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不起的周恩来:23岁就总结出了一条宝贵人生经验,让他终身受益

 dawn的图书馆 2022-05-23 发布于贵州

1922年,

和周恩来等人同在法国的蔡畅(蔡和森的妹妹)曾多次感叹过:

恩来和世炎(赵世炎)全身都是聪明!

周恩来自1917年19岁时从南开学校毕业后东渡日本,

经过4年磨砺,

1921年年仅23岁的周恩来,

就总结出了一条让他终身受益的宝贵的人生经验,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23岁的周恩来有多了不起吧!

文章图片1

五四运动时期的周恩来(太帅了,秒杀当下所有小鲜肉)

在日本的彷徨、苦闷与焦虑

1917年6月,

周恩来以89.72分的绝对优秀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

抱负远大的他在友人的资助下东渡日本求学,

他特别想去日本亲自考察一番,

看看过去同样遭受过外国列强欺凌的日本为何能富强起来,

从中寻找中国今后应该走什么样的路。

南开学校毕业生在日本留学的很多,

周恩来在日本得到不少同学的照顾和帮助。

周恩来准备报考有机会获得官费学习的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京第一高等学校,

但这时候的他因为得知家里的境况一天比一天困难,

对家乡亲人的牵挂和担心让他常常觉得煎熬和痛苦,

这时期他的日记里多是反映这种苦闷和痛苦的话语。

但同时他又为自己没能用功读书备考而分外自责,

甚至非常焦虑。

周恩来来到日本固然是为求学,

但更根本的目的是想要通过考察日本社会而为中国寻找一条今后的路,

所以,

周恩来很多时间和精力又被当时同样动荡不安的日本社会所吸引,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研习大量进步刊物,

从中学习、比较各种思想;

以及深入考察日本社会,

从中找出日本社会优于中国的地方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与此同时,

身在日本的周恩来也和当时许多爱国学生一样,

对国内形势热切关注,

积极参与各种爱国运动,

这些事情大量分散了他的时间和精力,

导致他备考这两所学校都失败了。

好在这一时期周恩来接触到了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刊物,

开始更多关注马克思主义。

周恩来经过对日本社会的深入考察,

发现日本社会令他越来越失望,

于是他认为在日本寻求不到他想要的东西。

刚好这时传来南开学校准备创办大学部的消息,

他决定回国学习,

就这样,

在1919年“五四”前夕,

周恩来回到了国内。

文章图片2

在日本时的周恩来

“五四风暴”的洗礼

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迅速震动了全国,

天津各校学生在7月开始举行示威游行,

并成立了中等以上学生联合会(学联),

15所大中学校共10000多名学生罢课声援北京,

周恩来迅速来到天津参与学联的各项活动。

鉴于周恩来出色的才干,

天津学联邀请他出来主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周恩来爽快地答应了。

周恩来一个人包揽了报纸的编排、撰写、校对、印刷、销售等所有具体事务,

这份报纸一创刊迅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一下子就带来四五千份订单。

8月底以马骏为总指挥的京津学生2000多人在北京请愿时遭到警方武力镇压,

马骏等人还遭到逮捕。

周恩来和五六百名天津学生又赶往北京和北京各界代表一起在总统府门外露宿请愿,

终于迫使北京当局释放了被捕的学生代表。

在此期间,

经周恩来提议成立了觉悟社,

男女成员各10名,

其中就包括了周恩来和邓颖超。

觉悟社成立后先后邀请在“五四运动”中获得极高声望的李大钊以及当时的一些名人来演讲,

南开大学开学后,

周恩来成为第一期学生。

觉悟社一成立就以其改造社会的愿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五四运动”掀起的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

周恩来在天津起到了关键的引领作用。

此时的周恩来已经较多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

远远地走在其他人的前面,

但他的思想也还没有最终确定下来,

到底以什么思想作为自己终身的信仰?

1919年12月天津爆发了抵制日货的爱国群众运动,

遭到天津警察厅的武力镇压,

各界代表马骏、马千里等20人被警方逮捕,

天津学生联合会、天津各界联合国等办事机构也被警方查封。

1920年1月以周恩来为总指挥的各校学生五六千人赴直隶省公署请愿,

再次遭到军警武力镇压,

周恩来等4名学生代表被逮捕。

在狱中的周恩来带领大家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社会问题并与反动当局开展斗争,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

当时的周恩来已经可以向大家作关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系统演讲,

在当时的中国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是不多的。

周恩来在狱中近半年的时间让他重新思考了很多问题,

帮助他在思想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提升,

出狱后,

周恩来逐步走上了一条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在此期间,

中国掀起了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

而周恩来也萌生了远涉重洋赴欧求学的想法,

恰好此时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向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提出,

推荐包括周恩来在内的2名学生出洋留学。

1920年11月,

周恩来登上了赴法的轮船。

文章图片3

在法国巴黎时的周恩来(前排左四,红箭头所指)

4年的磨砺总结出一条宝贵的人生经验

在海上航行的一个多月里,

周恩来为中国人处处受人歧视欺辱、中国的国际地位低下而深感愤慨。

轮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时震荡得非常厉害,

大家都回到船舱里静卧,

只有周恩来总是在船头甲板上坐着,

一路上手不释卷。

到了巴黎因病住了半个多月后,

周恩来于1921年1月来到伦敦,

准备在英国入学。

周恩来之所以这样选择,

是因为当时的英国是世界上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

他要在这里考察英国社会。

经过一番深入考察和了解之后,

周恩来认为,

欧洲给他最强烈的印象并不是所谓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

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社会生活的严重动荡和不安。

周恩来亲眼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遭遇的严重社会危机,

严重动摇了要把欧洲西方国家作为中国效仿的榜样的信念,

西方国家的这条旧的路子也需要改弦易辙,

创造一种新的更加合理的社会。

周恩来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到底哪一种学说才是科学的,

才能正确指引人类社会和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

周恩来非常讲求实际,

决不轻信和盲从,

他经过对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脚踏实地的深入考察,

再进行细致的反复的比较,

最后再作出慎重的选择。

当时的法国社会矛盾尖锐,

共产主义运动形势高涨,

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报刊在法国十分流行,

这为周恩来系统阅读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与此同时,

周恩来还对各种思潮进行广泛涉猎和深入剖析、比较,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学习和思考,

周恩来最终慎重地作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

确定了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终身的信念和信仰。

这个抉择来之不易,

从他1917年初到日本就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开始,

到后来经过“五四风暴”的洗礼以及半年在狱中的深入思考,

再到欧洲对英法社会进行深入考察并对各种新思潮进行反复比较和推求,

算起来前前后后历经了差不多4年的磨砺,

周恩来才最终作出了自己信仰共产主义的抉择。

此时的周恩来就像那些一朝悟道的思想家一样,

总结出了一条受益终身的宝贵人生经验——

我们信仰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

而实行的手段则当因时制宜!

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

“原则问题上的坚定不移”和“实行手段上的因时制宜”,

这条宝贵的人生经验也成为此后贯穿周恩来一生的重要特色和行事法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