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史粗讲》:汉武帝为什么“独尊儒术”?

 金色年华554 2022-03-24

今天我们接着《国史粗讲》,在昨天的内容中我们了解了项羽的失败与刘邦的成功,其中除了他们的个人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官方思想和国家制度的转变。刘邦的无为而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权力的力量平衡,而这种平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逐渐打破,最终在汉景帝时期爆发了著名的七国之乱。

虽然西汉政权迅速平定了此次暴乱,但危机已经突显出来,思想与制度的转变迫在眉睫,这次的关键人物是汉武帝。

汉武帝最大的贡献在于从内外两个方面重整了帝国的秩序,对外就是不断攻打匈奴,这个暂时不说。对内就是改变以往的“无为而治”,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过,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汉武帝尊崇的儒家与传统意义上的儒家有很大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儒家是周代礼制的产物,讲究的是“克己复礼”,其目的是恢复周代的礼制制度;汉武帝时期的儒家主要任务则是迎合权利需要,创造一套观念系统,来证明统治者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这时候的儒家并不是儒家,而是法儒家。之前我们一直说法家逻辑在大统一王朝行不通,关键在于大统一王朝的地盘扩大,人口增多,如果事事都尊崇“法”替代“礼”的逻辑,就会缺少变通、缺少因地制宜,所以陈胜、吴广、刘邦才会起义。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董仲舒很聪明,他给法家披上了一层儒家的外套,这就是“外儒内法”。汉武帝时期专制已经成型,儒家根本不可能再提倡“克己复礼”,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帝王一套新的观念,并且将这套观念的解释权牢牢握在自己集团的手中,这也在无形中形成了一套对皇帝的反制力。

这套新的解释系统在“王庶文讲坛”中曾经提到过,也就是所谓的《洪范五行传》、“天人感应”,“五行相生相克”这一套,它们的基础是《尚书》,是儒家经典,由儒家提出,再由儒家升华,所以解释权也在儒家手中。

从此以后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中,也基本就是这个形态。观念层面上是儒家在主导,儒家在解读天意,皇帝也不敢轻易挑衅它。在制度方面,其实还是在遵循法家逻辑,还是在强调统治效率和战争效率。

到了这个时候,划时代的任务完成,周秦之变终于完成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汉朝之所以能够击败项羽、取代秦朝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寿的大统一王朝,很大原因就在于它有意无意的综合了几家的观念,从而让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获得了安顿。#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