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和情绪

 感与想 2022-05-25 发布于陕西
如果有人在说话,那么他说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自己的情绪,或者通过这个说话将自己的情绪传达。

如果很多人说话,那么也同样是这种道理,百分之八九十是在传达某种情绪。所以语言或者话语 在使用中最大的用途不是表达意思,而是传达人们的情绪,如果硬是要给其中强加一个意思,那么意思只能是——正在表达情绪。
比如,关中地区有句骂人的话语——狗日的,当甲骂乙“狗日的”的时候,通常乙某就自然的生气的问道——你什么意思啊!老实说,甲某没什么特别的意思,甲某在表达一种情绪(厌恶或愤怒)。一般在现实之中,人们的话语,也具备这个特征,聊的十分开心的时候,通常是天马行空,胡说乱说,假使有人突然问——你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么由此开始,谈话将进入另外一种状态——无聊。

因为前面的话语体系是自由的情绪表达,中途被话语意思牵制住以后,情绪自然收敛。许多精彩的热烈的说话都具备这样一个特征——说完话之后细细推究,除了心情刹那之间十分畅快之外,思想的领悟并不是很多。所以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谈话之中,有人变得突然高尚和十分下流以后,这个谈话就不再像先前那样舒畅了。

询问许多人,包括自己扪心。我们发现,开口,是因为情绪;闭口,由于理智。许多话说出,是情绪冲动或者是情绪的内在支撑,总之日常谈话,或者所有谈话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情绪的首先引起,我们出于情感,很少取决于理智。

人们都有这么一个感受,小小年纪,喜欢运用比喻句,排比句,夸张句等等修辞手法。其实修辞本身就是煽情,是将情绪增强或者将情绪延长,总之修辞的最终目的是敲击人的心田,引发更多情绪上的共鸣。所以情感文章,人人可读可感,哲理散文,许多人望而却步或者产生厌烦心理,这些都说明。交流,尤其是语言文字的交流,人们最易接受的情绪的交流,或者说人们更愿意进行情绪交流。实质是情绪交流的本能的引发。

上文提到:人们在小时候,做文章,爱用修辞,说话爱好风雅。但是随之年龄增长,这些习惯都会减掉,因为人们随着年龄增长,许多过分或者多余没用的情绪就理智的不再抒发。所以沉默的原因,不是没话说,也不是不想说。实质是多余情绪的本能冲动不再如先前那么强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