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100秒》陪伴您第172天 说起弘一大师李叔同,很多人可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不过,写《送别》的李叔同还是大风流、大才子。后来,年近不惑之年,他毅然出家,成为一代悟道的高僧大德。 弘一大师皈依佛门后,修习的是律宗,严格按照戒律行事。 他守戒的方式也很奇特。比如:外出游方、讲学,如果接待方违背戒律给他安排起居、饮食,他从不责备,但会以禁食回应。什么时候符合戒律了,他才开始吃饭。 不仅仅是持戒,弘一大师很多举动也很特别。比如:他身边的钟表总是慢半个小时。 别人看到,总会好心提醒:这个钟不准! 他也总是回答:这是“草庵钟”! 别人听了更加疑惑:天下的钟还有什么不同吗? 原来,有一次弘一大师生病,住在草庵。当时,床边放着一个钟表,比其他钟表总是慢上两刻钟。 后来,弘一大师到其他地方住,他的钟表也就总是慢两刻钟。 有人知道了原由,觉得好笑,认为弘一大师行为古怪。不过,他却觉得很有意思! 按他的话说:每当他看到这个钟表,总会想到在草庵生大病的情形,心里往往发大惭愧,知道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善不足,进而督促自己努力用功,改过迁善。 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事情做完满了,往往会心满意足,洋洋得意,反而会增长“贡高我慢”的念头,生出种种过失! 也正因为这一点,他又说: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常故,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一个人虽然有失言、失谋甚至放恣的行为,却阴差阳错地没有惹出祸端,甚至把事情做成了,还获取一些小利。如果把这些视为理所当然,甚至归功于自己的能力,那么莫大之患也就由此而生! 实际上,这几句话点出了人性的一大奥秘:每个人都有夸大自己的倾向。 《易经》里讲“日中则昃,月盈则食”,《论语》里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其实都是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人性的这个弱点。 这也正是传统文化讲求“反身自省”和修身的原因所在。 试想,一辆只有“油门”而没有“刹车”的汽车会面临什么样的结局? 从这样的角度看,弘一大师的“草庵钟”无疑也给后人一种警示! 更多《国学100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