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泼墨大写意鼻祖梁楷,以纯熟之笔墨舍弃精工之法,得意而忘形

 泊木沐 2022-05-24 发布于辽宁

导语:《图绘宝鉴》评价梁楷:“精妙之笔,皆草草,谓之减笔”。欣赏梁楷的画,实际上是一种笔墨体验,也是一种心境的体验,更是一种禅意的体验。

在中国人物画史的发展长河中,不能不提到唐代的吴道子、宋代的梁楷这两人的绘画艺术。吴道子在宫廷绘画之外大量吸收民间绘画等外来画风,形成中国人物画独特的线描特色。

梁楷则独树一帜地用简练的笔墨把真实的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画面,造出介于“文人”与“院体”之外的另一条道路,从而把写意画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丢掉金带,一身轻松走天下

自在、不拘泥法度、放浪形骸,他就是梁楷。

梁楷,字白梁,活动于十三世纪初期,生卒年不详,南宋人,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南宋嘉泰年间,梁楷作为画院待诏,深受皇帝重视,身边的同僚也同样敬佩。

但画家们总要恪守皇帝的规定,创作完全依照皇帝诏令。这种循规蹈矩的绘画生活,远远不能满足梁楷强烈的创作欲,最终将皇帝赐予的金带挂于树枝头,饮酒唱歌,飘然而去。时人对这种行为很是不解,都叫他是“梁疯子”。

梁楷当然没疯,用唐寅《桃花庵歌》里那句“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来形容这次出走,再合适不过。他选择远离政权,放弃名利,少了世事羁绊,却得到了笔端的禅意自在。

当时的南宋,绘画风格正推崇“马一角,夏半边”的苍劲古风,该风格一改北宋山水画全景构图,采用“一角半边”的构图方式。这一风格,让当时的梁楷深受影响,在离开宫廷画院之后,没有了皇家规定的绘画内容,梁楷走向了更加自由的境界。

在山水中,他大胆取舍,只取景的一隅表现,大笔挥洒,细笔轻快;在人物画中他深入体察所画人物的精神特征,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人物的动态,充分地传达出了画家的感情,从而把写意画推入一个新的高度,使时人耳目一新。

以纯熟之笔墨,舍弃精工之法

梁楷深受儒、道、释三教思想影响,书、画不拘法度,放浪形骸,其泼墨式作画,无形胜有形,用笔极简,尽显个人风格。

梁楷在他艺术生涯的前期,曾受画院“格律”的严格训练,练就扎实的造型能力,而减笔人物画正是在这基础上加以概括提炼而成。从传世的画迹来看,他的人物画大体上可分作为两种:

其一是“细笔画”,以墨线作人物最为擅长,笔法精细,来源于李公麟和吴道子;

另一种则是“减笔画”,用“折芦描”画衣褶,转折劲利,用笔简练,风格独特,并有狂逸之气,继承于石恪画法。传统白描和写意功夫的扎实训练都为其日后开创大写意的画风做好了铺垫。

中年以后,梁楷另辟蹊径,进行变法创新,进一步发展出草草率笔、简练豪放的减笔画法和笔势粗阔、水墨晕染的泼墨画法,从而更加深刻地传达了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

他用笔简括而有气势,富有清峻老辣的情趣,有别于李公麟的平和,其简笔画独树一帜。笔墨虽简单,其线条强调物象生动的特征和个性,对物象各个部分的重点,都刻意描绘,可见其笔墨虽简,而表达内容却是具体生动。

梁楷能敏锐地捕捉住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以简至极限的笔墨,充分传达出物象的精神,从而将中国写意人物画的技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种写神又不失形似,放而又能收的画法,实际上极难为之。

梁楷正是凭借自己日常对客观事物深刻的体验和观察,“观物取象”而不是“观物取物”。在内心里“澄怀观道”,经过艺术的提炼,以纯熟之笔墨,舍弃了精工之法,概括性地刻画出笔简神足的人物形象。

从传神进入写意,得意而忘形

人物画自梁楷一变后,从传神进入写意的层次,得意而忘形,画家的精神创造获得更大的空间。

梁楷的减笔画是一种运用粗阔的笔势与有浓淡的水墨作的写意画,用笔简练豪放,纯以线描表现,令人叫绝。

画人物所用线条,坚劲错落花流水,名叫撇捺折芦描,或钉头鼠尾描。此外,有时梁楷甚至放弃了线条勾勒,而用精阔的笔势和浓郁的水墨,刷出衣服折叠的形态,由于墨色浓淡变化而显示出一种新奇的表现力。

《李白行吟图》

梁楷仅用可数的几道墨痕,就勾画了李白的形象:方折的额头、劲直的发丝、微翘的胡须、略仰的下颌及背在身后的双手,诗仙豁达直率的个性一目了然。整幅画,没有哪一笔是多余的,简单至极,却异常生动。

《泼墨仙人图》

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

全图以大笔涂抹,只在面部略作勾描,紧密聚在一起的五官,透着一些醉意。画中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憨态可掬,长有一副顽皮可爱又高深莫测的滑稽相,超凡脱俗的外表下,极有可能是梁楷对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

这幅以泼洒水墨般进行抒写的画,曾被当时的画家评作“粗恶无古法”,但细看之下,却不是只有“随意”,梁楷每一笔的落墨都笔简神具,自然潇洒,让人惊叹。

《六祖斫竹图》

其中年以后的作品,笔墨极为粗率。笔笔见形,笔路起倒,峰回路转,点染游戏;欲树即树,欲石即石。画中金错刀作墨竹,山石大笔扫出。一种言有尽意无穷的意念贯穿着,故能平复笔墨的运动变化。

结语:

梁楷能敏锐地捕捉住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以简至极限的笔墨,充分传达出客观事物的精神。这种写神又失形似,放而又能收的画法,实际上极难为之。他的写意人物画创作,在整个中国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次曙光的显现,成了后人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