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张祖翼评《石门颂》

 沉默是金177 2022-05-23 发布于陕西

在晚清至民国初年的中国书法界,有一位颇具声的老先生叫张祖翼。张祖翼1849——1917年,安徽桐城人近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这是百度上的介绍我在百度上搜看了张先生的全部书法作品,张先生能篆、隶、行书篆书宽博用笔散漫隶书或端方,或飘荡,蚕雁尾甚重,妖娆之态有之篆隶书点画线条简直有余而厚重欠之;行书简不俗。

就这样的一位老先生,却能名垂书史,一百多年来为书法界所重。是因为他曾对汉碑石门有过这样一段惊世骇俗、振聋发聩的评语:“三百年来,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盖其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Image

(《石门颂》局部)

三十几年前,我初学书法时,曾读此,颇不以为然。那时正值气盛之年,自以为胆子够大,手上有劲,石门颂就在眼皮底下,时常可看,便购帖临写一上手就写得很像。再又写,只是很像而已。至于雄厚奔放之气”、“野逸跌宕之态”丁点儿都没有!于是自找台阶下这个可能不适合俺,遂放弃。后又数次被此帖吸引,写写停停,并无进步如此多次,终不了了。遂学其他汉碑如曹全。于秦汉简椟、砖文石刻等民间隶书也多有临习。

大约十五年前,我已初步掌握了隶书的基本技法对隶书体系衍生嬗变的过程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后又偶见老先生这段话何为胆怯”?何“力弱”?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近十余年,又多次临写给成人班学员授课,花费了不少时间做了些案头工作,逐渐形成了我现在的认知。

Image

(《石门颂》碑刻)

谈“力弱

我认为张老先生所言力弱,其实是指能力不够属于技术技巧功力的问题。力弱之力绝非物理学意义上的力而是视觉和内心世界感知到的一种感。没有书法历练的大力士力能扛鼎,毛笔写字会手抖,线条大都疲软髦耋高龄体弱气衰的老书法缚鸡之力,笔下多有苍劲老辣。书法首先要求点画线条要有力量感它是心、手、纸合一的综合呈现。是毛笔蘸上墨液触纸后,在挥运过程中采取蠕动、摩擦、提、调、翻绞转、疾缓等技巧而写出的有立体感、有张力、有弹性的线条。这种能力越强,线条的力感也就强。高手会根据作品的需要,游刃有余地表现出或刚奔放,或绵韧内敛,或两者兼美的线条。所以说,弱”“力强,首先是指对点画线条的锤炼控制表现能力。

能力的强弱还表现为对汉字造型的能力,即结结构的能力。人类的眼睛看线条习惯从左向右看,全世界都一样。线条从左右,方向不同,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变化和力感的差异如左低右高的线条,会有积极向上的情绪色彩和昂扬的力感,反之,则会有消极沉沦的情绪色彩和颓唐的力感。我们的所有汉字,无论点画多或少都可以在同一个字里出现多种不方向的线条变化不同方向的点画线条相互呼应,其实就是不同情绪色彩和力感的相互制衡简言之,即力的制衡。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呀,我这个字怎么写这么难看呢?那一定力的制衡不合理反之亦然。书法高手能谙熟结字造型规律和方法,同一书体同一风格的同一字,应能具备510种造型既美而又情绪色彩力的制衡变化明显结构能力。结构能力还表现为是否能把字写有趣味。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可在汉字的结构中表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金刚怒目”、“神采”、“低眉信手等等,可以体会玩味反之则雷同乏味,易引起审美疲劳

Image

(《石门颂》局部)

能力还表现为对一件完整作品样式的掌控能力即所谓章法、形式。理想的书法作品应顾及整幅的画面感和韵律感、音乐性。画面感主要指块面的轻重、浓淡、疏密的配重对比其特点是稳定性,呈静态。章法中最重要的是韵律感,其特点是流定性,动态音乐的韵律,有声而无形有质量的乐音(相当于书法有质量的线条,在主题动机的驱下,通过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快慢、明暗、亮晦、急缓、疏密、断连、规定性的节及变化等构成赏心悦的旋律书法的韵律,有形而无声赏心悦目点画之间,字的上下左右之间,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大小轻重,高矮胖瘦,欹正俯仰,浓淡枯润、连断疾缓,疏密聚散等等等等,无处不体现音乐的韵律感。韵律感的另一个特征是时间性是流动的一首乐曲,无论从哪里开始听,都是往后走,因此整体情绪气场要贯通,一气呵成书法亦然,无论从哪个开始看,也都是往下往后看,一气呵成。一般而言,人们对音乐的韵律感是敏感的,极易唤起人们的审美共情。但一般对书法这方面的感知,似乎是一种不太容易的事。在演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音呲了,音不准,节奏不稳定稍具音乐感知能力的人都能听出来但书法作品中如出现线条乏力疲软,结构不合情、字行间无韵律感、整幅无画面感等问题,书法体验者包括很多一般爱好者是难以察觉的。我特别推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它不仅是一文学性极强、思想性深刻的千古绝唱,还应该是音乐爱好者的启智教科书,更应该是书法爱好者的启智教科书。

综上所述,有质量的线条无处不在的力的制衡与有丰富表情的结构和谐稳定的画面感与优美的韵律同在的章法形式,是书法研习者的理想状态,是检验书法能力的试金石,是对书法研习者的刚性要求。

Image

(《石门颂》局部)

下面谈谈我对张祖翼胆怯的理解。

胆怯应该不是指胆量小,而是指胆,或识见、认知是也。广场大爷大妈合唱队自乐班的胆子都不小,敢于在大众广庭引吭高歌从养生保健自娱自乐方面看都没问题,应该肯定支持但大都缺乏发声位置方法、音色、音准、节奏的基本要求,故很难对其艺术性点赞书法亦如此。信笔而,胡抹乱刷,缺乏笔法、结字、章的基本要求,丑不忍睹是他们愿意这样吗?肯定不是我想大概不会有人在演唱,在拿毛笔写字时会故意弄很难听,很难看是不懂不知道这里面有这样那样一堆的要求见识少,认知低。

不仅是一般爱好者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即或是多年音乐体验或书法体验的人,由于见识不足认知,拿出的作品一般不会好到哪里去,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所谓识见、认知,我认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本门类艺术的常识储备程度,二是你对这些常识的认知理解程度前者相对容易些,只需埋头去做大量的案头工作了解本门艺术及相关学科的来龙去脉,越细越好,只要能吃苦和能长期吃苦,都可以做到。后者有难度,取决于你内心情怀对已知常识,乃至人文社会,天地万物大千世界的认知程度和共情程度。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技术技巧能力相当的两位演唱家,在表现同一首音乐作品时,谱面上要求的都没问题,但听众感受到的效果差异很大。张三的声音一出,瞬间让人热泪盈眶,或精神振奋,或遐思无限。而李四的演奏要么画蛇添足不合情理,要么缺乏激情空洞乏味,书法亦然。

Image

(《石门颂》局部)

现在回到石门颂本身,张祖说,因为力弱胆怯,故三百年来无人敢学石门颂。那么,石门颂在这方面对研习者又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我们还是从力的强与弱能力的问题开始说首先说说石门颂的线形与线质。在此,稍提一下大的背景,这样才有可比性。汉隶四大名碑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无论是从笔法、字、章法还是风格类型,都代表着170多通汉碑书法的最高水平。此四碑同属东汉时期,各碑出现的时间相差几十年这点时间在书体嬗变史上可忽略不计此时已至汉代隶书水平的顶峰此后每况愈下自唐代至清中叶隶书仅存面目。此四的共同之处,是同属歌功事的堂书法,故形制饬。正文部分行列分明,字行距均等;点画完整干净,字的大小没悬殊跳眼的看上去大致一样都遵循汉隶笔法、结字的基本特征,左右八分开张,横式扩张居多,字多呈偏方故虽一方格一字,但仍显字距大于距;点化起笔,或方或圆大多点画收笔如篆法,拔地而起并不回逆沉着爽挺横画皆蚕,主横与捺画尾出锋线条起伏粗细变化明显,曹全碑》礼器碑》为著。石门颂的线条有何不同呢?我认为若有较好的曹全碑基础,无论写何种风格的隶书都不会跑偏。它种风格的隶,只需在曹全的基础上做加减法而已。石门颂的线条就用的是减法,从线形上看它的点画起笔循篆法,逆平入幅度小而含蓄,藏即可横画有若无无多很多点段较之两头更显饱满丰厚;主横的尾,亦少提按,蓄势后顺势挥,舒缓出,力送至末梢。

Image

(《石门颂》局部)

由于石门颂独特明显的线形,所以容易上手特征越明显,越容易学像)。心灵手巧者很快就会写,但仅是像而已。石门点画线条真正的难点是它的线质。碑》礼器碑》张迁》等,线质皆偏紧,《曹全碑》多松礼器碑》几乎一紧到底极具张力,弹性十足。迁碑紧实敦厚(我认为张迁碑的价值主要在其结构是汉字书法的结构库)石门颂线质与前三迥然不同,可用沉”二字形容。我认沉是书法线条最难、最高的要求很多人一松就懈,疲塌如稀泥,一沉就僵,呆滞如死蛇。我壮岁时因身体原因曾有过近十年习太极拳的体验,吴氏老架。太极拳要求练习者全身上下内外都尽量放松,双足双腿要沉入地心,头顶上始终有个意念叫“虚领顶劲”,似要刺破苍穹,拎起放松的身体,这样才可松而不懈。练习者在完成各种招式始终保持这种状态。出于爱好养生和圆梦的三重原因,近几年我花了很多时间去习长笛吹长笛也要求身体尽量放松,气息沉入腰腹(所谓丹田),沉实扩张的腰腹支撑推送缓缓呼出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松弛饱满有穿透力才能进一步表现明暗亮的音色变化。虽然我始终没打好太极拳,长笛水平也很业余,但我能体会到没有松沉意识和方法,太极拳的招式就是无意义的挥动僵硬脱节,劲道中断;长笛发出的声音就是强硬憋出来的,紧迫急躁,单薄散。石门颂线条质量的形成与此同理。书写过程全身放松,挥运时纸笔相争,拽,亦按。在松沉的意念下,细心体会揣摩笔的摩擦蠕动,以及墨液的深度注入堆积如此才能写出既松弛又沉实圆厚,既绵柔有弹性的线条。

现在谈谈我对石门颂结构能力的理解结构也有叫结字的,都是汉字的造型能力我个人认为结构更准确到位构造槜卯嵌合,勾心斗角支撑点画间,部件,力的制衡无处不在与建筑原理无二结构是汉字的表情,它决定汉字造型是生动有趣,是否有意思好玩儿。与中规中矩的相比,礼器》、《碑》在结构上多用加法,或大开大合更放,或更长更扁,或重心更高更低。我细细观察,石门颂不是加法亦减法,是解构法。它少有明显的开合聚散,一切无规律可循。较之碑》的标准样式石门颂的结构是开游离的,点画间、部件间拉开距离,内部空间增大,内松外。这种游离只是一点点可以毫米计,挪移的位置,方向随机生发符合力的制衡,有一搭没一搭,东一下西一下,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极具匠心,这边迈一迈,那边拽一拽,上面伸伸手下面收收,左边抬一抬,右边压一压,散淡平和,闲云野鹤,一切都在规矩之中,一切又都在意料之外。

下面谈谈我对石门颂章法能力的理解。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同属行列有序、一格一的静态书体前三者直列平,端严不言笑石门颂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竖行摆动,横列亦多起伏虽字距行距分明,但字势俯仰有,行列起伏呼应,逸气流溢。观原整拓,晴日之晨高峡平湖,满眼生机云气氤氲波光粼粼,幅栩栩如生,大有呼之欲出扑面而来之感。

线条松沉绵奔纵跌宕,结字随机、不拘常理,章法律动飘忽、似离还归这就是石门颂的能力要求而这一切都是舒缓的,从容不迫,不露声色的,难以察觉的。

Image

    (《石门颂》局部)

石门颂石门颂,你真是那么静静地吗?

至此,我才真正理解了张祖翼的评语太难啦!仅这一个力弱就拦住了多少代多少人啊

下面谈谈我对学习门颂具备的胆识的理解。胆怯是见识少、认知低而产生的底气不足,“虚”。前文已述,不再言,解决胆怯,无非见多识广四字,详如下。

去了解石门颂从哪里来什么因素催生了石门颂书法艺术任何经典作品都不是天生石猴凭空而来书法艺术的嬗变脉络是比较清晰的有大量的文献实物。两汉隶书源于篆书的实用快写在这个过程中,何种书体、技巧、风格对产生过影响石门颂特有的线形线质、结构章法是否受所在环境的影响书写者、镌刻者的主观因素大致如何?两汉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事活动是怎样的?汉代人写字的工具、材料、书写动作姿势是怎样的?两汉的文学艺术乃至其艺术门类是怎样的?以上种种,对石门颂乃至整个汉隶的形成发展,有哪些是直接的、根本性的?

我坚持认为,仅对着字帖练石门颂,难得其真谛,难以整体的、有高度的把握石门颂》,所谓功夫在字外若能够在一个大的文化形态下看石门颂应该更理性,更接近准确的理解石门颂比如:它时代其他隶书碑刻的?它在隶书体乃至中国书法史上处于怎样的位置?它对后世书法的发展有何影响?它的境界格局、气度神采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哪些方面异曲同工?拓而广之,与古今中外哪些艺术现象神韵相通

还要思考石门颂究竟有什么东西让人痴迷?为什么能满足书法爱好者的精神需求,能抚慰他们的心灵?是什么魔力驱使我们明知难为之不可为,而偏要为之呢?

如此能力会增强,识见自会提升

Image

    (郭连生书法作品)

如此就一定能写好石门吗?我不好回答追求书法艺术,要读万卷书,提升识见,更要行万里路,增强能力。这个行里路,是说要撸起袖子挥毫苦练,需要拒绝很多人间烟火的快乐,需要付出巨的时间财力,耗费太多的精力心血去临池。“兀兀穷年殚精竭虑形容,毫不为过庄子“轮扁斫轮”的故事可说明书的不易。它严峻而沉重,拽住了无数追求者前行的脚步。

石门颂还对研习者的个人禀赋及气质胸有要求石门颂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不是人写的这是神仙留在人间的天书,是上天的恩赐,是梦游天姥的谪仙人李白是御风而行的列子,是采桑陌上的罗敷,是与洛神相会的曹子,是散花的天女,庄子梦中的蝴蝶……

最后再重读一下张祖评语:“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又是一百年过去了,我们的能力识见仍难以到达石门颂的高度我们的胸情怀,天资禀赋,才情气质更相去甚远,无法企及。望洋兴叹之余,应庆幸我们就生活在石门石门颂一直陪伴着我们,给予我们无尽的优美享受营养。

感谢张祖翼,感恩石门颂不能至,心可向往之

Image

    (郭连生书法作品)

郭连生,汉中郭氏书画艺术培训学校艺术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银行书协二届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四届理事,汉中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汉中市青年书协第一、二届主席,三、四届名誉主席。能楷、隶、行、草书。曾获国家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政府最高奖)”书法二等奖,入展中国书协第四届楹联书法艺术展、第八届全国展,多件作品被国家、省、市博物馆和机构收藏,2008年曾赴日本出云、松江、大阪、京都、奈良、神户等地举办展览和书法交流活动。自1991年至今,从事书法艺术的普及传授活动三十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