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 雀 特级教师 赖正清 第一课时 一、“隹”字和“雀”字 师:小朋友,赖老师画个图,你们看像什么? (师黑板画字: 生:像一只鸟。 师:真有眼力,这的确是一只鸟,是一只短尾巴鸟。后来有人把它的尾巴画得更短了就是这样子的字,然后又画得整齐一点。 (师黑板再分别画两字: 师:第三个字已经不太像鸟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用的字——隹zhuī,大家读一读—— 生:隹。 师:谁能说一说,“隹”是什么呀? 生:短尾巴鸟。 师:如果“隹”字头上加一个“小”字,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它是个什么字? (师写字: 生:小的短尾巴鸟。是“雀”字。 师:完全正确。“雀”就是小的短尾巴鸟。但是这个字现在要这样写,把“隹”字单人旁的一撇拉长,从“小”的后一点就开始了。 (师改写规范的“雀”字) 师:今天咱们就是跟“雀”有关的一篇课文,题目就叫—— 生:灰雀。 师:好,请小朋友在题目下把“灰雀”这两个字写一写。注意“雀”字有四根羽毛,那一撇也要连得好哟。请一个同学上黑板来写。 (学生写课题,一学生上黑板写) (师生评价写字) 二、生字和冒号 师:接下来做三件事: 1.把这篇课文每一自然段标上序号; 2.同桌互相读准带拼音的字; 3.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读课文,一位同学读只有逗号和句号的自然段,一位同学读还有其他标点符号的自然段。 (学生各自完成三件事) 师:我们来检查一下这三件事。第一件,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啊? 生:12个自然段;13个自然段。 师:很多小朋友都是13个自然段,你怎么是12个呢? 生:我漏掉了这里:“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师:哦,这一段很短,你就看不起它啦?它是个小矮人,但小矮人也是人。自然段短也是一个自然段。这篇课文一共有几段? 生:13段。 师:看第三件事。只有句号逗号的有几段?还有其它标点符号的有几段? 生:只有句号逗号的有5段,还有其它标点符号的有8段。 生:不对,只有句号逗号的有4段,还有其它标点符号的有9段。 师:你为什么说“只有句号逗号的有4段”呢? 生:第一段除了逗号句号外,还有一个冒号。第2、6、11、13自然段才真的只有逗号句号。 师:你能把第一段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生读第一段) 师:你读得真好。这一段有5个要认的生字,你4个都读得很准,读给大家听一听,大家也跟着他读一读。 生:胸脯 婉转 面包渣 师:但还有一个字没读准:白桦树,桦 huà,是第4声。大家一起读—— 生:白桦树。 师:这就是我们做的第二件事,做得很好。 师:第一段除了逗号和句号外,还有一个—— 生:冒号。 师:前面说有“三只灰雀”,后面说—— 生: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师:那这个冒号有什么作用? 生:是理解作用。 生:是解释作用。 师:对,这个冒号有解释、说明的作用。三只怎样的灰雀呢?冒号,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咱们把这句话一起读一遍:公园里有—— 生: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填标点的练习。 (大屏幕出示:三只灰雀看样子非常欢快□两只在树枝间来回跳动□一只在婉转地歌唱□) 师:最后一个标点肯定是句号,地球人都知道。 三、引号和对话 师:我们刚才是用逗号句号做标准,所以第1段算。如果换一种说法,把没有引号的自然段找出来,那第一段符合这个标准吗?,一共有哪几个自然段了? 生:符合。1、2、6、11、13自然段。 师:我请5位同学分别读这5个自然段。 (大屏幕呈现这5段。学生分别读这5段) 师:光读这5段,能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谁能说说? (生讲述故事内容) 师:但是课文并不是只有这5段,还有很多段是有引号的,一共还有哪几段? 生:还有3、4、5、7、8、9、10、12一共8段。 师:这些有引号的话,都是人物说的话,这样看来,引号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生:把人物说的话加上引号。加上引号,就知道哪些是说的话。 师:是的,引用别人说的话,就要用引号。是什么人在说话呢? 生:列宁和小男孩。 师:接下来同桌练一练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要注意,列宁是个很大的领导,但是他对小孩很亲切;小男孩知道自己做了不太好的事,想改正又有些难为情。看能不能读得像。 (学生同桌互练) 师:我也想来读一读。你们说老师做什么角色合适? 生:列宁。 师:不过老师想挑战一下自己,我来做小男孩,你们来做列宁,可以吗? (师生分角色演读) 这段对话中,灰雀会不会飞回来,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反复了好几次,很精彩。咱们再来练练,要不要换一下角色?好,你们当小男孩,老师当列宁,再读。 (师生分角色读7、8、9、10自然段) 师:课文学到这里。咱们还有很重要的一件事没有做,是什么? 生:做作业。写字。抄写句子。 师:课文后面有10个要写的字,这节课咱们写上面一行的5个。有2个字大家跟着大屏幕书空把笔画和笔顺写正确,然后在作业本上写。 (大屏幕显示“步”“胸”两字,补充强调怎样写漂亮) (学生写好字后,选几个作业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一、课题和课文 师:先做作业,写课文后面下面一行的5个字。 (学生作业) 师:《灰雀》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呢?有三个答案,哪个是正确答案?用动作告诉老师。 A专门写灰雀的样子、生活习惯 B列宁和小男孩的故事 C 在灰雀身上发生的列宁和小男孩的故事 (大屏幕上,把课文原插图分解成三幅图:A三只在枝头的灰雀;B列宁和小男孩;C列宁和小男孩,灰雀。答案动作:A手摸头顶;B手捏鼻子;C手拉耳朵;正确答案:A) 二、对话朗读 师:小朋友们,列宁看见小男孩,跟他说灰雀的事情,说了几次呀?(四次) 每次小男孩都回答了吗?(回答了三次) 这段话咱们来读一读,老师就是列宁,你们就是小男孩,把他的动作神情话语都一起读。 师:第一次。(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生:没……我没看见。 师:第二次………… 三、语用实践 1.提示语填写 师:四次对话,咱们再来练一次。第一次,这句话括号里填什么呀?动笔填一填,题目不用抄,只要标序号,写上答案。 (出示列宁 ① 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①答案:看见一个小男孩,就) 师:列宁怎么问,课文里已经写了,而小男孩怎么样说,课文里没有写,你能写吗? (出示:男孩 ② 说:“没……我没看见。”) (②各种答案:连忙低下了头;用手拉着衣角;眼睛看着地面;避开了列宁的眼睛,朝白桦林望过去,两只手用力拉着帽耳朵;脚上的靴子使劲地搓着地面……) 2.心里话访谈 师:第二次。咱们来对读。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生: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师:我要采访一下这位小男孩。小朋友,你干嘛低下了头,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不,灰雀没有死,它在我家好好呆着呢,但我怎么能说呢? 师:(继续采访):小朋友,你干嘛两只手在拧着衣角,我看你很想说又不敢说。你很想说什么呢?又为什么不敢说呢? 生:我很想说灰雀没有飞走,更没有冻死。但我又不敢说。我一说,不就知道是我抓走吗?那多不好意思啊! 师:(继续采访)小朋友,我看你避开了列宁的眼睛,脚在地上搓来搓去。你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我看那个大人在担心灰雀冻死了,其实灰雀更本没有冻死,但我不能实话实说啊。我干了坏事,让大人担心,真不应该呀! 生:我说没看见,是说谎话;我说看见了,就肯定要说出是我捉走了灰雀。那我不是干了坏事吗? 3.空白处补写 师:咱们再来对读第三次第四次。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生: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列宁问:“会飞回来?” 生:“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师:第二天灰雀真的飞回来了吗?课文怎么说? 生: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 师:从孩子说“一定会飞回来”到果然飞回来,这中间是不是少写了点什么呀?少了什么呢? 生:灰雀怎么回来的。灰雀昨天去哪儿了。 师:是啊,课文也说了,大家齐读结尾这段话—— 生: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那个男孩是诚实的。 师:灰雀没有告诉列宁,但是到现在它可以告诉我们了。告诉我们什么? 生:它这一天去哪儿了。 师:还有呢?它已经在白桦树上了,它是—— 生:怎样回来的。 (板书:1.去哪儿了;2.怎样回来的) 师:这两个都是空白。咱们现在就来小练笔,补上这两个空白。可以选用这个开头接下去写。 (大屏幕呈现:灰雀叽叽喳喳地告诉我们…… 小男孩回到家……) 4.小练笔交流 师:请几位同学读一读你写好的一段话。 生:小男孩回到家,看到灰雀哆嗦着身子,躲在鸟笼的一角,一双小眼可怜巴巴盯着小男孩。唉,多漂亮的灰雀呀!让它离开同伴,也太狠心啦。我马上把它送回去! 小男孩来到了公园,轻轻打开笼门,对小灰雀说:“可爱的灰雀,对不起,让你受委屈了。去吧,到你的家去吧!”小灰雀好像不相信,它又往后缩着身子。男孩只好轻轻地把拉出来,松开手,说“走吧!”灰雀这时才张开翅膀,“叽叽叽叽——”叫着,飞上了不远处的白桦树,那上面正有两只灰雀在等着它呢! 师:你真是个诚实的孩子。小练笔也写得好,两个空白都补上了。 生:灰雀叽叽喳喳地告诉我们:我正在枝头上跟我的哥哥姐姐说着话,不料小男孩抓住了我。我大喊“救命,哥哥!”可有什么用呢,小男孩把我带进了他的家,放进一个笼子。我看出他是喜欢我的。他给我小虫,给我小草,我理也不理,只是不停地叽叽叽叽喊着:“放我回去!放我回去!” 今天,不知怎么回事,小男孩把我送回公园了。我听见姐姐熟悉的叫声,连忙喊“姐姐,姐姐!”小男孩打开鸟笼,把我小心地捧出来。我张开翅膀,又飞到了哥哥姐姐身边,唱起了欢快的歌。 师:你这只灰雀还好遇到一个知错就改的小男孩。你说得也真有趣! 师:课上到这里结束了。课后请你们想一个问题:咱们写的这些话,课文为什么不写呢?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游县教师进修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