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年,百万商家正在逃离618

 天承办公室 2022-05-24 发布于江苏



618大促,来了!
 
一年当中,电商界有两次狂欢,上半年618、下半年双11,这是每年当中最受关注的消费狂欢节。

图片
图源:新浪科技微博
 
而今年的618,受困于疫情的反复,头部带货主播的流失,大部分的商家对这次的618都不看好。

但是也同样因为这些外部因素,导致今年618促销的力度远超之前!抖音,天猫、京东这些平台也是想方设法出利好刺激消费。

但是今年不同以往,尽管优惠的力度很大,但是今年的618不管是在消费者的眼里,还是在许多的商家眼里,都已经没有当初的热度。

许多平台品牌和卖家不像往年一年大肆宣传,摩拳擦掌,反而是在618的大促中多了几分疲惫和纠结。


图片

商家亏在618!
 
近几年,随着电商平台整体流量的下滑,“618”、“双11”这样的大促节日早已成为中小商家赔本赚吆喝的生意。

在大部分中小商家看来,今年618与其说是一场力度空前的大促,不如说是一个被节日所挟持,不得不参加的活动。

图片
图源:新浪科技微博

根据电商零售头条调查,今年在某个平台上的不少商家表示,“618总的来说还是要报名的,618对商家而言本身就是一场让利活动,今年的折扣力度加大,利润空间会所降低,但是不参加就会降权降流量。”

因此,有不少商家迫于降权降流量的压力,不得不报名参加。

不仅如此,更有商家表示,“618对于我们这种小众品牌就是一场噩梦,本来降价空间就很低,不参加活动就完全没有流量,如果参加了,按照今年的补贴力度,自己贴在里面的钱很可能就算半个月白干了”。

而对于一直以来,消费者们纷纷质疑的“先涨价后降价”行为,有商家表示“像618这样的活动,平台从5月份开始就不允许商品涨价,所以要想先涨后降,就要在4月份甚至3月份就进行涨价处理,那对这段时间的销量又会有负面影响”。

因此,今年的618,与其说是一场力度空前的大促活动,不如说是一场中小商家的“噩梦”!

图片
图源:新浪科技微博

从规则上看,今年618大促,除了天猫制定的25条商家举措,来对商家进行扶持之外,其他的平台基本上采用的是以往的打法,给消费者空前的优惠,来促使消费者买单。

而在大部分商家眼里,这样的打法已经成了他们赔本赚吆喝的活。


图片

618变味了!

在十年以前,618和双11还仅仅是个持续两三天的瞬时营销活动。优惠的时间点只在618和双11这两天。因此这两天对于大小商家而言,也是十分具有重要促销意义的两天,消费者也会在这两天进行大肆购买。

可是在当下,原本的大促节日,规则变得日益复杂。

比如淘宝,淘宝这次将节奏分为7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招商期,5月10日开始持续到5月20日;第二阶段是预售种草期,5月21日晚8点到5月25日。第三阶段是预售期,5月26日晚8点到5月31日;第四阶段是开门红,5月31日晚8点到6月3日;第五阶段是品类日,6月4日到6月13日;第六阶段是预热期,6月14日到6月15日;第七阶段是狂欢期,6月15日晚上8点到6月20日。

图片
图源:新浪科技微博

一个简简单单的618,硬生生被弄成N个阶段。越来越复杂的规则,导致618失去了它原本的简单快乐。长久的等待,也让买卖双方早已陷入了疲态。

不仅如此,在复杂的规则之下,如今商家要承担的也变得更多了。

在2016、2017年618的时候,天猫第一次使用天猫全平台的满减优惠,满300减30。其中卖家承担一半,天猫承担一半,也就是卖家和平台各出15元来满足优惠金额。

可是到了之后的双十一,就变成卖家承担全部的满减费用。不仅如此,从2020年疫情之后,商家的促销活动就开始变多了,这样的大促活动一年可以有10多次。

而在这期间,商家不是在预热,就是在大促,所要承担的费用也变多了。正常售价的售卖时间可能还不到一半,到了今年优惠已经是满300减50,而承担这一切的,全部都是商家。
 
这对于在大促之下,本来就是薄利多销的商家而言,曾经全民参与的618早已变味。


图片

疫情后消费降级!

再从外部的环境看,拼多多地崛起,打开了下沉市场,让原本只有在大促享受到的优惠随处可见。

直播带货的兴起,李佳琦等大主播每天叫喊“比双11价格还低”,让消费者对于“低价”的敏感性也在逐渐降低,对于原本的大促失去了热情。
 
现在的618,低价打不过拼多多,热度比不上短视频带货。对于消费者而言,对于618早已失去了原本的期待。

并且就这几年疫情后人群普遍消费能力来看,现在大部分的人还是处于一个消费降级的阶段。
 
消费降级指的不是为了节省而节省,而是不在对自己没有太多价值的地方花费更多金钱。一句话总结就是:年轻人,不买单了。
 
尤其是在疫情后,有分析指出,“经济压力和开销场景增加,在倒逼消费者更理性”。
 
年轻人消费观发生变化,主要是有部分人意识到“月光”的危害。

 
就比如上海的疫情,疫情下居家的人纷纷表示“蔬菜比肉贵”,有不少人表示,“作为一个月光族,我突然不敢月光了,任何时候,手有余粮,心里不慌,还是要存点钱啊”。
 
因此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在疫情发生后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以前在大促之下,可以剁手的月光族,开始没有那么上头了。习惯于大手大脚花钱的人,开始学会记账了,大家的理性消费和储蓄意识开始觉醒。
 
因此,今年的618大促,表面上看的确是各个平台加大了大促的力度,想要以此刺激大家的消费。
 
但是其实在平台加大力度的背后,是大家消费变得更加的谨慎,更加的趋于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618消费产生消极的影响。


图片

电商平台过度造节

当前在各个电商平台眼里,现在的市场,就是存量市场之间的争夺战,各个平台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吸引用户,留住用户。

如何吸引用户?

很简单,“造节”或者是为节日“造势”!

何为“造节”?

京东618,淘宝双11,抖音818,从谐音梗到品类节,一切你能想到或者暂且还未能想到的点都被拿来进行发挥,这就是“造节”。

图片
图源:新浪科技微博

而为节日“造势”就像“5·20情人节”。这个由谐音引申出的节日,被赋予了“要表白”的意义,对商家而言礼物显然是表达爱意最直接的方式。

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不少商场和电商会针对“被爱人群”感兴趣的产品,推出大规模的打折活动,吸引消费者剁手购买。

电商造节这并不是坏事,但过度的造节、成百个的造节,它反映的其实是电商平台自身正在失去创新的动力和上进的力量,变成了同样路径依赖并试图“躺赚”的既得利益者。

“造节”不仅是一条路,也是一种瘾,一旦形成了路径依赖,就很难反抗。

在这不禁想到了一句话,“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在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升级浪潮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到了现在,一些毫无创新的电商平台,已经被时代所淘汰。

所以在当下,各个电商平台,不能挣“懒钱”,靠“躺赚”来存活,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保持整个电商环境的持续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