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解读(之三)

 宝妞 2022-05-23 发布于河南

秉纲而目自张

执本而末自从


三、思维能力:

内化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2022年版课标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一方面,语言和思维相互依存。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形式中的概念对应着语言中的词语,判断对应着句子。没有词语,概念就无法表达;没有句子,判断就无法进行。同样,语言也离不开思维。理解语言,必须深入到内部思维过程。运用语言,也必须经过思维才能表情达意。

另一方面,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一个人在头脑中思考问题的时候,凭借内部语言进行思维加工。要把思维结果传递给他人,就必须将思维结果转换为外部语言。思维的明晰性体现为语言的准确性,思维的条理性体现为语言的连贯性,思维的形象性体现为语言的生动性,反之亦然。

根据2022年版课标表述,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等几种类型。

1.直觉思维

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只是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和猜想;或者,在对疑难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对问题有了某种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产生某种预感。其实,无论是语言理解还是语言运用,都是从直觉思维开始的。

2.形象思维

是指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用直观形象的表象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它是在对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用一定的形式和手段创造、描述形象的思维类型。

3.逻辑思维

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又称抽象思维。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律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4.辩证思维

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类型。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但却并不妨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辩证思维最主要的特征是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变化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

5.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独到、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思维都始于直觉,最终又归于直觉。直觉思维是一切思维的基础,比较而言,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联系更为密切,都属于人的右脑思维范畴。而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联系更为密切,两者具有鲜明的理性思维特征,都属于人的左脑思维范畴。创造思维则是以上所有思维类型的综合与融通,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灵魂与核心。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表4所示。

图表4  思维能力结构图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致力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植与发展呢?以孙世梅老师执教的《不留余地的狼》教学片段为例:

师:这是文章的第1自然段,谁给大家读一读?

(屏幕出示:有一天,狼发现山脚下有个大洞,各种动物由此通过。狼非常高兴,它想,守住山洞就可以捕获各种猎物。于是,它堵上洞的另一端,单等动物来送死)

生:(朗读)

师:你们看,狼非常高兴!它怎么那么高兴啊?

生:我认为它可能觉得自己很快就要得到很多猎物了。

生:它觉得自己很聪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师:它想到了一个什么好办法呢?

生:这段话前面说狼发现山脚下有一个大洞,各种小动物由此通过,它就把另一端堵上。狼感觉有很多动物来这,比如说它很喜欢吃的兔子、鹿什么的,它就感觉占到了大便宜,然后可以捕获很多动物吃。

师:想一想,狼守在这儿,想等到谁来呢?

生:比如说兔子和羊。

师:是啊,狼最爱吃兔子也最爱羊了。动画片里面的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都是它想得到的美餐(笑声)。还有可能谁来?

生:还有可能是黄羊。狼经常堵住黄羊,围剿黄羊。

生:还有可能等到一只小猪。

生:还有可能等到马鹿,因为,我在《狼图腾》《狼王梦》里面看到很多狼都喜欢吃马鹿。

师:就像你们预测的那样,我们看,接下来的几天狼都等到了谁?

(屏幕出示:第一天,来了一只羊。第二天,来了一只兔子。第三天,来了一只小松鼠)

生:(齐读)

师:想一想,这羊、兔子、小松鼠是不是真的成了狼的美味呢?可能在这几天中会发生什么故事?

生:可能它们最后都逃走了。

生:有可能狼抓住一只羊,就把羊吃了。

生:我认为,它有可能抓到一只羊,然后看到一只兔子,就把羊放了。然后,看到小松鼠又把兔子放了,去抓小松鼠。

师:你这么一说,原来这是一只丢了西瓜捡芝麻的狼啊!(笑声)同学们说的这些都有可能发生。让大家进行预测,其实,老师是应该先给你们提供一些线索和依据的。第一天,来了一只羊。这羊是不是真的成了狼的美味呢?谁来读读这句话?

(屏幕出示:狼气急败坏地堵上那个小洞,心想,再也不会功败垂成了吧?)

生:(朗读)

师:狼吃没吃到羊,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没有吃到,因为这里面提到了“气急败坏”。

生:后文说狼气急败坏地堵上小洞,说明它很生气。如果吃到羊的话就不会生气了。

师:你读一读,注意,这是一只气急败坏的狼。

生:(朗读)(全场掌声)

师:还从哪里知道这狼没有吃到羊?

生:狼气急败坏地堵上那个小洞,说明羊从那个小洞跑出去了。

师:还有哪里?阅读的时候要仔细,有些文字会传递很多信息。

生:课文里说再也不会功败垂成了吧,就说明那只羊跑了,它这样做是不想让下一只猎物跑掉了。

师:眼看到了嘴边的美食,却成了泡影;就要成功了,却失败了,这就叫“功败垂成”。

该案例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预测,实质是一种思维能力,涉及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该案例的前半部分,要求学生猜一猜会有哪些动物进入山洞、结果会如何,主要涉及直觉思维的培养;后半部分,则要求学生根据线索猜想故事结果,主要涉及逻辑思维的培养。无论何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在具体而丰富的语言实践中落实。由上述案例出发,我们大体上可以提炼出发展思维能力的一些基本路径和策略。

1. 在理解、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撇开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相反,只有基于语言实践活动,才能有效落实思维能力的发展。该案例的学习目标是“预测与推想”这一阅读策略,教学过程也是结合文本内容让学生逐一预测可能进入山洞的动物、可能发生的结果。而预测训练,实质就是思维训练。训练学生有依据的思考多种可能,这些依据既有来自教材的文本线索,也有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每一次预测与推想,都让学生体认到,思考必须从依据出发,不能空穴来风,这是语言理解和思维发展的统一。

2. 尽量展露语言学习过程中所隐含的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是不能直接被看见的,它隐含在语言理解和运用之中。要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需要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尽量展露其背后所隐含的思维过程。譬如,当学生猜测狼守在洞口想要等到“兔子和羊”的时候,老师点拨说:“狼最爱吃兔子也最爱羊了。动画片里面的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都是它想得到的美餐。”这是替学生说出了预测的依据,也是为接下去学生的新预测提供思维的样式——“预测结论 预测依据”,这就是一种思维过程的展露。展露的过程,使思维可视化、结构化,为思维能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架。

3. 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提升思维能力

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就需要为学生树立起典型和标杆。这堂课,老师对寓言故事结尾的处理,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与此同时,老师为学生创设个性化表达的平台,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经验和思考出发,对寓言故事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解读,这是一种借助范例的模仿性学习。有难度、有挑战,但这样的难度和挑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从学生的表达效果看,无论是个性化表达还是创造思维品质,均得到了有效提升。

杭州师范大学   王崧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