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氏太极拳十六句要诀浅释

 江流千古水映月 2022-05-25 发布于浙江

    关于太极拳的大道理以及练拳的基本规矩就是前面提到的孙禄堂先生所揭示的“中和”要则、“极还虚之道”以及“三害”“九要”、16句要诀等,这是指导一切拳学的指南,在此无须赘言。关于“三害”“九要”在孙禄堂先生的《八卦拳学》中已有介绍,这里不赘。下面重点介绍16句要诀:中正平稳、虚实分明、顶抽沉提、十字松开、周身对应、整肃通散、劲藏身后、圆活舒展、内外如轮、呼吸自然、开合有序、起落螺旋、沾粘绵随、裹翻崩断、顺逆互寓、神意贯穿。16句要诀属于入门初级阶段的法要,所以十分重要。

  1、中正平稳:这个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这里还要做些说明,因为这是基础,而且常常被研修者忽视。

  中正指的是两件事,其一指虚无的状态。其二指身体的意轴。什么是身体的意轴?就是从无极式中身证出来的身体中线,中线即意轴。行拳时,身体的竖向是通过意轴上下沉吊,横向是通过意轴八方散开,二者合成一个无边际的球意,浑圆一体。如果在无极式上没有下功夫,对身上意轴就体会不到,在走架中就不能身知自己的中线,一切动作都失去了参照,练拳不入正轨。所以孙禄堂先生说无极式是孙氏太极拳的根,道理就在于此。但意轴不是能刻意求得的,需要以无极式为门径逐渐感知,是逐渐油然而生的身知。网络上有一张孙禄堂先生与完县国术社学员合影照片,孙禄堂先生端坐中央,在孙禄堂先生左手边站着的是齐公博先生,那么多人站在孙禄堂先生周围,唯齐公博先生的中正空灵之象最为明显。真正做到了沉吊散开、支撑八面、清虚独立、浑圆一气。这不是能做作出来的,完全出自自然。话说回来,身上有了意轴的感觉,才能进一步体会沉吊散开,全是用意,通过以意轴为枢,使周身的意气沉吊、散开,逐渐达到浑圆状态,身上有了这个状态才谈得上太极拳的劲。所以太极拳找劲,不是上来就从四肢上找,上来从四肢上找,即使自以为找到了点什么,可以肯定找到的一定不是太极拳的劲。这里涉及一个现象,就是为什么练太极拳初级阶段要动作舒缓?舒缓不可做作,不是故弄玄虚给人看的,而是在行拳时通过意轴上下沉吊、四周舒散周身的意气,不得不悠然舒缓。行拳时的快慢是根据吊沉舒散意气时的节律决定每个动作的速度。开始练拳阶段,动作快了身体里面什么都体会不到,顽空一片。那么意轴跟支撑八面是什么关系呢?行拳时要让全体挂在这个轴上,周身各向均匀平衡,于是行拳平稳,如同支撑八面。此为其一。其二,身知自己的意轴,身体各向均衡,这就如同有了天平的支架,或杆秤的提绳,与人搭手时,对来劲就能准确权衡。反之如果身上还相互较着劲,还不能身知自己的意轴,那么听别人的来劲就听不准,也无法做出自如的调整。因此,中正是建立以巧胜人的基础。这里虽是谈中正,平稳的含义已在其中。

  平稳在孙氏太极拳中有三层含义,其一是心,其二是气,其三是身。三者俱到,才叫平稳。中正平稳尤其是行拳时的动静合一是孙氏太极拳的重要特点之一,若这个状态达不到,不管练什么,必定出不来孙氏太极拳应有的效果。如何做到呢?基本功就是无极式和三体式,要点为:先迈步,后移轴,迈步时,不要牵动身体中轴,移轴要整体平动。这必须有孙氏三体式的功夫,什么功夫?能够用一条提代替两条腿的功夫。其要则:顺中用逆、逆中行顺——此意甚深,不展开谈。就身法身势的具体要求而言,其要点是:塌腰、提脚尖、抽胯根,身体伸缩、起落、形态等要一动即有对应——即知其对应点以及如何对应。对应点如何找?以意轴为中枢、以浑圆一气之意为根据找到行拳时周身各处的对应点。

  2、虚实分明:虚实分明体现在身体内外很多层次上,神意气劲势、手眼身法步,是关乎全部身心体用的。在开始阶段,首先关注重心在两足间的虚实变化,以及重心的变化与走架中起落开合之间的对应。这个不能含糊,具体解说必须结合走架一式一式地举例讲解,才便于体会,在这里多说无益。作为举例,只提醒一点,孙氏太极拳的任何时刻都要两足分清虚实。一些人在练孙氏太极拳开合手时,两脚全然站煞,不分虚实,这是错误的练法。练开合手时,两脚要分虚实,开合时重心要在两脚上变化。再者重心移动时,无论是前后,还是左右,重心移动的方向与脚下暗含的劲力方向要互逆。否则,何谓两肾相摩?何谓十字套环?式中内外之意皆失。虚实分明还要体现在虚中实和实中虚。对每一拳式,要清楚虚中实,实在何处。实中虚,虚在哪里。进一步讲解需结合拳式。

  3、顶抽沉提:全部16句要诀围绕的核心就是在行拳时,要时时具备浑圆一气之意这个状态,这是16句要诀的目的。因此不能在某一个字上格外着意或格外用力。顶抽沉提是将周身整劲含于内,进入隐而不发、随机待发这种状态的关窍。顶抽沉提这个状态与16句要诀中其他要则针对的状态一样,都要经历一个从有为到无为、从有意到无意的过程,这些要则才真正能到身上,合于性体,成为自然本能。顶抽沉提这个状态是针对周身隐含着裹翻崩断这种整劲,而相应于裹翻崩断的关窍还有十字贯通和周身对应等。所以,研习拳术是一个规矩、要则不断细化的过程,最后化为虚无。顶抽沉提,可是说是劲,也可以说是意。说是劲,是因为身体的相应部位确实要有顶起来的劲、回抽的劲、下沉的劲、上提的劲,但这些劲要同时呈现,其意是把周身状态如气球一般均匀饱满领起来。所以对其中任何一个劲都不能格外用力,而是着意于其所针对的周身的整体状态。所以又是意。

  顶,针对的身体部位主要是头、手指端、膝、命门以上脊椎。抽,针对的身体部位主要是肩根、胯根、掌心。

  沉,针对的身体部位主要是命门以下脊椎至尾闾尖,肩井。

  提,针对的身体部位主要是百会、脚尖、肛门。这只是指一般而言,针对具体动作还有不同的变化,如练习孙氏太极拳的太极式时,提的部位还包括手腕,手腕要上提。但不是所有动作手腕都要上提,有的动作还要塌腕。所以,顶抽沉提所针对的是周身整体的状态,顶抽沉提涉及的具体部位要根据相应的拳式符合周身浑圆一体的状态而变化。

  再比如松沉也是关乎全体的,虽然最初体现在两臂上,但是只有做到全身中正平稳、虚实分明了,两臂松沉才有依托,否则想松沉也松沉不了。两臂松沉的要点是顺逆抽提,两臂按照拳架顺自重放松走架,不要有任何摆架势的意思在里面。但同时要有抽提之意与之互逆,这个抽提体现在竖项和百会上领及抽肩根、胯根上,使肩胯自然产生向外打开的状态,而不是顺着肢体自重一味地向下松垂。这种松开的状态不仅在肩胯里根部位如此,周身各节顺着拳架都要处于松开和顺的状态。其中松肩是初期练习时要特别关注的。松肩之意在肩井,肩井有下沉之意,同时两臂松垂与两肩向外松开要同步,如此,两臂不仅松沉而且有灵动之意。同时两手出入则在肘,除个别动作要求外,一般而言两肘平动,自然松垂,肘不自横。两臂松沉有了,练到一定的程度,两臂如灌铅,往他人身上一放,使人感觉沉重异常,一搭对方手臂,使人手臂发酸。功夫再进一步,两臂如灌水银,随着意气的运行有漱漱流动之感,两臂不仅沉重,而且随时有劲气涌出之感,拍人一下,使人身体五脏溃烂。孙氏拳前辈中张洛瑞、曹秃领等多人都有轻拍伤人的例子。李玉琳先生人称“铁臂苍猿”,说明其两臂松沉的程度。看动物世界黑猩猩的两臂都是自然松沉的,这是先天如此。而人的两臂松沉大多需要后天锻炼,所以要遵循拳中规矩。

  4、十字松开:太极拳行拳时,身体要节节放开,对此我曾多次强调,唯有如此周身全体才有松沉劲。四肢拘谨在一处、不得充分伸展此乃太极拳行拳之大忌。若有人把孙氏太极拳演练的呈现拘谨、不舒展的样子,说明没有掌握孙氏太极拳的基本规矩,练错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身体节节放开呢?关窍就是从十字松开入手,由十字松开,领起行拳时全身节节放开。

  十字指什么?由纵向的脊椎与横向两肩胛骨和两胯盆骨组成的两个十字。这两个十字非常重要,即是领起周身节节松开、放开的中枢,也是将足下之力传递到周身肢体,尤其是传递到手、手臂、肘、肩等处形成整劲的中枢。所以,孙氏拳讲拳术是“十字当中求生活”。十字如何松开?纵向脊椎要顺直,这个直不是笔直的状态,而是顺滑的状态。即没有命门处下凹——撅屁股的状态。脊椎松开时,以命门为界,命门以上的脊椎节节向上顶起,命门以下的脊椎要向下塌,所谓塌腰。横向是肩胛骨和盆骨要向两侧松开,有微微向前抱圆之势。肩胛骨横向松开时,肩井穴要微微下沉,切不可耸肩。十字松开的意象并非平面上的十字,而是一个类似球冠的曲面,其曲率大小根据具体拳式而相应改变。以上皆是用意,不可有任何一处刻意较劲拉开。

  练习孙氏太极拳节节放开之初体现在肩、胯、脊椎及手指上,以后打开周身各节,一气贯通。不仅健体强身效果明显,而且打人时劲力通透,劲力通透是初级整劲的要求。

  5、周身对应:针对的状态是浑圆一气之意。16句要诀都是针对这个状态。这其中周身对应与中正平稳、虚实分明、顺逆互寓、神气贯穿一样是要诀中的要诀。若不知如何对应,其他要则皆成顽空。周身对应,就拳式结构的外在形态而言,是身体架构要成为一个形成整劲的整体架构。而且这个结构不是死的,而是活的,随着拳式的演化,身形架构始终是一个能够形成整劲的整体架构。只有做到如此,周身才具有处处都能发出整劲的状态。周身对应,就拳式结构的内在状态而言,是内外之间的对应,要符合培育中和之气的运行。此种对应不是运气,而是以形导气,即行拳时周身的虚实转换、起落开合要合乎中和之气的运行。此种对应切不可于行拳时刻意运气于经络。依照人体经络刻意运气,所运者非真气(中和之气)也。中和之气——真气,无须意运,形正(即姿势及运行正确)气顺,一动一静,气足神完。对此道理,即使很多名家也容易误入歧途。陈发科先生直到晚年似才明乎此理,对前来拜访的周剑南先生讲:“现在我不运气了”。行拳时做到周身对应的关窍是要了解、掌握行拳中周身各处的对应点。对应点只有结合具体拳式来掌握。一动一静皆有对应点。比如,练习孙氏太极拳起式时,抬手就是这个,一抬手就要体会这个,要把两手起落变化与意轴、身形、重心、呼吸在两足上的变化对应起来,周身自然形成浑圆整劲。练太极拳两手的动作若与意轴、重心、身形、呼吸和两足之间找不到关联,说明就是在瞎练。此外,孙氏太极拳行拳的次序是手随身,身随足,足随意,意随神。周身整劲在最初阶段就是要做到手足相通,劲力在手足之间传递顺畅、没有折减。这就需要借助拳架子的合理性。没有这个,整劲无从谈起。有人把练拳架子,仅仅认为这是练招式的死套子,因此没用。说明他们根本不懂不同拳派的套路(拳架子)其性质和意义是不同的,故拳派确有高低之别。就性质而言,世上的套路大体上可分为四类。我曾有专文论述,在此不赘。其次周身要有浑圆之意。找浑圆之意时,作为内在的状态就是虚无。作为外在的状态,一是周身关节要节节放开,松开和顺,劲意平均。二是针对不同的式子,找到身上使每个式子劲意浑圆的对应点,这个前面已谈。周身无浑圆之意,身上的劲就不整也不圆活,劲整而圆活是太极拳最基础的结构劲。若行拳时身势呈现不出这个状态,说明拳架子或走架子有问题。练孙氏太极拳最初在架子里和行拳中要找的东西之一就是周身对应。

  6、整肃通散:分而言之,各自成章,合而言之,统一一体。作为分而言之,何谓整?关于“整”至少要知道有5个方面的意思——形整、意整、劲整、法整、势整。在行拳中身势要对这5个方面都能有所体现,如此才能形成虚无的气势——所谓浑圆一气之意。形整是基础,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拳式架构符合六合,手足相通,周身架构对榫。其二,动静如一。其三,行拳时圆活舒展、柔顺松开,而周身时时不失刚整之势。何以周身松散开又不失刚整之势?身知对应点。

  意整是在形整及劲路明畅的基础上更高的要求。什么是意整?虚无之意——即站无极式时站出太极之意的状态。此意有两层,其表层之意混沌、虚无,不着意于任何一事、一处,而内中之意于此混沌、虚无的状态中具有极为灵敏、准确的感应,没有盲点,造诣深厚者甚至具有先知之能。做到形整+意整,行拳就开始迈向浑圆一气之意了。

  劲整,在行拳中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拳式的架构、即形整。其二是行拳时的运行状态,劲路通顺。其三,其劲在运行中浑圆一体,劲意丰富。

  法整,虽然是走太极拳架,但不能不明各式中蕴含的用法。习拳者,必须踢打摔拿技击技法全面掌握,行拳时将此打法含蓄在走架中,明确每一个动作蕴含的多种用法及变化,处于随机待发的状态。

  势整,行拳时必须具备雄浑而灵动的劲势,将以上诸项要领融入虚无的气势中。

  以上形整、意整、劲整、法整在行拳中皆要化归虚无的气势,势整不能刻意,身上不能带劲,六合亦要化为势。一旦与人交手,先破其势。势整者,六合之形似有,触之如无物,其形未动,其劲疾如电出,见之,人已颓靡。故孙剑云老师说:“行拳走趟子时六合架子不能抱死,六合是势,此六合之势其形虚接,松散开,其势隐于周身的对应之意中,如此出劲虚灵疾整。”

  何谓肃?于拳中有三层意思:恭敬、严整、清净。恭敬,心也。平时练拳走架子时必须要有恭敬之心,如敬神明。无此心,习拳效果大打折扣。严整,规矩也。行拳时必须严守规矩,规矩严明,动静皆有依据。但规矩严整不等于行拳时刻板,而是周身对应准确,自然而然,如山移海翻,自然恢宏。清净,意也。行拳如行于空虚之地,无一能动其心。行拳时万物皆无,唯我独尊。更进一步,则无人无我,唯一气流行。我即一气,一气即我,到此境地,得“肃”之要义。

  何谓通?于拳中,通有三义:通顺、贯通、通明。通顺,劲路也。行拳走架子不知劲路,则不能成拳,不仅于技击道理不能知其义,就是健身效果也大打折扣。我常言:劲路不通,拳打万遍一场空。绝无拳打万遍理自明之可能。有人自称每日练拳10遍,20遍,甚至30遍,然其劲路不通。后闻其言,原来某不懂何为劲路。故几十年下来,其艺空空如也。贯通,意气形神气势贯通。行拳时每一个瞬间都要形意气神贯通一体。就行拳走架子过程而言,此种虚无之气势要贯通始终。通明,性体神觉。行拳皆在理中,则神觉八极,一片通明。故行拳若有昧处,不可放过,此处或拳架不真,或劲路、劲意不明。当请明师调整之。行拳若得通明之觉,方入走架子之门径。习之如饮甘露。岂有习套路无用之谓?

  何谓散?于拳中之义:舒散,散开。舒散,行拳时身式结构虽整,但同时拳架子不能抱死,而是虚搭,架子整而虚搭,虚搭整架。行拳走架子时的大忌——整而不活。而是要以身体中线为枢,将身上的劲舒散开,周身无一处存劲,其拳架看似六合一体,摸之则空,如云如雾。行拳得中正之道,则身体显豁中线,此时周身各处以此中线为枢向八方均匀舒散。形要舒展,劲要散开。行拳不可拘谨,散开而有对应方为真。散开与对应,行拳时将自己的劲均匀散开,化为无形。有了这一步,则搭手时,才能将对方的劲化掉,使对方找不着着力点。于是你知彼,而彼不能知你。谁将劲散开的越干净,谁就越主动。散开而有对应,则是感而遂通的基础。如是,对彼来劲感应灵敏确切,同时出劲击彼疾整准确。散开与六合一体,关窍是对应点,我辈中牟八爷、胡六爷不仅散的干净、合的精准整疾,且能即断,即接,亦属即散即合之道。

  何谓即断,即接?在与人搭手接触之瞬,感知对方通过接触点要串拿我重心,于是我将接触点的手臂与自己身体重心瞬间“切断”联系,即将此手臂随彼意松散开,使彼劲走虚,同时我感知对方劲意及身体重心的趋势,通过隐于周身的六合对应之势——即身上的对应点,瞬间以意由对应点合上劲,攻其虚根,即将彼打出。无论推手或散手,彼来攻我,看上去彼此瞬间一触,对方就倒下了。即让彼以为破我六合,然而只是破我虚示的六合之形,未破我周身六合之势,关键在于听劲准确且自身重心变化灵敏而隐蔽,虽身形变化但六合对应之势未丢。故我以意合上周身对应点,即将彼打出。用时常常只是手指端微微一动而已。此为即断、即接。故行拳走架,整架虚搭,意无而机圆。

  本文所言行拳16句要则,有64个字,所对应的是一个状态,浑圆一气之意,神行机圆。

  习练太极拳者常见错误有二,其一,抱架僵死,虽整却不松、不活,不合于用。其二,架子虽松散开,身上却没有对应,不成浑圆一气之势,身劲的散与整不能同一。虽能听出彼劲,却难以形成迅疾有效之打击。此二者之病,皆出自拳架子不真。行拳走架子无用乎?整肃通散,合而言之:行拳时通散之意对应整肃之规,二者一体,同时呈现。何以做到?行拳知各式对应点,则能整肃通散合为一体。

  7、劲藏身后:行拳时藏劲于背与足呼应。如孙氏太极拳进步时,劲力蓄于后足,撤步时,劲力预于后足。如何蓄?如何预?

  其一,脊椎命门处要顺直,且尾闾尖要与后足踝骨内侧相对应。同时黄庭要松,膻中要开,印堂要定,肩胯齐开,坠肘。

  其二,刚迈步时,身体重心在后足。身体重心前移过程中,前足足跟暗含着向后回蹬之劲,其劲之意与身后命门对应。刚撤步时,身体重心在前足,后足前脚掌先落地,后足踝骨内侧对应尾闾尖。当身体重心后移时,后足足跟落地,同时暗含前蹬之劲,其劲贯通前手手指。移动时,身体重心平动。

  以上二者为顺逆互寓最初步之练法,即前后左右进退互寓。

  至于行拳时“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之真义,则需要行拳与修炼金丹心法相合,我无此造诣。有兴趣者,可参见“太极内功之密,'顺中用逆’,气归丹田” 一文(发表于“世界太极拳网”)。

  8、圆活舒展:是整肃通散在行拳走架时的表现形式。圆,在对应。此圆并非是两臂抱成圆形,不知周身对应之道,走架时的形、劲、势皆不能成圆。活,在重心变化迅疾、隐蔽、自如,身势机圆。无孙氏三体式之功,不得“活”之要义。

  舒,在心安、气和,形中正,动作自然。展,在周身沿着十字伸展,八方散开。

  孙氏太极拳行拳时一定要圆活舒展、气势虚无,不得有拘谨、刻意之态。

  9、内外如轮:内含16字——起落开合,循环无端,十字贯通,鼓荡如澜。入门之径是拳架中开合手二式,此二式实为一式,该式能显豁此16字之意。行拳中需将该式之劲意贯通各式,使之连绵不绝。惜乎,今日知开合手之意者甚少。多年来我虽多次讲解,然同门中人大多故步自封,自以为是,甚憾。关于内外如轮更进一步的详解,参见《孙氏武学研究》第26章,或孙氏太极拳56字诀,该诀在百度上很容易查找到。本文在此不赘。

  10、呼吸自然:行拳时的呼吸要与心意、开合、起落相契合。这是行拳时内外相合的入手点,呼吸自然听上去容易,实际做到则不容易,有一个从不自然到自然的过程。《拳意述真》中讲呼吸有调息、息调和息无三步功夫。呼吸如何与心意及开合起落相契合?开始从调息入手,如何调息?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皆要鼻吸鼻呼,由外呼吸引动内呼吸。由鼻吸鼻呼逐渐深入到由皮肤呼吸,其心法是“吸若寒噤皮贴骨,呼若散暑毛发张”,是为第一步调息功夫。能做到由皮肤呼吸,才进入息调。此时才能在心之空静、意之虚无的状态下做到呼吸与行拳时的起落开合相合。由此,意到气至力合,式中之劲才能呈现。式中之劲并非是刻意加上的,而是式中本然之劲,所谓形意气内外相合,于是在一动一静中建立起劲势。意气力相合发育到一定程度,内动极快,如光如电。支一峰先生对此有实际造诣。故他仅用手指轻缓一碰,而产生之劲甚疾,直透对方心脏,使对方如同触电般立即瘫软。这是我亲身体验到的形意气高度协同之劲。我本人造诣尚浅,距此尚远。习孙氏太极拳者若不知行拳时调息之法,走架难入正轨。

  11、开合有序:开合与起落实乃一体,开合起落皆要成圈,起落者意气,圈为形式,开合起落横圈套立圈,十字之意,一气鼓荡,这个在孙氏太极拳开合手一式中最为典型。如前所述,在孙氏太极拳的行拳过程中开合是贯穿始终的,并非只有开合手这个动作才是开合。同时开合又是由大到小,无微不至。进而开合是由有形到无形,由外至内,关乎全体,周身无处不开合。初学太极拳先要对开合有这样一个认识,但是开始一定做不到,入手则是先从大形入手,先从大形的开合贯穿行拳始终入手,以后才能逐渐深入。因此初学孙氏太极拳时,要每一个动作都要分清楚开合,把每个动作中开合起落构成的十字圈搞清楚,不如此不能深入太极拳。从拳架中找东西,此为其中之一。有人不相信拳架中出拳劲,不相信走架能培养站桩中站不出来的拳劲,以为走架是练招法,大谬。这是因为他们始终对拳架都处于茫然莫解的状态,一直在盲目练拳。孙氏太极拳行拳时的开合是环环相接的运行,绝无断点,行拳时开合运行如海浪翻滚,虽然外形不同,劲势有别,但周身内外的开合之意是一个。这个没有,练习孙氏太极拳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走架将开合之势化为本能,孙氏太极拳之效能方能显豁,进而用于实战技击。至于开合在拳架的每一式中如何表现,需要当面示范讲解。这里只作提示作用。

  12、起落螺旋:练习孙氏太极拳时,肢体的伸缩要走螺旋、缠绕形式,大螺旋带小螺旋,胯随足转,再由胯带动各节螺旋伸展。孙氏太极拳中没有直来直去的动作,孙氏形意拳、孙氏八卦拳亦如此。即使崩拳亦是螺旋而出。当今有人演示孙氏太极拳时常有进步直推的动作,大谬。

  13、沾粘绵随:此四个字本为搭手或双方肢体接触时的用法,但在行拳走架中亦需要结合拳式的具体劲路不失此意,此乃行拳时需要融入的劲意要素。所谓“身前无人似有人,两手虽空现敌身”。

  沾粘绵随的前提是随,随的基础是听劲要准,身步要灵捷。这个基础没有,沾粘绵这三者就谈不上。所以柳印虎先生强调随彼调身的功夫,具体内容多年前我曾在《孙禄堂先生的弟子》一文介绍过,这里不赘述。

  沾,乃拔其根,是在随彼之意中借其势拔其重心。一般而言,这个拔根并不是把对方身体提起离开地面,而是使其身体重心有向上的趋势,此时是你发放对方的时机。当然特别精妙的高手,能在一沾之下,使对方身体凌空腾起。我辈中董岳山、牟八爷等皆有这等造诣。

  粘,走控也,使彼脱不开。高明者粘的手法不用擒拿手法,仅用手掌或手指触及对方,即使对方无法脱开。看似手法,实乃步法身法手法结合一体,其基础是听劲灵敏、身步活便、手法轻绵。又曰绵随。

  绵随,就是在随的过程中使对方即脱离不开,又找不到着力点,无法挣脱。彼劲刚欲出,我即知晓其意,故任我摆布。孙氏太极拳原有一套走控中如何控制对方的方法——活步十字套环。该法将沾粘绵随结合八卦拳的身法步法,用法甚是精妙,可惜如今失传了。功夫高明者在绵随过程中以轻柔的手法施以渗透劲,其劲能控制或伤及对方的气血甚至内脏,使其惊恐不支,如孙存周、支燮堂、周仲英等前辈皆有这等功夫。我友胡俭雷之族兄胡俭珍前辈亦得渗透劲之传,胡俭珍前辈在青石板上揉绿豆,豆不损,而石裂。当今武林已无人掌握此等功夫。

  孙氏太极拳走架中含着点、按、钩、挂、搓、拿、抓、闭诸法之意,但无论是走架子还是推手并不专门练这个,练的是浑圆一气之意这种虚无的气势,入手则是沾粘绵随的功夫。点、按、钩、挂、搓、拿、抓、闭等手法另有练法,掌握后自然能结合到拳式的劲路与劲意中。

  孙剑云老师讲:“推手时沾粘绵随有时还有个过程,散手时就是一触而已,触之瞬间,即分高下,一触之中沾粘绵随、听化拿发都有了,瞬间出个圈或弧,甚微不露形。所以用法没法写,怎么写都没用,示范给你,该明白的就明白了。打人只有一。”

  14、裹翻崩断:这四个字乃是劲意,此劲意原本取自枪法,枪法最基础的动作是拦拿扎,拦要走出翻劲,拿要走出裹劲,扎要走出崩断劲。形意拳由枪法中提炼出裹翻崩断的劲意,孙氏太极拳又将裹翻崩断这个劲意融合在其拳式的开合起落中。在行拳走架时,此劲不用发出来,但要将此劲意含蓄在拳式的劲路与劲势中,一旦要发,随时皆可发出。

  因此,孙氏太极拳在行拳时,就要知道拳式中含有裹翻崩断这种劲意,以及如何体会拳式中的这种劲意。

  当今一些练习孙氏太极拳的人,看其走架子,顽空一片,没有内容。因为在他们的架子里连孙氏太极拳最初步的内容——即本文介绍的包括裹翻崩断在内的16句要则等内容也没有。所以,一些人练习多年,但收获不大,换言之对于孙氏太极拳深入不进去。由此导致一些人舍本求末,他们从擒拿、跤法里找东西。

  那么孙氏太极拳的架子可否融入擒拿、跤法?

  可以,但这些在孙氏太极拳中都属于末枝。孙氏太极拳的大本是内劲,然后是劲路、劲意、劲势、气势,再后面才是技巧、技法。而擒拿、跤法只是孙氏太极拳蕴含的诸多技法中的很小的一部分。

  当然更多的人,在他们的架子里连这些末技也没有,只是一个劲地刻意模仿,多年练下来空空如也。

  15、顺逆互寓:最初步、最初级的顺逆互寓是身体重心移动与脚下所蓄之劲顺逆互寓。此等最初步的顺逆互寓亦有对应点,不仅在身上,还在行拳的节奏中。换言之,无论进退,每行一步,其顺逆互寓之意都使劲势完成一个类似大周天的立圈。

  有关拳中的顺逆之道,其最核心的要义是如何由后天返先天,即所谓“逆中行顺,顺中用逆”,对此孙禄堂先生在其《八卦拳学》第18章中有极为精到的论述:

  “先天八卦,一气循环,浑然天理,从太极中流出,乃真体(真体者,即丹田生物之元气亦吾拳中之横拳也)未破之事。

  后天八卦,分阴分阳,有善(善者,拳中气式之顺也)有恶(恶者,拳中气式之悖也),在造化中变动,乃真体已亏之事。

  真体未破,是未生出者(未生出者即拳中起钻落翻未发之式也),须当无为(无为者,无有恶为)。无为之妙,在乎逆中行顺,逆藏先天之阳,顺化后天之阴,归于未生以前面目(即拳内阴阳未动以前形式),不使阴气有伤真体也。

  真体有伤,是已生出者(即拳起落钻翻,发而不中也),须当有为(有善有恶之为),有为之窍,在乎顺中用逆,顺退后天之阴,逆返先天之阳,归于既生以后面目(即拳中动静正发而未发之间之气力也)。务使阳气还成真体也(即还于未发之中和之气也)

  先天逆中行顺者,即逆藏先天阴阳五行,而归于胚胎一气之中(即归于横拳未起之一气也),顺化后天之阴,而保此一气也(保一气者,不使横拳有亏也)

  后天顺中用逆者,即顺退已发之阴,归于初生未发之处,返出先天之阳,以还此初生也。

阳健阴顺,复见本来面目,仍是先天后天两而合一之原物。

  从此别立乾坤、再造炉鼎,行先天逆中行顺之道,则为九还七返大还丹矣。

  今以先天图移于后天图内者,使知真体未破者,行无为自然之道,以道全形,逆中行顺,以化后天之阴。真体已亏者,行有为变化之道?,以术延命,顺中用逆,以复先天之阳。先后天合一,有无兼用,九还七返,归于大觉,金丹之事了了。

  再以金丹分而言之。金者气质坚固之意,丹者周身之气圆满无亏之形。总而言之,拳中气力上下内外如一也,此为易筋之事也,今借先后天八卦合一图,以明拳中拙劲归于真劲也。”

  ——以上是孙禄堂先生在其《八卦拳学》中对“逆中行顺”和“顺中用逆”的阐释。

  孙禄堂先生于《拳意述真》中又云:“拳中内劲,是通过顺中用逆,将周身散乱之气收归丹田,渐渐积蓄而成。”故此顺逆之道关系大本。支一峰先生讲,他由无极式、三体式、五行拳练就出电击力(内劲作用特性之一),全仗心中虚空之意,绵绵若存,久而不息,故能合天地之势于神气之中。

  研习太极拳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是今人行拳多不得虚空之意。

   16、神气贯穿:行拳时神气要贯穿始终,这个神气就是浑圆一气之意,这是种虚无的气势,在这种气势中将劲意、劲势皆融入劲路里,行拳过程就是这种浑圆浩瀚气势的变化与流动。行拳时贯穿始终的就是这种神意。在行拳过程中不能有盲点、断点。一旦出现盲点、断点,就要在这个地方把拳式的劲路搞清楚。在行拳走架之初,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拳式的劲路上,贯穿始终,不得分散走神。以后逐渐过渡到无意,无意之中出真意,即浑圆一气之意。

  以上介绍了孙氏太极拳行拳16句要诀。有人说你没有谈松。实际上这16句要诀讲的内容都涉及松,是松在行拳规矩规定的状态下如何呈现。脱离拳中规矩,孤立的谈松是没有意义的。

  这里介绍的孙氏太极拳行拳时16个具体要则,其所针对的状态是一个,所谓得其象,一步到位。故前辈教拳乃立象以尽意。

  如果有人觉得这16句要则有些繁复,那么我介绍一首诗,是当年大技击家孙振岱先生写的他对孙氏太极拳的体会,该诗所呈现的意象对初学孙氏太极拳者甚有启发:

  身如桅杆脚如船,(身法)伸缩如鞭势如澜。(身势)神藏一气运如球,(劲势)吞吐沾盖冷崩弹。(劲意)

可以说前面我讲过的以及没有涉及的一些重要内容,在这首诗的意境里都蕴含了。习者可由此参研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