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武帝对后世的影响和“独尊儒术” 的原因

 弘德新国学 2022-05-26 发布于河北

编者按:《<三字经>讲记》是李向东老师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在弘德义塾所讲,日前己整理成书,并交付印制。现将部分内容予以分享。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上一次讲了秦朝和秦始皇,下面是西汉。

西汉,在历史上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也可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朝代——建立汉朝的刘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平民。在这之前,都是大部落或者家族集团之间的竞争,从来没有一个平民能够打天下、做皇帝。刘邦最早是沛县亭长,一个很小、很小的官,能够登上帝位,当然有历史发展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连年的战争把大家族集团都摧毁了,下层才有机会走上前台。当然,这跟刘邦这个人也有非常大的关系。

历史上对刘邦的评价非常两极化:有人说他好——大度,也有人说他不好——匪里匪气。

可以举两个例子:

我们都知道,刘邦的媳妇叫吕雉,后来刘邦做皇帝,吕雉成了皇后。吕雉出生在一个有钱的商人家庭。一开始,她们家不在沛县,是从外地搬来。因为家里有钱,到沛县就成了当地首富。搬到沛县后,吕雉的父亲说:我们刚搬过来,人生地不熟,找点当地有头有脸的人,请请客,多交往、交往,积累一些人脉。然后,就在家里大宴宾客。

当时请客跟现在结婚差不多,客人来要随份子,并且按礼金多少安排座位。刘邦呢,大大咧咧去了,身上没带一分钱,却在礼单上写下五百金。当时,五百金是个很大的数目。写完,刘邦一下子坐在首座。吕老爷子一看,这算怎么回事!就跟旁边人打听。旁边人说,这是刘邦,沛县亭长。吕老爷子看刘邦谈吐不俗,就问刘邦:你说随五百金,也没给钱呀!刘邦说:什么时候我有钱了,十倍给你,现在算我欠的!刘邦就是这么个脾气的人。

还有个事,也能反映出刘邦的性格。

秦朝被推翻后,是楚汉相争——刘邦跟项羽争天下。按道理讲,跟项羽比起来,刘邦无论是出身、勇武、经历都差得多,而且刘邦跟项羽打仗,败多胜少,天下应该是项羽的。但是最关键的几仗刘邦打赢了,再有就是刘邦的性格。

其中一次,项羽感觉快打不过刘邦了,就想了个办法,把刘邦一家人俘虏了,带到阵前。项羽对刘邦说:我把你爹抓了,你不投降,马上杀了他。刘邦笑嘻嘻地说:抓他干嘛!咱俩是结拜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杀我爹,等于杀你爹!项羽说:我可是认真的,你再这样,就把你爹杀了,煮汤喝!刘邦还是笑嘻嘻着说:熬好汤,分我一碗,我也渴了!就是这么一种性格的人,项羽也办法。

当然,刘邦也是一个肚量非常大的人,还有手腕,和手底下人能处得来。《史记》里说,刘邦跟人交往,很短时间就能混得跟老朋友似的。刘邦在这方面能力超强,善于把人聚到一起。最后,各种因缘聚会,刘邦取得天下。

我们讲传统文化,就要讲点跟传统文化有关的事。实际上,刘邦不认识多少字,也不太在意这些。不过,做皇帝之后,他非常重视礼仪。怎么回事呢?

刘邦刚做皇帝不久,大宴群臣。这些人都是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哥们弟兄,平时随意惯了,没有多少君臣上下意识。刚开始,没喝多少酒,还算恭恭敬敬。酒过三巡,说话就没把门了,什么话都说,甚至勾肩搭背。刘邦感觉这帮人也没个谱,觉得很没面子,就找到一个叫叔孙通的人,问:怎么办?叔孙通说:我给您制一套礼吧,让他们按照礼来。弄了几个月,最后弄好。叔孙通说:您再宴请他们一次,看看效果怎么样!这一次搞得很正式,一切按程序走,群臣行礼如仪。这样就有了仪式感,关系再近的大臣也不再敢跟他胡闹。刘邦说:这个挺好,以后就按这个来!所以汉朝刚建立,除了大家知道的“约法三章”,最早做起来的就是礼。

实际上,汉朝和传统文化关系最大的是汉武帝。汉武帝,大家都熟悉,前些年拍电视剧《汉武大帝》,还有其他一些影视剧也拍汉武帝。

一般史书上讲,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十六岁登基,就想做点事。人就是这样,有能力的,总是闲不住,想干点什么。然后,汉武帝就找了两个人,想安排着治理国家。我们看电视剧《汉武大帝》,知道这个时候窦太后说了算,汉武帝根本没权。窦太后不好直接教训汉武帝,就把汉武帝找的那两个人收拾掉。汉武帝一看这种情况,不敢动了。但是,窦太后一死,他又来劲儿了。从这时候开始,汉武帝的一生可以说是折腾的一生。

说起汉朝,大家都知道有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儒家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定于一尊。做这件事的,就是汉武帝。他把儒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儒家成为官学。汉武帝为什么选择儒家呢?这跟儒家的主张特别是董仲舒的思想有非常大的关系。

我们刚才说,汉武帝是一个想做事、敢做事的人,确实也做了很多事。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开疆拓土。我们国家的疆界基本上是汉武帝奠定的。

在南方,汉武帝征伐百越,吞并很多小国,设立交趾郡,到达越南北部(越南北部从中国版图划出去是一千年以后的事)。东征朝鲜,西攻大宛(就为了一匹马)。最重要的,是解决北方的匈奴。

从战国起,匈奴一直是中原的巨大威胁。赵国最著名的将领李牧——《千字文》里讲“起翦颇牧”,那个“牧”就是李牧,“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就是讲李牧抗击匈奴。当然,当时并没有彻底解决,经过秦朝,最后到汉武帝,才最终解决。

我们看《汉武大帝》,窦太后把汉武帝身边那两个人除掉以后,汉武帝就“猫”起来,但是也没有闲着,物色人,训练骑兵,这些都是为打匈奴做准备。当然,打匈奴也没那么简单。经过好多年,最后霍去病、卫青才把匈奴人彻底赶跑。

实际上,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这个事的影响都非常大。

有人曾经研究过,被汉武帝赶跑的匈奴人最后到了欧洲——东欧、北欧那一带大草原。因为是游牧民族、马背上的民族,非常不安稳,喜欢打仗,所以又把欧洲搅得一片混乱。多年以后,引发欧洲一个特别重要的事件——北欧日耳曼人南侵。而北欧人入侵,又导致英国社会的变化,最后产生工业文明。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中间经历一千多年,很多因素参与其中,汉武帝攻打匈奴只是其中之一。

声明一下,这不是我个人的意见,是一些历史学家研究的结果。

当然,这件事还引起另外一个重要结果,似乎很少有人讲,而这个结果主要是对中国的影响。我们知道,当时匈奴人大致生活在中国西北方。在汉朝,那一带水草丰美,比较适合游牧民族居住。但是,因为匈奴人好战,阻断了中国跟西方的交流。汉武帝把匈奴人打跑,长安到西域的路就打通了。这条路就是后来的丝绸之路——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敦煌,再到新疆、中亚,最后到印度、欧洲。这条路开通以后,西域的商人进来了。当然,跟商人一起来的还有佛教。对中国文化而言,这可能是近代以前最重要的外来影响。如果没有汉武帝把匈奴人打跑,丝绸之路就不会有,佛教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传到中国!当然,佛教传到中国,还有一个落地生根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讲。

汉武帝为什么被称为“汉武大帝”?因为做事都是大手笔!他选择儒家——独尊儒术,也是因为当时儒家一些思想跟他的做派非常契合。说白了,他想干事、干大事,儒家恰好能撑起门面。

汉朝开国以后,经过文景之治,一直到汉武帝早期实际掌权的窦太后,都信奉黄老之术,讲究无为而治:皇帝最大的作用是什么?把制度安排好,再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位置,剩下的就不用管了,往那儿一坐,啥也不用干,垂拱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汉朝早期,这种政策非常成功,国家积累了大量人力、物力。

汉武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帝位。可以说,天时、地利都有了,就差人和、差理论支撑。原来的黄老之术、无为而治根本不合汉武帝的口味,这时候董仲舒出现了!

董仲舒,是那个时代儒家最杰出的代表,最擅长讲《春秋》,而《春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王攘夷”——攘除侵略中原的少数民族,拓展疆界。这也正是汉武帝所需!

当然,汉武帝看重董仲舒的还有尊王,就是加强中央权威、皇帝权威,限制下面各层级的权力,特别是封国权力。再有,汉武帝这样的人好讲排场,排场越大越好。董仲舒也从儒家经典里给汉武帝找到这样的内容。比如:巡狩,到泰山封禅。再比如:改服色——什么样的颜色算是正色。那个时候,人们信仰一种世代循环,就像五行相生相克一样,朝代也相生相克,而金、木、水、火、土又跟不同颜色相配,朝代也就有了不同正色。董仲舒把这些简化成黑、白、赤三统:夏朝尚黑,黑色是夏朝的正色;商朝尚白,白色是商朝的正色;周朝尚赤,赤色(红色)是周朝的正色。当然,三统还包括正朔——也就是从那个月开始算是新的一年。古代不像现在从阴历一月起算是新的一年,不同朝代有不同正月:周朝十一月算正月,商朝十二月算正月,夏朝一月算正月。汉朝刚建立的时候,刘邦认为,秦朝太短,不能算一统,所以汉朝上接周朝。周朝尚赤,赤统下面是黑统。所以跟秦朝一样,汉朝最初以黑色为正色。到汉武帝,他不喜欢黑色,认为这个服色不好,所以不能按三统来,要回到五行。汉朝在五行里对应着土,土尚黄,所以黄色就成了正色,皇家用物都是黄色。从此以后,黄色被皇家垄断,其他人不能随便用,用就要杀头。当然,哪个月算是正月,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意见,把一月定为正月,一直延续到现在。

董仲舒的学说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天人感应——老天爷跟地上的人(皇帝)、跟国家政治是挂钩的。如果皇帝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老天爷就会降下灾异。如果不听,接下来就会惩罚。也可以反过来,如果天上的星象有什么异常或者有什么天灾,就说明老天爷对皇帝不满意,皇帝要反省什么地方做得不好,甚至下罪己诏。

当然,天人感应包括很多方面内容,有一些后来归入道家。汉武帝也特别相信这些。比如,后来汉武帝杀太子,就是因为所谓巫蛊之乱。再比如:汉武帝晚年追求长生不老,当时的儒家也能给他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汉武帝为什么独尊儒术?就是因为它适合汉武帝的胃口,能满足汉武帝的需要。

对于儒家文化来说,这当然是好事,毕竟儒家从此占据传统文化的龙头地位。但是,这也是坏事!因为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旦成为官方思想,也就僵化了。人们经常说一个词,叫“捧杀”,现在叫“高级黑”——使劲往上捧你,捧到过分的程度,捧到让多数人反感的程度,接下来就是捧得越高,摔得越疼。对于儒家来说,这一点到东汉就很明显了。这时候,佛教传进来,道教也兴盛起来,儒家开始走下坡路,最后跌入谷底。这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下一次讲这个内容。

今天就讲这么多!

更多《<三字经>讲记》:

《<三字经>讲记》代序及后记

人之初,性本善?

禀性与教养,先天与后天?

没有不教育,只有成功与不成功的教育

教之道,贵以专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黄香暖席,孔融让梨(让孩子知道爱别人、懂得分享!)

孝悌与见闻,孰先孰后?

“才”、“纲”、五行、七情、十义杂论

孔子与《论语》(上)

孔子与《论语》(中)

孔子与《论语》(下)

孟子与《孟子》

《大学》、《中庸》要义

“孝”之原理和“六经”要义(上)

“六经”要义(下)

“五子”要义

中国人的历史观念及三皇五帝的“真相”

三代——传统文化的特色及偏差

太太、天命和周朝兴盛八百载的原因

齐桓公、管仲和修、齐、治、平

秦始皇性格中的家庭背景因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