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从春秋时代开始,各个国家和势力对于中原正统地位都非常重视,认为谁占据了中原,谁就是正统,所谓的中原核心意义在于所处地理位置的中心,暗含着古代统治中心的含义。能够被认可为中原正统的,大多都实现了江山一统、南北归一,中原地区不仅富庶安逸,它的核心价值也是无法被取代的。无法统一的王朝1、中原地区的战乱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地方藩镇割据势力兴起,太守、郡吏纷纷揭竿而起自立为王,一时间群雄并立,互相争斗;像权臣董卓借着辅佐之名废立皇帝,纵容手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不仅消磨了汉室江山,也落得个众叛亲离、身首异处的下场。众人在以董卓为鉴的同时,也在盘算着如何在乱世中独立,许多分裂的势力在争斗的过程中被消灭、吞并,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集团先声夺人,占据北方大部分地区时,就以中原正统自居,强调天降祥瑞,自己是天命所归。 不过曹魏后期内部问题频出,阶级矛盾严重,以曹氏为首的皇族和以司马氏为首的权臣形成两个对立面,司马家逐渐开始控制整个朝廷,曹氏无法再与之抗衡,再加上司马昭带人拿下了蜀汉,司马家的势力已经空前膨胀。公元266年,曹魏皇帝曹奂禅位司马炎,司马家上位后,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灭吴计划,前后4个月的时间终于把东吴纳入了晋国版图,此刻的中原地区不再四分五裂,结束了80年的战乱。 可是西晋的统一只是虚有其表,外族内迁、吏治、士族问题等等都是隐藏在暗处的“闷雷”,再加上司马炎后期开始崇尚奢侈,皇室子弟也纷纷效仿,看似蒸蒸日上的盛世景象并没有维持多久。在司马炎去世后,统治集团内部的问题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八王之乱爆发了;这场乱局让司马家诸多贵胄亲王陨落了,很多无辜的百姓也被牵连其中,十几年的战乱把之前晋武帝打下的基业都给败光了,社会生产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此时,外民族却趁虚而入,五胡乱华有些势不可当的趋势,想要趁着中原王朝力弱进来分一杯羹;西晋王朝在走过51年后,留给中原的是昙花一现的精彩。 2、少数民族的迁徙少数民族内迁是从东汉光武帝的时候就有的,因为战乱导致中原地区人口不足,朝廷给予迁入定居的少数民族人民许多优惠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紧张的问题;朝廷对于迁入中原的外族百姓是有严格管制的,给他们编入户籍方便管理,在一定程度内限制活动范围。如果是正常迁入的外族,自然也像汉人百姓一样从事农业或者手工业的劳作,他们的活动范围本就是围绕着土地和作坊,管理起来是不费事。可是随着东汉国力日渐衰弱,对于少数民族的管制也没有之前严格,尤其是汉室的军事力量已经无法对周边部落和附属国形成压制时,很多之前被压制的外族或联系藩王,或形成多民族联合,想要冲破北方屏障进入中原。不过曹魏集团和西晋固守北方,这些计划只能延后;直到西晋衰落后,北方和西域多个胡族趁着中原大乱举兵进犯,胡人所到之处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更是大肆杀害北方百姓;当时的北方只剩了四五百万人,没有朝廷军队抵御外敌,许多士族修建了坞堡自发抵挡侵袭。只是这种坞堡也只有豪门贵族才有能力修建,普通百姓无力招架胡人侵扰,只能被迫向南迁徙,寻求生计。 胡汉双方在北方相持多年,期间互有胜负,不过胡人毕竟是跨区域作战,他们的部署和物资供给都有问题,而且胡人进攻中原本身是多民族联合作战,各族之间矛盾也不少,以至于在回程的路上会相互攻击;五胡乱华很难说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捞到了多少好处的,但值得深思的是:羯族几乎被灭,羌族和氐族也折损大半,匈奴被赶去了欧洲,可见双方都没占到便宜。剩下的部分少数民族像鲜卑族受汉人文化影响很深,而且鲜卑族主动学习汉族的文化,通过与汉族联姻,基本上被汉化了,也就不再区分彼此了。 门阀士族的力量1、不可或缺的支持因为北方战乱,司马家的后裔带着亲眷大臣南迁,继续晋朝的统治;司马睿在建康登基,史称晋文帝。东晋朝廷能够维系多亏南方世族们的接济,不过司马家的根基并不在江左,所以晋文帝见诸事平稳后,就将原来北方的世族也引到南方经营,其一是为了压制吴地世族,其二是为了给自己收拢更多的支持。这一举动引起了吴地世族的不满,意图颠覆朝廷但并没有成功;南北世族互相攻击,从暗地里摆到了明面上,在进入国家管理的层面上也是争斗不休。 因为世族的空前做大,导致寒门子弟入仕无门,除非是举世瞩目的大能或者是贤明远播的名士,否则想要绕过世族入仕近乎是不可能的;中央想要对地方世族进行约束,奈何朝廷还需要仰赖世族的支持才得以稳定局势,九品中正制的官员选拔大部分都被世族占据着名额,所以皇帝在遇到难事的时候会与朝臣们商量;而这些朝臣无外乎都是代表世族在朝为官的家族发言人,像王家的王导、王敦,一门双杰主管军政要务;即便后来王敦想要篡位,王家也没有受到牵连,王导因没有参与王敦的行动,还是受到晋明帝的重用。东晋在南迁后,一直过着安稳休闲的生活,东晋前期皇帝享受着世族的供奉,日子很是逍遥快活,司马家来到南方的皇族很多都是从八王之乱中侥幸活下来的,平静富裕的生活来之不易,谁也不想再回到过去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对于北方的战乱和大片遗失的土地,朝中有不少人想要劝说皇帝北伐夺回失去的土地,但皇帝只想偏安江南,靠着世族维持现状。皇帝想要躺平,谁劝都没用,说多了还招人嫌,时间久了北伐的呼声也逐渐减弱了;有世族把持朝政,贤士们深居简出,也开始享受生活,事业上无所作为,就只能寄情于山水文化领域寻求突破,谢灵运、王羲之、陶渊明等都是东晋时期的大文豪。 2、豪门士族的野心对于北伐收复失地,世族们兴趣并不大,因为打仗除了需要有将有兵,最关键的就是烧钱;战事一起,无论是粮草供应,还是军械器材,都需要大量的钱物支持,赢了还好,输了可能还要付出更多,而军费开支朝廷是无力承担,最后肯定是要世族们平摊的,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差事谁也不愿意接。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土地上狼烟四起,东晋朝廷终于出手了,几十年内发动多次北伐收复战,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战事反复也是世族们从中作梗所致。皇帝希望顺顺利利的收复北方,而世族们则希望一直在江南经营,在朝中建立属于自己的小朝廷,为家族谋利益。东晋时期以王、庾、谢、桓四大家族实力最为雄厚,像琅琊王氏和庾氏都是跟着皇帝一起来到江南的,而谢氏和桓氏是靠军功起家的,尤其是桓家起源于齐桓公,更是东晋入江左之前就是当地有名的望族。 吴地世族一直被北方世族压制,朝廷分成两派,一边供应皇族,一边保障自己家族的利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桓温这样有才干又有野心的权臣,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名声积攒人脉,想着有朝一日能振臂一呼的时候可以用上,差点断送了东晋朝。幸亏王、谢两家联手抵制,才没有让桓温篡位的阴谋实现,这也难怪顶级权臣想要取而代之,实在是皇位距离世族是真的近在咫尺,很难不动心呀!桓温死后,桓家没有倒下,桓温的弟弟桓冲与谢家联手共同拱卫皇室,东晋出现了少见的和睦景象,也正是这几年的和谐共处让东晋取得了几次战略扩张的胜利,这也是东晋门阀世族走向顶峰的标志。总结:东晋朝出现的门阀世族制约国家的现象是古代历史中少有的现象,这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没能形成统一,中央无法集权,对地方的控制还不如世族;皇帝想要获得世族的支持,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世族强盛,国家内部的矛盾会加剧,世族没落,朝廷的各项开支又没有着落。当门阀世族走向鼎盛的时候,也是东晋朝的光辉再次昙花一现的时候,王朝和有些世族从一开始就绑定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参考文献:《晋书》《后汉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