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福平:天门的四十八座牌坊

 阿年282 2022-05-24 发布于河南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郑福平,世居天门竟陵,怀想往事,少年视角,岁月如梦。

图片

天门的四十八座牌坊(上)

在民间,人们常常把牌坊称为牌楼,也把牌楼称为牌坊。他们的区别只在顶部,牌楼有屋檐,牌坊冲天式样。重建在原淌子街北端''鸿渐关'''与船闸路'''义河轩'''就是有屋檐牌楼,陆羽故园浮云阁门前的''雁叫关''就叫牌坊。
牌坊(楼)历史悠久,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门洞式建筑,是封建社会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忠孝和节义者所立的纪念性建筑。有些宫殿、庙宇、陵墓、祠堂、园林拿它作山门。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里,每座牌坊准备建多少门和立柱,大小和高度要上报朝廷,得到批文方能建造。建牌坊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 : 朝廷出资,能享受者是对朝廷有功,有重大社会影响以及特殊事件的人,这是牌坊中的最高荣耀。社会贤明人士捐俸禄和银俩,立上牌坊的人曾为地方和民众做过益事,为人正派乐善好施,有一副菩萨心肠留下了好名声。自家人出资建造,如科举登榜、孝子、贞节,建造工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座牌坊就是一段天门的历史、一个有趣的故事、也是一处人文景观。过去,每座牌坊前后都放有一对石狮子或者石鼓,石雕狮子仪态威武,前爪踏圆球,守卫在中门两侧。横梁上牌坊名字的两边与立柱或是当年名人题的楹联,或是雕刻人物故事、动物、花卉、松树等。牌坊集绘画、雕刻、楹联和书法多种艺术于一体,这些仿丝绸浮雕图案精湛美妙,流光溢彩。

''天门四十八牌楼,抵不了京山一个狮子滚绣球'',天门与京山民众都熟悉这句话,并且认可了民谚的事实,相关牌坊文献也有记载。它产生于那个年代?为什么天门精美的四十八牌楼都有不及呢?''狮子滚绣球''是京山''豸绣''牌坊里的一个石雕,这座已经消失了的著名牌坊,原位于现在京山城中路绀弩中学新校门处。京山查加山文友这样描述它 : ''这座牌坊的特别之处在于中间底部青石横梁上,镂刻有两个倒悬的狮子,相互用前爪护着一个镂有奇纹异饰的八面体半球,半球内有一个可任意转动滳圆溜溜的石球,石球中又套着石球,如此连套三层,玲珑剔透,一个比一个小,都能转动,出神入化,鬼斧神工''。

京山''豸绣''牌坊为明朝御史孙鸣治立,他在隆庆四年(1570年)中举人入仕途,做官时名气很大,去世后万历皇帝赐'''豸绣''号立牌坊。
民国27年(1938年)国民政府在京山修一个抗战临时机场,时有高官到京山。当日本特务听到有人叫''蒋委员'''时,以为蒋介石到了京山,实际上是京山县县长姓蒋,多批次日机疯狂轰炸京山县城,牌坊被炸毁。有三架日机飞到天门炸县衙,炸弹丢偏落在了如今的机关幼儿园地方,炸死一人炸毁了几间民间。

只有当天门已经建了四十八座牌楼,京山的''狮子滚绣球''牌坊也已问世条件下,才有比较两地牌坊的民谣出现并流传。明朝嘉靖十年(1532年)曾储、童承叙纂修的《沔阳志》十八卷记载 : '''景陵牌坊四十一座'',将景陵改叫天门是在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为避讳康熙的陵园景陵,根据县北一座山名——天门山,景陵改叫天门了,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了现在。上述引证说明,天门四十八牌楼与京山''狮子滚绣球'''牌坊均出现于16世纪末或者17世纪初期的同一历史时期,这是'''天门四十八牌楼,抵不了京山一个狮子滚绣球'''该民谚能够流传的史实基础。

国宝文物乾隆三连石印章,是宫廷技师在一块田黄石料上,雕刻成了链条连着的三个印章,令人惊叹。在普通青石条上雕两个狮子用前爪护一绣球属能工巧匠,而再把绣球镂空雕刻为多层都可转动石球,非身怀绝技者不能为之。两者相比,显然'''狮子滚绣球'''还要难雕些,而且更具观赏性,有人称其为''中华牌坊石雕绣球之首'',在几百年前那个全凭手工操作的年代,完成如此高超精致的雕塑作品,世所罕见。考察保存下来的牌坊实物和有关此类文字记载,''狮子滚绣球''确实木秀于林,天门和京山的先民们说得有道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真正是高手在民间中!

天门众多牌坊也精彩纷呈,自有引人入胜处。其实,天门牌坊实际数量远不止四十八座,1989年版《天门县志》记载''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至清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县城内外相继建起牌坊65座(其中元朝1座,明朝60座,清朝4座),清道光元年(1821年)尚存23座。民国时期被日本侵略军破坏后,所剩无几。本县解放时,只存部分断柱残梁和石狮,石鼓,1985年,仅剩石狮一对,迁立东湖公园''。

这对伤痕累累的旧石狮子,今存放在天门陆羽纪念馆陆公祠前。是过去众多牌坊中唯一幸存的石狮子,经历过牌坊兴衰,见证了天门沧桑。
天门牌坊主要是明朝所立,当年景陵城内外街道概况如下 :

明正德年间(1514年),景陵城将土城改建为砖城,城高7米,周长2283米,设东,南,西,北四城门。南城门位于今鸿渐路移动公司和宝安商城之间,北城门位于老县政府(明、清时的县衙)北边院墙前街中,此处目前还余有残缺古域墙约150米。所建砖城有时因战争、水灾局部毁坏但很快便得到修复。民国时期遭日军毁掉的四座城门楼和城墙985个雉碟再未修复,其余城墙一直用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

明,清景陵城内和城外主要街道 : 城内三横五直街,南横路(今元春街)东城门至西城门。中横路(今四牌路)东城墙过天王堂、中直街至茅柴湾。北横路钟谭合祠过中直街、县衙南大门至茅柴湾。1直街城隍庙至东城门。2直街(今人民路菜场)天王堂至南城墙。3中直街、城内长街(今鸿渐路一部分)北城门至南城门。4直街、衙前路(今衙门路)县衙南大门至南横路。5直街茅柴湾至西城门。

古景陵城四面环水,城外东与西是东湖和西湖,北面是官池与文学泉,过北门桥是照墙街,再往北便是古城堤。出城南门是护城壕沟,水连东湖、南湖、西湖。下南门桥便是淌子街至县河堤街(今竟陵路),东起东湖堤西至西湖堤,县河堤街两侧的街巷有东寺巷、大巷路、庆云关巷、淌子街、渡口头、孝子里、熊家巷、雁叫关巷、西寺巷等,县河北岸有条沿河路叫义河街。

在传媒不发达的年代,立牌坊宣传某种精神,意在引导民众。被立上牌坊的人和家庭引以为荣,是光耀门庭的好事,乡里乡亲,街坊邻居也觉添光三分。大多数牌坊立在人来人往的城区主要街道路上。民国28年(1939年)天门沦陷,从日军疯狂损毁包括牌坊在内的天门古典文物,到今天已经八十多年了,城区变化很大,地名更换,古迹难寻。这些牌坊是为什么人立的?被立上牌坊的人对后世影响有多大?以前老人们讲述的牌坊故事是否有据可查。笔者不揣浅陋,查阅相关历史资料,试着打开这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的牌坊之门。

天门第一座''双桂''牌坊,是为竟陵人张渊道、张从道兄弟俩立的。在元朝泰定年间丙寅科举考试时,兄弟两人同科都考中进士。哥哥授秘书监都事,弟弟授武昌路通城县达鲁花赤。达鲁花赤是元朝特有的官职称号。由成吉思汗设立,蒙古语的意识是''镇守者、制裁者、掌印者'',达鲁花赤相当于现在的特派员或者党委书记。激动人心的喜讯传来,故乡人感到非常光荣和骄傲,时任知县应民众请求,上奏朝廷申请为兄弟俩人建一座纪念牌坊。

我们常说的景陵古城是指明朝建立的砖城,而竟陵古土城更早名字使用时间更长,并且是多朝代郡、州、府都城所在地。它是以原东湖堤(丁字堤)、县河堤(今竟陵路)、西湖堤(今啤酒厂这一带)、北堤(后来人们叫它古城堤)形成的都城。城的防守重点在北堤,建有大北门和小北门,其余三面有扬林河、县河、小河(开挖汉北河后废除)天然屏障。

明朝以前竟陵城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位于今鸿渐路上竟陵华府(原竟陵中学)至文学泉路(原照墙街)。泮池上(今后壕的一部分)有上砖桥和下砖桥,两桥位于照墙的东西两端。牌坊就建在这条繁华主街上,''双桂''牌坊表彰了张氏兄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传宋代诗人张耒哲宗时期被贬到复州,就居住在众多酿酒作坊的照墙街,当年这里热闹非凡。明朝之初县衙南移,后来又形成了新城内以中直街为中心的新格局。

图片


''雁叫关、鸿渐关、陆公祠''三座牌坊是纪念茶圣陆羽。唐复州竟陵西湖,有一块陆地名曰覆釜,州上建有龙盖寺,后更名为西塔寺。
人烟稀少的西湖,芦苇茂密,杂草丛生,犹如一道道青纱帐,里面野鸭游荡,蛇虫爬行。一天,六只大雁用翅膀守护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声声雁叫,雁叫凄凄,引来寺院僧人抱走婴儿,禅师为他取名陆羽,奇事出奇人。明朝时在传说的竟陵城西城门外雁覆陆羽处,建了一座“雁叫关”牌坊。把附近的一座石拱桥叫古雁桥,桥往南至县河堤街的路命名为雁叫关巷。陆羽故园建成后,北面浮云阁门前重建“雁叫关”牌坊,并题有楹联:        
也是传奇声催长老钟鸣寺;
并非神话羽护圣婴雁叫关。

明嘉靖年间,知县扬应和依陆羽字“鸿渐”,在县河至淌子街处建“鸿渐关”牌坊,从此县河堤街与淌子街交叉十字路口得名“鸿渐关”。明末清初,随着县河运输业发达,城内重心逐步南移至县河堤街。从清乾隆年间开始,鸿渐关码头是县河城区中最繁忙热闹的码头,鸿渐关周边成为天门手工业与商业聚集中心。

1932至1935年,“湖北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天门县城,专员石毓灵兼任天门县长。在此期间重建牌坊,“鸿渐关”三字由石毓灵手书,牌坊上面设标准钟整点报时,时髦气派。不仅如此,还将原梯级式鸿渐关路改造成斜坡路,路面铺以石板,方便行人车辆往来。原街道较窄,上世纪50年代初和70年代,两次扩宽修成水泥路。1998年在原淌子街北端,新建一座仿木结构彩绘鸿渐关牌楼。

“陆公祠”坊建在原西寺巷进入西塔寺的路口,今西寺路石油公司处。陆公祠是明万历年间周芸捐资建造,李维桢撰写祠记 : “唐处士陆鸿渐者,邑人也,尝自作传……”。多年后周芸之子周命重修祠堂,并留存有陆公祠复修记:“庚申春,梦入西寺,有唐处士陆鸿渐,神闻而貌痽……”。祠堂曾经是陆羽童年学习与生活的地方,修建后供后人参观和纪念茶圣。对普通人来说,这里是座寺庙,但却是陆羽的家,僧人是呵护他成长,教他知识的衣食父母和老师。

清乾隆年间,本地乡绅李凤来、关柏山领头,集众人力量,在县河堤街与庆云巷十字街口处建立了一座''庆云关''牌坊。''庆云''两字是取自唐·李朝威《柳毅传 : 俄而祥凤庆云》,其意为喜庆吉祥之气。古时县河有河段曾叫过''巾水''、''柘江'',牌坊面朝县河的横梁上写有''含巾吐柘''四字。庆云关县河渡口是城区重要渡口,1970年天门大桥在此处建成,渡口废弃。

义水关因义河得名,清康熙年间,知县钱永在龙潭湾路口建立“义水关”牌坊。赵匡胤千里送京娘,途经天门,过县河时,摆渡人见他气势如虹,免去渡河资费。赵匡胤做了宋朝开国皇帝后,深感此地人慧眼识君王,民风朴素仁义,遂将此河段赐名“义河”,颁旨免征鱼课。

民间流传,天门特产义河蚶,是京娘过河时不慎掉落的一只绣花鞋变成。在另一传说中,赵送短宝剑给船公,互相推让中宝剑掉进河里,变成了美味可口的义河蚶。虽然是传说,但说明了天门人对义河古渡的认可。今县河渡囗头码头就是古义河渡码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渡口南岸立碑一座,叫“永济埠”。

如今在船闸路古河道边新建了一座四柱三门的“义河轩”牌楼。
雁叫、义水、鸿渐、庆云四座关防牌坊与紫霞关、来福关、日升关、长庚关,以及东阳门、西成门、南熏门、北拱门组合成竟陵地区四门八关。而关于“宣化”“德政”“书林”“会文”“通远”“古隐”“阜民”“拱辰”“澄清”“肃政”“迎恩”“兴贤”“毓秀”“昇俊”“青云”等15座牌坊,旧志里只记载了牌坊名,无文字介绍,诚为憾事。

图片



 天门的四十八座牌坊(下)

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分为四级,童子试,考中者叫秀才。乡试,考中者叫举人,具有做官的资格,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参考者为各省举人,考中者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考中贡士后由皇帝主考,考中者为进士,第一名由皇帝钦点“状元”。后面两级考试全国每三年举行一次,竞争激烈,步步艰难。“朝为田舍男,暮登天子堂”,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

天门在明、清两朝产生了一百多名进士。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自此退出历史舞台。科举虽然不是唯一入仕之途,却是莘莘学子求取功名的重要通道,他们搭乘这艘古老帆船,乘风破浪,驶向远方。

胡俊,洪武壬午乡贡(举人),永乐甲申甲枓(进士),授士美行人司正,后任江西布政司参议。“进士”牌坊建在中直街北城门前。
廖训,字尚裕,竟陵人,''冠英''牌坊建在中直街。景泰庚午举人,授河南汝州训道,江西德化、四川新宁、河南鄢陵教谕,晚年隐居家乡,方正高洁,热心帮助乡邻,寿九十三岁。
何玘,字光弼,成化庚子举人,''擢科''牌坊在中直街。授四川合江教谕,任期届满后看破红尘,弃仕途回故乡,居住东湖边以文会友,醉心于诗词歌赋,人称''东湖先生''。

''攀龙、大司成、会元''三座牌坊均在城内中直街,为鲁铎而建。特别是''大司成''坊,石狮雕刻伏卧状,真有点''文官过此要下轿,武官经此必下马''的意味。
鲁铎,字振之,号东冈居士,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以第九名中举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会试中“会元”夺冠,殿试以二甲第二名考中进士。正德十年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十一年调任北京国子监祭酒。国子监祭酒是明朝最高学府的首官,执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其父鲁仕贤被勅封文林郎翰林院编修。
鲁铎少年得志春风拂面,很快将秀才与举人收入囊中。会试费时十六年,连续几次失落没低头认输,功夫不负有心人,中“会元”是对他多年努力的回报。鲁铎入仕途后不失名儒风骨,不搞攀附交际,闲暇时间,多用于清静读书,晚年辞官回家,居住在竟陵城外梦野台,建书院开学堂教导童子,自号“止林老人”,乡邻们都亲切称呼他“祭酒先生”。

李登,万历癸酉解元,庚辰进士。子李纯元,万历庚子举人,庚戍进土。两座''进士''牌坊相距不远,南北相望,格调高端,有壮志凌云的气势。与鲁铎的''大司成''坊均在城南门内的中直街上。
何庆源,永乐乙酉举人,授云壁知县。''经魁''牌坊位于中直街。
雷铎,永乐乙酉举人,授大昌知县。''拔季''牌坊位于中直街。
王瑜,成化丁酉举人,授廷贵庆元教谕。''文明''牌坊位于中直街。
段谏,成化丙午举人,授直天江教谕。''仪凤''牌坊位于中直街。
萧佐,景泰癸酉举人,授廷弼楚雄通判,后任苏州同知。''飞腾''牌坊位于中直街。
过去立牌坊是用砖、木材和石条建筑,许多牌坊受战火和自然灾害摧毁,新建牌坊又立在旧牌坊位置。

陈所学,万历己卯举人,庚辰进士,字正甫,号志寰,别号松石居士,天门乾驿人,初授刑部主事,升浙江右司,户部右侍郎 转北京户部左侍郎,陪侍经筵加工部转户部尚书。父亲陈守亷诰赠通义大夫北户部左侍郎。''世荷天恩''牌坊建在衙前路。
''承恩''牌坊为周嘉谟立,天门干驿人,字明卿,号敬松。少年在汉川读书,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县学生员考试中,荣获第一名,入汉川学藉,科举考试和仕途上,官方登记簿册都写为汉川籍贯。隆庆元年(1567年)乡试举人,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会试贡士,同年廷试列第二甲第二十八名进士。户部山东司主事,广东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知府,直至封疆大吏云南巡抚,两广(广东,广西)总督,吏部尚书(明朝吏部尚书又称天官)。50多年为官生涯中,周嘉谟先育己后育人,一身正气,不畏强权,体贴民众。牌坊在衙前路。

周氏回家奉养老年双亲期间,向湖广布政使请愿, 修建骨泛水渠,亲自督工保质量,缓解了这一地区的洪涝灾害,受到家乡民众广泛赞颂。周勤奋读书学习,抽时间经常到明经会馆以文会友,为生员们授课,他的许多学生都考中进士。崇祯元年(1628年)辞官在家休养的周,再次以南京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官衔上任,老骥伏枥再踏征程。次年,周以八十四岁高龄逝世在任上。皇帝下诏派员为他举行祭葬,追赠他为少保,诰赠他曾祖父周侃,祖父周曰春,父亲周惇同为资政大夫北吏部尚书。
''紫诰垂纶''牌坊、''青云接武''牌坊立在县衙南大门前北横路西边,是为吴钓、吴镗和吴文佳、吴文企两代兄弟所建,两座牌坊相距丈许。吴文佳嘉靖甲子举人,乙丑进士,字士美,天性孝友,授刑部主事。衙前路还有一座“青瑣联班”坊,因其父吴钓诰封通奉大夫布政使司右布政所建。吴文企万历辛卯举人,戊戌进士,他幼年时父母病逝,成了孤儿,由堂伯兄吴文炳养育。吴文企从小伴同乡李纯元读书,自知家境立志好学,不与人论衣食,持之以恒刻苦用功,真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父亲吴镗诰赠中寓大夫湖州府知府。

徐氏四座牌坊在中横路,中直街与中横路是明朝时期竟陵城文化、手工业与商业中心,现在叫四牌路,是纪念此地曾经立有四座牌坊。清乾隆《天门县志》卷之二建置记载:“四牌坊在县治西,为徐鹏徐麟徐成位徐清立”。徐清(勅封文林郎),徐鹏(举人),徐麟(举人,字仁卿,授金华训道,天台山教谕),与徐成位(进士)分别是父子关系。徐成位,字惟得,隆庆丁卯举人,二十五岁时隆庆戊辰进士,仕至中丞,捐资重建南门桥,置田送贫民,建众善寺收留流浪者。他去世后城内建有祠堂,以表其德。

程鸿,正德癸酉中举人,授子渐。''亚魁''牌坊在南横路。
徐显,永乐丁酉举人,授明道。''步蟾''牌坊在南门外。
何礼,永乐丁酉举人,授主敬。''鹏程''牌坊在东门。
邓勉,永乐戊子举人,授志学定远知县。''折桂''牌坊在义河街。
黄钟,永乐辛卯举人,授武定二州知州。''冲霄''牌坊在义河街。
张鼎,景泰癸酉举人,受廷器。''登云''牌坊在南门外。
李庆,字积善,竟陵人。''登康''牌坊在义河街。
代壁显。''孝义''牌坊在东门外。
王淇,为了在家行孝,没有走科举仕途。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为陆羽《茶经》详细注音释义的人,由此形成的“仪鸿堂藏版”《陆子茶经》,既是十分珍罕的《茶经》版本,也是研究天门方言的难得史料。''孝子''牌坊在西门外。

''司宼绪衣''牌坊为谢廷敬、谢奇举父子立,父嘉靖甲子举人,隆庆戊辰进士。字宗元,授行人刑部郎中,诰赠文林郎陕西巡按监察御史。奇举,字彦甫,万历癸卯举人,授什邡令。在任期内遇奢崇明乱蜀,周边城镇均被攻破。什邡孤单无援,他亲自登城守卫,军令严明,建立功勋。多年后谢患病卧床,朝廷念其前劳加级赐金。牌坊在学宫东。
李端,宣德丙午举人,授正登州卫经。''云衢''牌坊在下白湖村。
蒋桂,宣德乙卯举人,授廷用合州训道,后任合江教谕。''蜚英''牌坊在华严湖。
何谦永乐乙酉举人,授户部主事。''夺锦''牌坊在县东。
邓以恭,永乐丁酉举人,授尚敬。''观光''牌坊在县西。

''鸣凤''牌坊、''登科''牌坊是为郭轩立,字文载,成化庚子举人。授河南卢氏教谕,后任福建连江知县。一人两坊,''鸣凤''坊在官城村,''登科''坊在城北门内。
别如纶,万历癸卯举人,仕至知府。''司马''牌坊在县西。
陶中,''纶音叠锡''牌坊在县东。
王曰然,万历癸酉举人。''黄堂''牌坊在县东。
陶之肖,嘉靖壬子举人。''登龙''牌坊在县东。
''父子科甲''牌坊是周芸、周命父子的。父 : 嘉靖甲子举人,乙丑进士。子 : 万历丁丑举人。两代人都捐款兴建和修缮纪念陆羽的陆公祠。周氏父子敬仰茶神的善行,受到民众颂扬,传为佳话。牌坊在县西。

李淑,李维桢,两人都是京山学籍。李淑嘉靖丙午举人,庚戌进士,授广西右布政。李维桢嘉靖甲子举人,隆庆戊辰进士。授编修,进修撰,陕西参议,迁提学副使,天启初以布政使致仕家居。又召为南京太常卿,后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尚书。李氏父子和周嘉谟一样,分别在京山和汉川读书成长,感恩老师的教导,与当地同年龄段的学友结下深厚友情,有许多趣事乐谈。父子''进士''牌坊立在皂市。

立在小巷的贞节坊,如鸿渐路原财政局旁、雁叫关巷中段西边小巷里的牌坊等,他们不属民谚四十八牌楼范畴。''王佼宝妻罗氏年十五婚一月而寡,矢志苦节,寿七十六终''。清乾隆《天门县志》记录受朝廷表彰的贞节女近千人,她们都有资格建一个院门似贞节坊。这个话题很沉重,少妇守寡,青灯孤影,苦涩几十年,最终得到''皇上旌表''四字。这样的贞节坊是悲哀与荣誉连在一起,是否为贞节女立坊,还需视夫家愿望与经济状况。按制度只能立在自家门前小巷,文革初期“破四旧”时,余存的贞节坊被全部拆除。

并非贞节坊不能建在主街,达到级别还能建祠堂。三烈祠就建在天门最神圣的千年学宫旁,而且还是朝廷出资。现竟陵华府是原学宫地址,门前左为''尊贤坊'',右为''育才坊''。宫内正中供圣人孔子牌座,天门义学与书院存放有孔子石像、蒋状元的状元匾。还有乡贤祠、名官祠、关公祠(忠孝祠)等。

三烈祠源于一则悲戚史事,明隆庆六年(1572年),任竟陵训道的四川籍人任高,任期满携妻及二女一子乘舟离开天门,途经华严湖无人烟处遭劫。劫匪杀人夺财后对其妻李氏和二个女儿起了色心,欲非礼。李氏和女儿为免遭殃跳水而亡,劫匪逃离。其子沿湖狂呼三天三夜,眼泪如血,呼得湖水倒流,三尸携手而现,不腐不肿,形象栩栩如生,方圆民众无不称奇。知县将此事上奏朝廷,万历二年(1574年)奉召在学宫建三烈祠,旌表其德,民众敬仰。

只是世事如棋,沧海桑田,曾经伫立在大街路口的古代牌坊(楼),连同其美轮美奂的雕塑。象珍贵的京山''狮子滚绣球'',和许多中华名胜古迹一样,有的毁于战争时期,有的在那个大破年代被清除。

清朝建立两座关防(义水、庆云)和两座孝子(王淇、代壁显)四座牌坊后没有继续建立。曾元迈父子3人两人进士一举人,蒋状元一门五代进士都是应立牌坊的天门贤士,个中因由只能去问朝廷。县志记载的65座牌坊,15座缺资料,4座关防2座孝子,44座为考上举人和进士的人建立。李登,乡试得''解元'',省级考试第一名 ; 鲁铎,会试拿''会元'',全国考试第一名 ; 蒋立镛,殿试中''状元'',宫殿皇帝主考第一名 ; 竟陵文学派的钟惺、谭元春等等。立上了牌坊与末立牌坊的前辈们,都是科举时代的骄子。''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史事充分说明天门文脉绵延,源远流长。民众崇尚''穷文富武'',以''金榜题名''视为人生成功标志,是改变个人与家族命运和光宗耀祖的途径。天门科举时代的众多举人和进士,他们的事迹促进了本地人读书求上进,家长期盼孩子们走出去,融东西文化,纳南北思想,博科举辉煌。

我们说天门历史上的牌坊,援古证今。李国仿老师整理出版了明、清两朝《天门进士文辑》、《天门进士诗文》。天门楚天世纪城在房地产经营中,把小区建成居住优雅的外部大环境,并且将天门悠久厚重的人文史料,纳入到小区建设中。先贤们让天门拥有''解元''、''会元''、''状元''三元,他们没有远去,犹如天空中的星星,光泽荆楚大地。在世纪城房屋架空层有他们轶事趣闻的踪影。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昔人''。天门近代产生了欧阳明高、张联盟、万卫星、田金洲院士。梁坤、严思杰、胡梅等725名博士。他(她)们是天门状元之乡的骄傲,是各个乡镇的精英。今天,楚天世纪城把古今贤才的故事和芳名立在楼房的架空层,宛若一座座古代牌坊(楼),引导居住在这里的读书郎,在他们留存的文化气息中感受荣耀,激发学生力争上游、勤奋读书,取得好成绩的壮志,让孟母三迁的故事不再重演,楼房的架空层里还有众多展示乡土文化经典故事的书画作品。

浩浩茫茫的宇宙繁星璀璨,我们人类就居住在美丽、富有生机的地球上。一个小区是世界的一个缩影,走进楚天世纪城地球仪,世界就在你面前,胸襟得以开阔。活泼可爱的儿童游玩着,天真烂漫,他们的明天更美好,天门的明天更加辉煌。

【参考资料】
1.湖北省天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天门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
2.清·胡翼修/章镳纂修(乾隆)《天门县志》。
3.明·曾储/童承叙纂修(嘉靖)《沔阳志.十八卷》。
4.范齐家 : 《茶圣故里话古今》。
5.胡德盛 : 《天门东乡史考》。
6.天门市人民政府编辑 : 《天门籍在外人才名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