骂儿子。

我已渐渐年老,力尽筋疲,功名富贵的实现要待到何时?何况富贵功名还处处隐伏着危机。穆生因楚王稍懈礼仪便抽身辞去,陶潜尚未得享俸禄就弃官而归。穆先生、陶县令那样明达的人都是我十分崇敬的老师。

归隐后一定要将荒园修葺,“佚老园”就是个合适的名字。再建个亭儿取名为“亦好”,便能闲时饮酒,醉时吟诗。一块田地千年之中要换八百主人,一人嘴里又能插上几张饭匙。退隐之后便一切作罢,何须再费口舌说什么是非得失。

【赏析】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三句直接驳斥儿子用以阻止词人引退的理由,有针锋相对之势。词人的儿子认为词人此时的官位还不够,积蓄的俸禄还不足以购买丰厚的田产,言下之意希望父亲能继续升官,而词人劈头便说:“吾衰矣。”儿子以富贵为念,词人便以富贵的时机、富贵的忧患来回应。“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五句全是用典,故事的主人公有两个,穆生和陶渊明。西汉楚元王刘交以穆生、白生、申公三位贤士为中大夫、礼贤下士,席上专为不喜饮酒的穆生设醴,其孙刘戊继任为王后忘了设醴。穆生看出楚厉王怠慢背后潜伏的危机,毅然辞官。陶渊明曾当任彭泽县令,因为不愿意以五斗米的官俸而低头向乡里的小人,便辞官而去,在农村种地,不求闻达。词人直言要以穆生和陶渊明为师,有及时归隐、远离官场的意思,与儿子希望自己继续留在官场,等待词人以后富贵的想法背道而驰。

  “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两句都在第三字后断开,造成了节奏和语意上的奇峭。作者不仅想到了归隐,而且连归后闲居处的亭、园的名字都想好了。“闲饮酒,醉吟诗”两句概括了理想的生活状态,“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两句引用禅语和谚语,说明人生苦短,眼前占有的身外之物都不能长久,不如看淡。“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三句不仅否认了富贵,而且否认了满足与不满足。

  上片说做官的道路危机四伏,要以穆先生、陶县令这些以前的贤人为师,早点隐退,不要期待功名富贵,言外之意包含对朝廷不能用抗战志士的不满。下片想象归隐田园、饮酒吟诗的乐趣。整首词的语言看似平实通俗,实际上却贯穿各种典故和对前人作品句子的化用。通过给儿子讲述道理,把辛弃疾正直不阿、洁身自好的形象体现出来。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打算辞官,可他的儿子却因家中田地、房产没有购置齐全进行劝阻,词人就写了这首词来训斥他。

B. 上片用“设醴”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明自己辞官的主要原因是年老体衰,如继续为官会遭到厌弃。

C. 下片前四句紧承上片谈词人退休后的打算,“闲饮酒,醉赋诗”两幅隐居生活图画充满乐趣,令他神往。

D. 计划给园子命名“佚老”、给亭子命名“亦好”,这其中寄寓了词人向往田园生活、安贫乐道的情怀。

2. 前人评此词,认为“能有如此见识,实在不同一般”。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   

2. 这首词“能有如此见识,实在不同一般”,主要表现在:①对功名富贵有清醒的认识。词人认为功名富贵中潜藏着危险,追求富贵意味着可能要失去人格与尊严。②家庭教育严格,希望子孙自食其力。儿子希望多置田产,他对其进行严厉训斥,指出“千年田换八百主”,子孙如有过多田产可能会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变成败家子。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委婉含蓄地表明自己辞官的主要原因是年老体衰”说法错误,年老体衰并非词人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朝廷偏安于一隅而不思收复失地,词人复国无望、壮志难酬;其二“继续为官会遭到厌弃”说法错误。用“设醴”的典故,意在说明如果继续为官,可能会招致祸患。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词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对儿子的训诫,因为作者自感年老体衰,想要辞官归家,可他的儿子却因家中田地、房产没有购置齐全进行劝阻,词人于是就写了这首词来训斥他。

首先,作者对功名富贵有清醒的认识。作者明确指出“富贵是危机”,然后运用穆生设醴的典故,指出富贵中潜藏着危险,追求富贵意味着可能要失去人格与尊严。所以,远离富贵也是远离危机,儿子执意购置田地、房产的思想中就隐藏着危机。

其次,希望子孙自食其力。“千年田换八百主”一句,指出即使是父辈挣下了非常多的财产,如果晚辈不知进取,只会贪图享受,将来这些财产也会流失。这也是对儿子要求的回答,从中可以看出辛弃疾家庭教育的严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辛弃疾教育儿子要对富贵有清醒的认识,不要执迷于财产的积累,表现出其“能有如此见识,实在不同一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