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水

 尚景堂学中医馆 2022-05-22 发布于重庆

正水是由于脾肾阳虚,不能气化水湿,而使水停湿留,气机受阻,故脉来沉迟,而腹满不消。水邪为害,泛滥成灾,若外溢则身体浮肿;若上迫于肺,因而作喘;若水气凌心,则身重、短气不得卧;火衰则不温肾,水寒下控,其人则阴肿而烦躁;若水邪侵肝,气机被阻,则胁下与腹作痛;肝之疏泄功能乖戾,其气时而上冲,时而下降,水随气行,气升则津液微生,气降则小便续通;肝病犯脾,不能运化水湿,所以,可见腹部胀大;如果水邪侵脾,脾失转输之常,不能升清降浊,水湿内聚,外流四肢,故腹部胀大,四肢苦重难于活动;脾为水困,津液不生,气亦不足,故见口渴少气;脾不散精于肺,肺不通调水道以行决渎,故小便困难;如果水寒之邪盛于下,肾阳衰弱,不能温化水气,水气增多,故见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肾气不温,阳气不充,故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阳气不华,其面反瘦。 

 仲景精于方证之论,对病理阐述则相对为少。惟此篇论“正水”,从人体的肺、脾、肾三脏的生理而推论到水邪为病的病理机制。其中曲折之处与脏气特异之征,论述精细,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奥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使人眼界大开,又非水证之一端也。 

 五脏水邪,因其生理各异,出现的证候而不相同。然水邪为病多与肺、脾、肾的阳气虚衰有关,不能行气化水乃是它们的共性。因此,在治疗上总以通阳化气、调整阴阳之偏颇而为上策。 

 事物是发展的,后世医家将水分为阴、阳两类,由博返约,而易于掌握。“阳水”为热为实,实则泻之,治以祛邪为主。如果水气逼肺而作喘,通调不利而小便短涩,则用苏葶丸治疗:苏子、葶苈子;或用沉香琥珀丸治疗:苦葶苈子、郁李仁、防己、沉香、陈皮、琥珀、杏仁、苏子、赤苓、泽泻、麝香;若通身水肿,大小便不利,脉来浮滑,其人体力不衰者,可用疏凿饮子外散内利,祛逐水气之邪,其方为:椒目、赤小豆、槟榔、商陆、木通、羌活、秦艽、大腹皮、茯苓皮、泽泻。 

 如果形气少差,或年老体弱之人,可改用茯苓导水汤最为理想。其方为:泽泻、茯苓、桑白皮、木香、木瓜、砂仁、陈皮、白术、苏叶、大腹皮、麦冬、槟榔。根据余之经验,方中的麦冬必须重用至30g,或另加黄芪30g,则效果方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