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医世界《讲透经方》笔记之李赛美教授讲《伤寒论》四诊(九)

 火帝养生_WSH 2022-05-22 发布于云南

第六点就是强调体质,在张仲景的诊断里面是特别关注体质这个问题的。体质是对疾病的易感性,对药物的反应性的一个趋向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质与先天和后天还是有着密切相关的。与遗传有关,也与后天的环境有关。

《伤寒论》里经常会提到某某病,如太阳病,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阴病等等,有的时候是指的某某体质,例如太阴病。

《伤寒论》第276条辨:“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这里讲的“太阴病”就不一定是提纲证的“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所以,这里的太阴病不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这种应该是从体质来讲,这种得病以后,往往形成腹痛,腹泻这种情况,但是,当下,现在来看的话,用桂枝汤是没有腹泻的,没有呕吐的,也没有明显的腹痛。

还有一个脉还是显示的浮脉,这说明还是一个正邪交争,这个时候,张仲景告诉我们,可发汗,宜桂枝汤。张仲景用字很精准的,这里说“可发汗,宜桂枝汤”,这个“可”和“宜”是值得酙酌的。如果说是“主之”那就是绝对处方了,肯定有效,这里说的“可”和“宜”,也就是说可以发汗,也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宜桂枝汤,适合用桂枝汤,但是,也可以用其他方子来进行治疗。

这也反映了张仲景下方用药的疗效,心里的底数,只要用“主之”,那这个疗效就是百分之百的有效,很自信。但是,他在这个条辨里用“可”和“宜”,也就是说在当下,用发汗的方法,用桂枝汤还是比较恰当的。

《伤寒论》第301条辨:“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这里的“少阴病”也不是那种典型的少阴病“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脉微欲绝,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这种情况,急当救里,要回阳,用四逆之类的方子,例如象《伤寒论》第323条辨:“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所以,这《伤寒论》的301条辨,不是少阴病的寒化证那么典型,只是一个体质,阳气不够,肾阳不足的一种表现,或者是有基础病的。能够发热的话,还是说明他的身体还可以,能够正邪交争。少阴病是不发热的,所以,张仲景在这里用了一个“反”字,反发热。但是,这个病人的脉又是沉的,这个时候,也说明他的阳气不足,另外,发病也是感受了外邪,所以,张仲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表里双解。

太阴病,少阴病其实都讲的素体脾胃虚弱的人,以及肾气不足的人的一个体质的概括,在《伤寒论》里面确实还有很多的痂,各种各样的痂,这种痂往往也多治几次,或者是有一些固疾旧痹,如喘家,久咳病。

《伤寒论》第18条辨:“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这个是指的素有喘气的人,这个应该是讲的素体患了太阳病的一个处理方法,还有《伤寒论》第17条辨:“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这个酒客,就是长期酗酒的人,也是带着一种湿热的体质。

《伤寒论》第10条辨:“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风家”就是经常受到风邪的容易感冒的这种人,得了太阳病,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调养,比一般感冒外感的人调养的时间要稍微长一些。风家,就是经常感冒的人。

《伤寒论》81条辨:“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这种“旧微溏”,是指素有脾胃虚寒的人,容易拉肚子,这个时候,虽然用栀子汤话,还是要谨慎。毕竟栀子汤是一个寒凉药。

所以,《伤寒论》讲了很多“家”,淋家,疮家,亡血家,衄家,汗家,呕家等等,原有的一些慢性病,病久,气血阴阳俱虚的人是不可以发虚人之汗的。所以,都把这些当成了禁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