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道不孤》

 是志成 2022-05-23 发布于中国台湾

  

  

  


1)『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單獨本句意義可用以形容政治清明,始終如一。

語見《詩·小雅·大東》: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眷言顧之,潸焉出涕。」

*饛(méng,ㄇㄥˊ):食物盛滿器皿的樣子。
*簋飧:意思是盛在簋內的熟食。(簋guǐ,ㄍㄨㄟˇ:古代盛食物器具,圓口,雙耳。)
*砥(dǐ,ㄉㄧˇ):本義質地很細的磨刀石;「砥柱中流」喻中堅人物或力量所起的支柱作用。
*捄(qiú,ㄑㄧㄡˊ):長貌。
*棘匕:意思為棘木所制之勺。
*眷言:指回顾貌。
*潸(shān,ㄕㄢˉ):形容流淚的樣子。

【譯】

(百姓)簋裡盛滿了熟食,長著棘枝做的勺子。
通往鎬京的道路像磨刀石平坦,筆直的像射箭一樣。
王公貴族漫步其上,百姓兩眼注視。
回想這些陳舊往事,流下眼淚痛哭不已。

其原創作背景事實並非如此:
西周初年,「三監」叛亂,殷商後裔 武庚聯合東方舊屬國 奄(今山東曲阜)、蒲姑(今山東博興)及徐夷、淮夷起兵反周。

周公東征,經過三年戰爭,誅 武庚,黜「三監」,攻滅奄等十七國。繼而,遷殷商頑民,封建 姬姓大國(魯、齊、衛、燕)監視東方各小國,分區管理;距鎬京較近的小國稱「小東」,較遠的小國稱「大東」。

並從鎬京到東方各小國修築一條道路,據《逸周書》:「辟開修道,五里有郊,十里有井,二十里有舍。」即所謂「周道」,或稱「周行」;西周通過這條「周道」除了向東方運輸軍隊和物資外,並運回貢賦和征斂的財富,對東方各小國而言,如同吸血管一般。

********************************************************  

2)『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語見《易·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 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性命之理:人的品德與天理、地理完美的結合。

「譯」
以前知行至善的人創作《易經》,以順應天、地、人固有的規律道理;
以立於上天的方法,稱為陰和陽;
立於大地的方法,稱為柔和剛;
立於為人的方法,稱為仁和義,兼具三種品行兩卦重疊;
所以《易經》六個畫象組成一卦。
分為陰、分為陽,交替著柔爻剛爻,
所以《易經》六個方位(爻辭)就成為一篇文章。

*********************************************************  

2)『夫舟浮於水,車轉於陸,此自然道也。』

語見《鄧析子·無厚篇》:「夫舟浮於水,車轉於陸,此自然道也。有不治者,知不豫焉。」

*治:處理、經營。
*不豫:不猶豫。
*相傳《鄧析子》為春秋時代名家的
鄧析所作,但也有人指出內容參雜其他家的說法。《四庫全書》將其歸入子部法家類。《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

「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轉辭篇」主要強調「緣身而責名,緣名而責形,緣形而責實,臣懼其重誅之至,於是不敢行其私矣」,也就是君王對官員的控制。

*鄧析(前545年—前501年), 鄭國人,鄭國大夫,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辨之學」倡始人。他是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革新派,他第一個提出反對「禮治」思想。他的主要思想傾向是「不法先王,不是禮義」。
*************************************************
  

4)『天下有道,則公侯能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亂則反之。』

語見:《左傳·成公十二年》「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及其亂也,諸侯貪冒,侵欲不忌,爭尋常以盡其民,略其武夫,以為己腹心股肱爪牙。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天下有道,則公侯能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亂則反之。今吾子之言,亂之道也,不可以為法。然吾子,主也,至敢不從?」

*《詩》:詩經《國風·周南·兔罝》
*赳赳:意思是指威武雄健的樣子。
*干城:指盾牌和城牆;比喻捍衛者。
*貪冒:貪圖財利的人。
*尋、常:皆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尋」;一丈六尺為「常」。喻短或小。

「譯」
所以《詩經》說:威武雄健的武夫,為朝廷諸侯保衛城池。
亂世的時候,諸侯貪財、侵佔的欲望無所顧忌,
為爭奪寸土榨乾人民,利用武夫,作為自己的心腹爪牙。
所以《詩經》說:威武雄健的武夫,為朝廷諸侯心腹。
天下有道的時候,諸侯就能保衛人民,而駕馭他的腹心。
發生戰亂就反過來了。今天你說的話,是禍亂的道途,不能夠作為法則。
但是你,就是君主,我(郤至)豈敢不服從嗎?

【晉楚之盟】春秋時代晉、楚爭奪霸權;魯成公十二年(前579),晉國和楚國在宋國的溝通下,達成和議。但 郤至出使到楚國,與楚國大臣 子反的言談中可以看出,這個盟約是不會長久堅持的。

*郤至(?—前574年),姬姓,步氏(其祖 郤步揚封於步,以之為氏),名至,諡「昭」,故稱郤昭子;晉國唐叔虞十七世孫。郤至初來乍到職位雖低,卻擁有者非常優秀的外交才能與政治才幹,在爭取晉楚第一次弭兵時,立下功勳。晉、楚基本保持和睦,郤至居功至偉。

*公子側(?-前575年),羋(mǐ,ㄇㄧˇ同芈)姓,熊氏,名側,字子反,楚穆王之子,楚莊王之弟,楚共王的叔父,春秋時期楚國司馬。因貪酒誤事,貽誤戰機,引咎自殺。
*****************************************************************
  

5)『子思問恥。孔子曰:國有道,穀。國無道,穀,恥也。』

語見《史記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原憲字子思;子思問恥。
孔子曰:「國有道,穀;國無道,穀,恥也。」
子思曰:「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乎?」
孔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弗知也。」

*原憲(前515年-?),字子思,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有記載分別說他魯國、宋國、齊國人。孔子去世後,他在衛國隱居,子貢在衛國為相,子貢探望他,原憲說:「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又《論語》有《憲問》一篇。唐玄宗尊之為「原伯」,宋真宗加封為「任城侯」。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原子」。

*穀:俸祿。《詩經·小雅·天保》:「天保定爾,俾爾戩穀。」 《毛亨·傳》:「戩,福也。穀,祿也。」

「譯」
原憲字子思;子思問什麼是恥辱。
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做官領取俸祿;國家政治黑暗,做官領取俸祿,就是恥辱。」
子思說:「能夠克制,自誇、怨恨、貪欲都沒有顯現出來,可以算盡到仁嗎?」
孔子說:「可以說難能可貴,是否算盡到仁,我就不知道了。

*******************************************************  

6)「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語見:秦 左丘明《左傳·桓公六年》《季梁諫追楚師》「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左丘明:(約西元前502-西元前422年),魯國之附庸小邾國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先秦及漢代文獻對左丘明記載非常有限,歷代學者對左丘明氏字名情況問題眾說紛紜。)左丘明與孔子處於同一時代,其著作及其學術思想是儒學文化的重要組成。左丘明相傳著有《左傳》、《國語》兩部巨著。《左傳》記述詳備、論述精闢的編年史,有很高的史學、文學價值,及著名的軍事著作,;《國語》則分別記載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約前967年-前453年)周及魯齊晉鄭楚吳越諸國史實,偏重記述君臣言論,為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

*羸(léi,ㄌㄟˊ):瘦弱。
*祝史:祝官、史官的合称;管理祭祀的官吏。
*正辭:如實說明,不欺假。
*餒:饑餓。
*矯舉:詐稱、謊說。

「譯」
「上天正在授權給楚國,楚軍的疲弱,是誘騙我們的,君王何必急(出兵)呢?
臣聽說,小國能抗拒大國,是由於小國得道,而大國淫暴。
這個道,就是忠於人民,取信於神明。
國君能思考有利於人民,就是忠;
祭祀的官史明白確實的向神明祭告,就是信。
如今人民挨著餓,而君王縱情享受,
祭祀的官吏歪曲事實虛、報功德祭告神明,臣不知道這樣做是對(抗拒大國)的嗎!」

*《季梁諫追楚師》:是記載楚國征伐隨國其中一個環節;隨國的賢臣 季梁給 隨侯的進諫。

楚國的斗伯比(楚國令尹,羋姓),他認為楚國雖然強盛,但是面對團結的小國,還是攻不下漢東諸國。就應該迷惑分離其彼此,讓隨國自覺夠強大,從而與其盟國離心,讓隨國國君做出錯誤的決定,這樣就能夠為楚國所趁。

季梁,作為國君身邊大臣,對國君的錯誤判斷,分析耐心勸諫;季梁知道楚國故意向隨國示弱,隨國若大意輕敵,便會遭滅亡。所以他勸諫隨君不要輕易追擊。

季梁勸諫國君時,提出「忠於民,而信於神」、「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的觀點,是《左傳》中「民本」意識的表現。

古代國家的大事無非「打仗」和「祭祀」,對於天地鬼神的敬重,一直是國君行事的依據。所以 季梁提出國君行事,應該先想到要「忠」於人民,人民安居樂業,才顯得國家強大,人民豐衣足食,奉獻給神的食物才是潔淨的;不打擾人民生產,祭祀給神的貢品才會是誠懇甘美的。

國君應該做的就是讓人民,不違農時,正常生產;人民和睦,倫理規範得到遵行,才能祭祀上天,上天也才會接納。如果只有國君一個人滿足了,而人民還處於饑餓當中,上天自然不會滿意,也不會賜福給國君。「以民為本,國家才能強盛,敵國只能尊重而不敢來犯。」

************************************************************************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施行正義、仁義,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
失道寡助:違反正義、仁義,得不到支持而陷於孤立。

語見《孟子·公孫丑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郭:泛指城市;外部、外圍。
*兵革:兵器和甲胄的總稱。泛指武器軍備。
*委:丟棄、拋棄之意。
*域:本義指一定疆界內的地方,引申指封邑、封國。
*畔:古通「叛」;本義,田地的界限。

「譯」
(利於作戰)合適的天氣時令,比不上(利於作戰)合適的地理形勢,(利於作戰)合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利於作戰)合適的人心所向。
(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圍起來攻打,無法取勝。
以包圍方式攻城,雖有合適的天氣時令,但是還不能取勝,是天氣時令比不上地理形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並不是不充足,
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地理形勢,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限制百姓的居所,不僅限於劃定的疆域界限,防固國家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震天下不僅靠武器的強大。
施行「仁政」的君子,獲得幫助支持就多,違背「仁政」的君子,獲得支持幫助就少。
幫助支持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都背叛;幫助支持多到了極點,天下都會歸順。
以天下歸順的「仁政」施行,抗禦親屬都會背叛的君王;
所以君子之所以不需要作戰,作戰一定取得勝利。

*公孫丑:戰國時期齊國人(今山東省壽光市公孫村人),孟子的弟子,曾與 萬章等著《孟子》一書。公孫丑在《孟子》一書中記孟子其言頗多,有公孫丑上、下兩章(6000多字)。

「補充」

公孫丑和孟子一樣,終生沒有做過官,因為當時進入戰國時期,各國都採用「法家」思想,開始變法、富國強兵,而「儒家」思想在這種禮崩樂壞的環境下,不被接納;何況孟子還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言論,哪個諸侯肯用呢?不過到了後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孔孟「仁、禮」之說又被歷代皇帝所採納;一千多年後,到了北宋,宋徽宗政和五年(西元1115年),公孫丑被追封為壽光伯。

(大一統:天下諸侯皆統繫於周天子。後世因此稱「封建王朝」統治全國為大一統。見《公羊傳·隱西元年》)

(禮崩樂壞:指大一統後,周代封建制度的規章遭到破壞,社會和文化秩序遭遇重大變格;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
*****************************************************************
  

7)「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

*原見《韓詩外傳》:漢代韓嬰所作;由360條軼事、道德說教、倫理規範以及忠告等內容的雜編。一般每條都以一句恰當的《詩經》引文作結論,但其引用的材料,卻是來自幾個哲學學派的著述並加以折衷,而《荀子》是最常用的來源。

語見《荀子·不苟》:
君子,小人之反也:
君子大心,則天而道,小心,則畏義而節;
知則明通而類,愚則端愨而法;
見由則恭而止,見閉則敬而齊;
喜則和而理,憂則靜而理;通則文而明,窮則約而詳。
小人則不然:大心則慢而暴,小心則淫而傾;
知則攫盜而漸,愚則毒賊而亂;
見由則兌而倨,見閉則怨而險;
喜則輕而翾,憂則挫而懾;通則驕而偏,窮則棄而儑。
傳曰:「君子兩進,小人兩廢。」此之謂也。

*愨(què,ㄑㄩㄝˋ):恭謹。
*翾(xuān,ㄒㄩㄢˉ):古同「儇」,輕佻。
*儑(án,ㄢˊ):心灰意懶,情緒不高。
*兩進:指君子不論是順境或逆境,都能應付自如,不失君子之風、不會陷自己於不義,失去道德理念與人格。

「譯」
君子,與小人是相反的。
君子心往大的方向,就敬奉大自然的規律;(君子)心往小的方向,就敬畏禮義而有節制;
理解了,就明智通達、觸類旁通;不理解,就端正恭謹、遵守法度;
被任用,就恭敬不放縱自己;不被任用,就會謹慎整治自己;
平心了,就安和處理事務;憂慮了,就冷靜處理事務;顯貴了,就文雅而明智;困窘了,就約束自己詳察事理。
小人就不是這樣,心往大的方向,就傲慢粗暴;心往小的方向,就起邪念傾軋別人;
理解情況,就巧取豪奪而用盡心機;不理解情況,就狠毒殘忍作亂;
被任用,就高興、傲慢;不被任用,就怨恨、險惡;
平心了,就輕浮急躁;憂慮了,就垂頭喪氣、心驚膽戰;顯貴了,就驕橫不公正;困窘了,就自暴自棄心灰意懶。
古書上說:「君子不論是順境或逆境,都能應付自如有所進步,小人相對情況下都在墮落。」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  

9「吾道今不孤」
(我所遵奉的道说並不孤單;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與我為伴)。

宋代詩人梅堯臣《劉十秀才見過尋以為寄次韻和酬》:
放言破崖岸,塵事盡磨刮。況此氣澄明,幽襟亦軒豁。
競日坐衡茅,同心異胡越。吾道今不孤,長吟為君發。

*放言:意即無所顧忌,暢所欲言。
*崖岸:矜莊、孤高。引申為操守,節概。
*幽襟:幽深的情懷。
*軒豁:高大開闊;敞亮。
*衡茅:衡門茅屋,簡陋的居室。
*胡越:胡地在北,越在南,比喻疏遠隔絕。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
*長吟:猶長鳴。哀愁怨慕時發出長而緩的聲音。
*******************************************************************************
  

10「大道不孤,德必有鄰」
 有道德、學問的人不會孤單,志同道合的人會與他相伴。

語見《論語·里仁》:「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的篇名一般都是以開頭的首句訂定;本篇首句為:「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
與仁德的人相處一起,是美好的。
選擇了不是有仁德的人相處一起,如何得到智慧呢?

*里:會意。從土,從田。從田,含有區分界域的意思。本義:里弄、街巷。《說文》「里,居也。」

(以下節錄網路作者:貪玩的苞米)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依古人論斷,只要真是道德君子,即便在短時間內沒有互相呼應的夥伴,但是時間久了,總會有同性情和抱負的人同行。

哪里是「仁里」?假如我們是在不仁統治的世界,我們就不管他了嗎?我們要把他恢復回來,把罪惡打垮,這才是人性的仁道呀!其實「里」字,就是「自處其中」的意思,腳跟站得穩的地方就叫「里」;「里仁」,是我們作人的立足點「處於仁道」。所以「德不孤,必有鄰」,自己有道德的涵養,體用兼備,自然會影響身邊的人。
**********************************************************************  

  

  

  

  

11「大道至簡」
(大道就是本源上的最簡單的規律。)

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
意即:萬事萬物剛開始的時候,其原理、方法、規律等大都是最簡單的,到後來衍變成了很複雜的局面。
***********************************************************
*是志成 以家父是三行先生不同書體字形 彙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