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渡南归,项英的生死劫(下)

 春泥2018 2022-05-24 发布于天津
 
天降大任,又经磨砺,且远离中央,极少约束,本来是建功立业的最好机会。
 
但是,这时候项英很快就暴露出自己的第三个弱点,格局不够。
  
实际上,当年的南方游击队再次汇集组成新四军的时候,基本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只有项英这一支,进入油山的时候是300多人,三年后出山时也还只有300多人。
 
这除了说明当时斗争环境的艰巨外,也说明了项英的战略格局的确一般,守成尚且不易,让他创业更加困难。

图片
 
1937年10月,新四军成立。
 
1937年11月,昆仑山下来的“神仙”王明从莫斯科回到中国。

这个曾经极端“左倾”的国际派领袖,为了苏联人的利益,表现出了极端的“右倾”姿态,为了解除苏联人的后患,居然让中共完全服从、服务于光头的国民党,美其名曰“一切为了统一战线”。
 
教员采取静默的态度,冷眼以对,看神仙“作妖”。
 
项英心里一热,为了伟大的苏联和慈祥的斯大林,他继续奉王明为真神。
 
延安地方小,王明“梳妆打扮”,去到武汉找蒋光头,谈统一战线的“跪舔”大计。

当时的处于武汉的中共长江局,延安都指挥不动,王明排名第一、项英第三。

图片

 
经历长征之后,能够为国际派所指望的也就只有新四军了。
 
项英不负众望,他虽然也经历过生死,但是却不像张闻天、博古那样在生死关头,见识过毛教员的光荣、正确和伟大,并由此改弦更张。

他拒绝转向毛教员,他就要服从统一战线,服务苏联利益。
 
这样的格局和眼光,使项英只能在皖南那片地方,以小媳妇的姿态和国军“和平共处”。

为此,他把光头的讲话编入新四军的政治教材。

他限制部队发展的规模和活动的范围。

他也不敢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军部所在的云岭只能算是“驻扎地”。
 
这样的格局和眼光,使项英与军长叶挺的关系紧张。他不相信叶挺这样出则高头大马、衣冠鲜亮,入则夫人私厨、便服礼帽的旧式军官能珍惜他的这点军队,和他们一样同甘共苦。

尽管中央反复强调,恩来几次斡旋,项英依旧我行我素。
 
在共产党的队伍里,政委才是头,项英不点头,叶挺就是个摆设。

图片


 六
 
这么一支队伍,一天到晚在哪里庸庸碌碌、无所谓作为,中央很着急,发出各种指示,项英一味推诿;陈老总很着急,提出各种意见,项英充耳不闻。
 
他有自己的主意,先保存实力,再等日寇进攻皖南,国军大面积撤退时,再把这里变成新四军的根据地,来个大发展,就像华北的八路一样。

项英要守株待兔。

图片
 
日本人没有进攻国军,国军却要来打项英了。
 
蒋光头发话了,皖南的新四军必须在1940年12月31日前,按照指定的路线北上抗日,否则军法从事。

中央认为可以趁机北上,项英还在那里磨叽。
 
12月26日,忍无可忍的教员发来电文,一封比一封措施严厉:
 
“中央还在一年以前即将方针给了你们,即向北、向敌后发展,你们却始终借故不执行。”

“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你们这样迟疑犹豫无办法无决心的。”

“究竟你们主张的是什么,主张拖还是主张走,似此毫无定见,毫无方向,将来你们要吃大亏的。”
 
此前,教员对于项英还是相当尊重的。因此这样直截了当的指责,也说明当时的情况实在危急。

图片
 
虽然同意走了,但项英选择的路线却不是此前拟定好、侦察好、准备好的路线
 
原定的路线有两条,一条路是迅速北上,一天就可以到达江边,一天就可以全部过江。尽管可能有日军阻拦,但敌人人数不多,威胁不大。
 
一条路先往东到达苏南,然后掉头北上渡江,这条路上虽然有国军阻拦,但因为前期已作充分准备,而且国军考虑到舆论影响,应该也没有太大的风险。

此前,按照中央的指示,叶挺对两条路线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路上有兵站接收伤病,有向导指引道路,有船只过河渡江,有友军接应支援。
 
然而,项英却出乎意料地选择了一条南下的路线。他的意思是剑走偏锋,先南下、再向东转向,然后迅速北进。

图片


貌似很有道理,但是这条路不仅太远太绕,而且从来没有派人侦察过,也没有做过行军的兵站粮草储备,孤军深入,万一遇到险境,势必进退两难。
 
以身犯险,在军事上是不明智的举动;

不听调令,让你北上抗日打鬼子,你却往国军的后方猛钻,政治上又站不住脚。

队伍出发前,项英才把行军计划告诉了教员。这不是请示,就是告知中央一下,你看好了,我真的出发咯!

教员做梦也想不到会出此“奇招”。
 
还有光头,他做梦也想不到项英会出此“奇招”,大喜过望,急令当地的国军团团围住,但求全歼。

图片
 
路线选得莫名其妙,出发却也磨磨蹭蹭。

既定的时间是12月31日,项英却偏偏拖到了次年的1月4日方才踏上行程。
 
噩梦才刚刚开始。

路线不熟,准备不足,行军又像是在大搬家,几千人乱哄哄、慢腾腾地往前挪,一直到8号,才前进了40里。

颇有长征初期红军转移的样子,这不是行军,这是搬家。
 
国军的部队行军本来不快,没想到新四军的军部更加磨蹭。

国军居然第一次跑赢了共军,搞出了8万人的包围圈。
 
皖南山高路险,群山中常有小块的平原,只要敌人占住关键的碍口,要冲出去势比登天。

图片
 
等到8号,双方终于正式交上了火,但突击的部队被阻止在一个碍口,一时难以突破。

叶挺的意思是迅速增援,不计代价杀开一条血路。

而项英却又舍不得自己这点家当,既不派人增援,也不命令撤退,而是召集主要的负责同志,大家开会商量。
 
遇到大事集体商量开个会没有问题,可问题是在这个十万火急的关键时刻,项英主持的这个会议居然开了七个小时
 
叶挺实在忍不下去了,怒气冲冲对项英说:“时间就是胜利,不能犹豫不决,不能没有决心。我的态度是,错误的决心我也服从,现在就请项副军长决定吧,你决定怎么办就怎么办。”
 
自己不会打仗,项英也不愿意把指挥权交给叶挺。
 
眼见拖不下去了,最后,项英拍板了:这个碍口不打了,南边也不去了,咱往回走,一路向北,按最初拟定的计划渡过长江。

图片
 
先是南辕北辙,现在又要原路返回。
 
回去的路早就被国民党给堵上了。

9号凌晨,万般无奈又不知如何是好的项英,突然又想到当年南方游击战的经验,居然带着政治部主任、副参谋长等核心成员和小股部队,擅自离队,开了小差。
 
幸好,叶挺没走,他召集部队,严肃而坚定地表示:“如果我叶挺临阵脱逃,你们随时可以把我枪毙!”随即组织力量,全力进行战斗。
 
项英一行人在山上兜兜转转,又是大雨,又是密林,结果迷了路,跑来跑去也就走出了1里多路。

等到10号下午,只能再次转回部队。
 
事到如今,项英再想指挥部队,新四军的官兵也已经不听了,中央也不允许了。
 
12日,中央来电,被围的部队由叶挺指挥,“一切的行动叶军长下”,至于项英嘛,来电明示“随军北上”

图片
 
这是一个极为正确的决定,可惜来得太晚太晚了。
 
最后交代一下结局吧。
 
经过一周激战,新四军军部除2000多人分散突围外,其余悉数被围歼,有半数将士因为弹尽、粮绝、冻饿、伤病、无力反抗而束手被俘。
 
项英躲入深山,本想重操旧业集结部队打游击,但却被叛徒所杀。
 
叶挺去谈判,又因“叛变”的罪名,先被革职,后被囚禁。一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被释放,随后因飞机失事而牺牲。
 
图片

项英的牺牲,让陈老总非常痛心。
 
一起刀口舔血、死生相伴三年,知项英者,非陈老总莫属!
 
此前,他曾经劝过项英不要把所有的黄金、银元都带在自己身上,要分散出去,小心被别有用心的人看上,谋财害命。项英却说,这是党的财富。
 
皖南事变时,叛徒看上了项英随身携带的大量金银,于是开枪把他射杀了。
 
此前,他曾对呆在一个地方犹豫不决、不图发展的项英说,“你是五行不定,输个干净”。项英只是笑了笑,不以为然。

五行者,任务、我情、敌情、时间、地形也。这些是打仗、搞政治下决心的基础,也是夺取胜利、取得发展的关键。
 
皖南事变时,这些错误项英都犯了,于是新四军几乎全军覆没。

图片
 
一起刀口舔血、死生相伴三年,陈老总也没有辜负项英。
 
在苏北,他重新聚齐了突围的部队,迅速将新四军发展到了十万人。
 
在延安,教员专门开会讨论皖南事变,检讨失败的原因,指出:皖南事变的教训不能归结于个人,而是要站在党的建设角度深入剖析,其中缺乏党性是关键。
 
4个月后,延安整风开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