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100秒》陪伴您第174天 说起史学家,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司马迁,因为他不仅仅写下了《二十五史》之首的《史记》,还摈弃了一些史家先辈“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陋习,真正做到“不虚美、不隐恶”。 翻开史记的《目录》,这种史家精神就隐然而现! 《史记》的第一部分叫“本纪”,是从五帝开始的历代帝王传记。其中,我们赫然发现了项羽的名字。 按照后世的观点,项羽是汉王朝的死对头,而且项羽从来没有做过真正的帝王。司马迁把项羽放在“本纪”里,说明他没有受“成王败寇”思想的影响,也给后人留下了某种想象空间。 再看《史记》的第四部分——“世家”。 “世家”,主要是王侯将相的封国史,也包括一些特殊人物,比如孔子。所以也就有了“孔子世家”。而“孔子世家”下面是“陈涉世家”。 陈涉,就是陈胜,陈胜、吴广起义里的那个陈胜。 一个农民起义的失败者,居然被司马迁列在和孔子相当的地位!如果再联系前面提到的项羽,可以想像“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看到以后会是什么反应——他的祖辈不过比项羽、陈胜更幸运一些罢了! 当然,司马迁也知道他写的《史记》会“触犯天威”,所以才要求后人“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有人说,《史记》当中真正触怒汉武帝的是“今上本纪”,也就是现在的“汉武帝本纪”,所以汉武帝把这一部分“怒而削之”,后人把“封禅书”补在这里。 其实,细读现在的“汉武帝本纪”,主要是讲祭祀和汉武帝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些内容有很多近似于孔子说的“怪力乱神”,按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迷信”。 也许,司马迁认为,比起丰功伟绩来,这才是汉武帝更真实的一面。而且作为同代人,更作为宫刑的直接受害者,由他来评价汉武帝并不合适,所以才做了这样的处理。 无论怎么说,司马迁开创了一种历史的书写方式,也传承了史家“秉笔直书”的精神。 《史记》里记载: 春秋时期,齐国执政崔杼把国君杀了。太史直接在史书上写道:崔杼弑其君。 一怒之下,崔杼又把太史杀了。结果,太史的两个弟弟也如实记载,都被杀掉。 有一个南史氏,听说后,“执简以往”。后来,听说太史的小弟弟还是“据事直书”,崔杼无奈接受,才返回家。 正是有南史氏和司马迁这样的“良史”传承,中华民族的脊梁才不被折断! 更多《国学100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