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来源:第17期家庭动力面对面“网瘾”专题分享内容。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瘾是有功能的,它是用来满足我们内在需要的。
那么,成瘾来满足我们的哪些需要呢?
(1)亲密关系;
成瘾是有一个成瘾对象的,烟、酒、毒品等都属于常见的成瘾对象。
我们可能会听到这样的一些事情:
有一些老人一辈子抽烟、喝酒,他们的子女担心老人会得肺癌、胃癌等,就劝他们戒烟戒酒。后来,老人想到子女也是出于好心,于是就戒掉了。
但是戒掉了之后,老人的身体突然就出问题了,然后人很快就没了。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也是常年抽雪茄,即使做咨询的时候他都不停止,那张抽雪茄的照片也成为了他的经典形象。
这就给到我们一个思考,抽烟喝酒到底来干啥呢?它们有什么作用啊?我们为什么离不开它们?
我们看到成瘾的行为特点中,其中一个是给人带来快乐。
生活中,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的,能给我们带来爱的感觉的,能够满足我们需要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自体客体。
那么,这种成瘾物质或行为,这种自体客体,最重要的象征是亲密关系。
我们每个人一生都需要亲密关系,成瘾对象,就是在来满足我们内在对亲密关系的需要。
比如,喝酒成瘾的人在端起酒杯的那个时刻,就和酒开始建立了一个亲密关系;吸烟的人当点燃香烟的那一刻,他就和烟建立了连结。
酒、烟就成为了一个陪伴,给到成瘾者快乐,带来存在感,消除内在的孤独感。
然后,烟酒就慢慢变成了他自己生命中无法分隔的一部分。
虽然烟、酒对成瘾者的身体也会带来伤害,但这个部分给他们带来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过酒精、尼古丁所带来的伤害。
所以,我们看到有些老人他们虽然喝酒、抽烟,但是最后还能够活到一百多岁,这就是因为他找到了一个陪伴者。
这个陪伴者给他带来的愉悦、给他带来的亲密关系、所带来的有益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伤害的部分。
(2)自我伤害;
我们看到有些人,在被伤害的时候能够感觉快乐,比如受虐癖会通过被虐待带来性高潮,那是不是也是内在里面有受伤害、受虐待的渴望?
那么,我们内在里面为什么会追求自我伤害?
我们看到一个人比如他感受到不仅被父亲伤害了,而且感受到也被母亲伤害了,这个孩子他会做什么决定?
那么,他要伤害父母的孩子作为报复,也就是伤害自己。
所以,一个伤害自我的人一定是经历过伤害,然后他们以此获得这样一个平衡。
因此,我们会看到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我们都是复仇之神,谁伤害我,我就会伤害他爱的人。
然后,自我伤害就这样样顺利成长出来了。
所以,成瘾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潜意识里能够满足伤害自我的需要。
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去察觉到这个部分,但是这个动力非常强大。

(3)寻找自我;
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形形色色的来访者,那么他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到底该怎么样去帮助到他们?
关于这个部分,心理学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答案,精神科医生也有他们的结论。
其实,无论是心理问题也好,还是精神问题,都与自己有关,与自我有关。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很多时候我们把这个部分忘记了,或很少有时间去想自己是个生命。
那么,生命的特征是什么呢?
比如,我们看到在大自然里,小草树木、花朵、小鸟,它们都活出了自己的样子。小草会活出小草,花朵会活出花朵,小鸟会活出小鸟。
它们活在天然里,活在没有对错的世界中。
道家说道法自然,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包括人,都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它是一个很重要的。
所谓的自然,就是本来的样子。
我们活到现在都已经面目全非,当面目全非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真正的想要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也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换句话说,我们已经被污染了,我们都不再是自然了。
很多时候,我们是做不了自己的,无论是在家庭里,还是在学校里、职场里,我们都很难做自己。
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下,做自己就更难。
因此,所有心理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往往都与自我有关。
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别人想把我们塑造成的那个人,尤其是父母亲。
我们看到孩子在父母亲那里,也是最容易失去自我的。因此,孩子往往是用问题行为来找自我,也包括游戏行为。

那么,孩子为什么要用问题行为来找自我呢?
我们看到,其实父母想要的部分都是好的,比如要孩子好好学习、要孩子懂礼貌、要阳光、要积极上进等。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按照父母期待的发展,每个人都会成为最优秀的人。
父母期待孩子能够拥有这些好东西,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当父母对孩子说你必须要这样、一定要这样时,这个部分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如果孩子按照父母所要求的来做,那么,他们就会有失去自我的感觉。也就是,在父母所想要的这些部分中,孩子会很难找到自我。
当孩子在父母想要的部分里面找不到自我时,他们就会在父母想要的部分之外找自我,通过问题行为来找自我。
因此,成瘾的一个功能是来寻找自我。
(4)表达忠诚;
成瘾的另外一个功能是表达忠诚。
在中国文化之下,我们看到不忠会带来失去生命的危险。那反过来,忠诚能够让一个人生存下来、生活下来。
所以,孩子要忠诚于父母,如果他们不忠诚于父母,父母可能就会不喜欢他们,甚至厌恶他们,这样他们就很难活下来。
人类是特殊的动物,我们的成长期特别长,不像一些动物生下来就可以走、跑。
所以,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就更加需要忠诚。
因此,比如当父母生活过得比较苦的时候,我们也会把自己的命运弄得很苦。当我们一不小心过得顺利,我们内在就会想要搞破坏。
这样在一些情况下,我们看起来的行为是与父母对抗,但是潜意识里面其实是忠诚于父母。
就像提到的,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好的东西,这其实是父母意识层面的部分,但有些时候潜意识里面是想要孩子坏的。
而问题行为恰恰就满足了父母潜意识里面的这个部分,实现了孩子对父母的忠诚。

(5)拯救父母;
我们看到当一个家庭中孩子有成瘾问题时,比如玩游戏成瘾、毒瘾等,这个家庭会一下子变得团结,集中所有的力量要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本来夫妻关系不好的,或者丈夫在外面有外遇的,现在夫妻之间也开始沟通协商、丈夫也没有心思搞外遇,大家齐心去应对孩子的成瘾问题。
所以,对孩子来说,成瘾是比较可靠的拯救父母的办法。
(6)提升自我价值;
我们看到那些网络成瘾的孩子很多是成绩不太好的,在学校不被老师和同学看好,在家庭中不被父母看好,但是他们在游戏里面却能够打得非常好。
因此,他们能够在游戏中感受到自我价值感。
(7)解除压力与焦虑。
成瘾的第七个功能是解除压力与焦虑。
比如,游戏是很好玩的,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能够感觉到很多的快乐,甚至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烦恼都可以暂时抛到脑后。
所以,成瘾是可以帮助一个人解除压力与焦虑。

从上面的这些部分,我们看到成瘾是有很多功能的,其后面有很多内在动力。
因此,我们不要轻易地去帮一个人戒瘾,需要先看清楚后面的动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
否则,有可能我们并不能够真正地帮助到一个家庭。
比如,在家庭治疗里面,有时候将妻子的抑郁治好了,结果丈夫就抑郁了;孩子网瘾好了,父母婚姻就开始出现危机。
所以,我们要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部分,用系统的角度来进行相关心理干预。
(1)系统式干预策略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症状是有功能的,它是用来维持系统平衡的。一个人出了问题,并不是这个人有问题,而是系统失去了平衡。
因此,对于问题成员的干预,我们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进行。
在一个家庭系统中,核心系统是“夫妻系统”。夫妻系统是其他系统和成员系统出现问题的原因,夫妻系统的问题影响父母系统,继而影响亲子系统。
解决问题系统和问题成员的关键是干预夫妻系统。而夫妻系统的问题源于原生家庭动力,因此我们需要干预父母的原生家庭系统,促进父母与原生家庭的和解。
(2)咨询师如何与父母工作
A.共情他们的努力;
B.尊重他们的权威;
C.探讨有效的方法;
D.调整养育方式;
E.增进父母合作;
F.改善夫妻关系;
G.强调榜样的作用;
H.帮助分阶段管理;
I.促进父母与孩子分化;
J.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实现自己。
(3)咨询师如何与孩子工作
A.共情他们的苦恼;
B.尊重他们的权利;
C.探讨如何应对父母;
D.资源取向他们的努力;
E.相信他们的生命力;
F.帮助他们与父母分化;
G.帮助他们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