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封圣,其实他从未享受过诗圣的盛名——从康震解读《石壕吏》说起

 奥卡姆剃历史 2022-05-26 发布于北京

杜甫生下来,其实也算是官二代、富二代,他一辈子也没干什么正经工作,青壮年时期四处漫游,出入官宦之家,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物,中年以后国家局势变乱,过起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一直到死。

现在我们称他的诗为诗史,大多是指他中后期的诗作,也就是境遇不顺的作品,由此可知“人穷诗工”确实是真理。



01

大名鼎鼎的康震教授,这次把杜甫的《石壕吏》解读得别有洞天,愣是把诗圣的“哀民生之多艰”的呼号演绎成了“孩子死了老娘上,保家卫国一条心”的伟大的爱国诗篇。

康震教授的这个脑回路,遭到网上诸多的口诛笔伐。

其实,对诗的解读,也并没有截然分明的对错之分。

诗一旦写出,和诗人也就没多大关系了,只能任人解读,所谓“诗无达诂”,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杜甫还有一句名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是杜甫在长安时写的《月夜》中的一句,意思浅显明白,就是想念自己的一双儿女而已,人之常情。

但是,明末钱谦益,这是个所谓的学者兼名士,他偏偏说这两句诗是杜甫在讽刺唐肃宗与张皇后。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留在长安,结果李亨直接登基,成为了唐肃宗,唐玄宗被动退位,安史之乱平定后才回到长安,晚景凄凉。

钱谦益说杜甫这两句诗就是在讽刺唐肃宗两口子不孝,无君无父。

你看,同样一句诗,你想表达某种观点,总能套得上。或者说,当你有了某种观点时,你总能找到阐释它的一个载体。

但是,这事儿是个双刃剑,当你任意解读一句诗,一篇文,甚至一句话时,也恰恰暴露了你的品德、修养、素质与立场。

所以袁枚看了钱谦益对“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解读后,对此的评价是,“穿凿附会,令人欲呕”,“由是知钱为小人也”。

你看,你的一句标新立异的解读,就把你的灵魂给出卖了。

康震教授此番解读《石壕吏》,也无非如此罢了。

就像我看诗仙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总觉得明月和故乡是两个姑娘的名字,我就这么理解,没人能说我错了,但是,我也知道,我这么理解,确实品位有些低下了。

02

现在咱们说到正题,聊聊诗圣杜甫。

诗圣也好,诗仙也好,都是后人给封的,在李白杜甫那个年代,他们并未享有这种桂冠,只是众多诗人中比较优秀、出色的而已。

说到杜甫,我们印象中的诗人就是底层人民群众的代表,苦大仇深,眉头紧皱,苦哈哈地过了一辈子,甚至还被村中小儿欺负。

这种认知,来源就在于“诗圣”这顶桂冠,圣者,为民发言,代民立命也,深沉厚重而有历史感,沧桑感。这种感受,又来源于他被诗作“诗史”的作品,认为他的生活就是他的诗,他的人生都在一首首诗中展现。

但事实上,杜甫生下来,其实也算是官二代、富二代,他一辈子也没干什么正经工作,青壮年时期四处漫游,出入官宦之家,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物,中年以后国家局势变乱,过起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一直到死。

现在我们称他的诗为诗史,大多是指他中后期的诗作,也就是境遇不顺的作品,由此可知“人穷诗工”确实是真理。

03

杜甫于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虽然他自称是“京兆人”,也就是大唐首都长安,但这显然是他的一点虚荣心,就像北漂了很久的人对别人说自己是北京人一个道理。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他的爷爷叫杜审言,也是一个著名诗人,《唐诗三百首》里也收有他的诗作;杜甫的父亲叫杜闲,也爱写诗,但显然并没有什么名气,杜闲做过奉天县令,也就是今天的陕西乾县。

杜甫幼时母亲去世,父亲在外作官,抚养他长大成人的是他的姑姑,他和姑姑生活在洛阳。

杜甫六岁的时候,曾在大街上见过公孙大娘舞剑器,是一种艺术表演,叫剑器浑脱舞,用舞剑的方式来表达战场上的那种感觉。767年,杜甫55岁时,写了一首《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诗,就是回忆他小时看公孙大娘和弟子们舞剑的情景。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杜甫很小的时候就开蒙写诗,他在《壮游》中自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意思是自己七岁时就情思豪壮,开始写诗讴歌凤凰。

杜甫七岁能写诗,九岁能一手好书法,到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能与当时的文人一同吟诗作赋,即兴应答。

唐朝除了都城长安,洛阳也是非常重要而且繁华的城市。

724年前后,唐玄宗和大臣们都在洛阳,也因此洛阳聚集了许多的文人学士,社会名流.

那时候杜甫也就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他家里也是当官的,因此也能跟着别人出入一些名士家中,比如岐王李范、玄宗的宠臣崔涤,也就是崔九等.

他曾多次在这两家见到当时的著名歌唱艺术家叫李龟年,这就是杜甫写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的来历,这是他少年时代的生活,只是他后来流离失所,竟然在逃亡的途中又曾偶遇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由少年时的美好,对比眼下的遭遇,短短四句诗讲述了一个辛酸悲惨的故事。

04

杜甫慢慢长大了,就开始了他青年壮游的时期。

所谓壮游,就是行万里路,到处走,到处看。就像李白一样,那时正值开元盛世,有钱人家的子弟,就出去漫游,以增见识阅历。

杜甫第一次出去是沿着运河一路走下去的,到了淮阴、扬州这些江南富庶的地方,还去了天姥山,李白也去过,还写下了“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的诗句,然后杜甫还到了南京,留下了“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名句。

杜甫这一出门,就是三四年的时间,735年,他23岁,要考进士了,就回到了巩县,结果是一考即落榜。

杜甫根本没当回事儿,一看落榜了,扭头就又出去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他在齐、赵之间到处放荡玩耍。

杜甫的这种形象,哪是咱们认为的“诗圣”啊。

那时他有钱,是富二代,官二代,眼中哪有什么穷苦的劳民大众啊,他的志向是远大的,目光是高高在上的,你看他这个时期写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人家是要做一番大事业的人物。

杜甫这次出游的时间更长,大概有十年的样子,到了744年,杜甫遇到了李白,这大概是他十年壮游惟一的收获了。

杜甫遇见李白的时候,李白已经四十四岁了,杜甫三十二岁。

杜甫就跟着李白,俩人游猎、访道、饮酒、作诗,互相发发牢骚,当时已有战争发生了。

后来杜甫要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两个人在兖州城东石门分手,这一别就是终身。

临别的时候,李白给杜甫写了一首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你看李白多么洒脱,分手就分手了,毫无牵挂,但杜甫就不行,分手了还放不下,天天念叨李白大哥到哪了,为李白写了很多诗。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就是杜甫对李白的赞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对李白是真的佩服啊。

05

结束了十年壮游,杜甫回到了长安,那时大唐的国势开始了衰落,唐玄宗重用奸相李林甫,自己又不问朝政,只知沉迷于酒色和炼丹求药。

也是在这个时候,杜甫的家境也不好了,他父亲去世,自己没有工作,又身无长物,生活陡然变糟。

杜甫怎么办呢?“卖药都市,寄食友朋”,他去山里采一点药,卖给那些有钱人家,然后跟着人家蹭吃蹭喝。“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是他这一时期的自我描述。

有一次唐玄宗要进行祭祀大典,杜甫抓住了这个机会,写了三篇《大礼赋》,投到了延恩匦里,其实就是几个箱子,有的箱子是举报箱,有的箱子是自荐箱,杜甫投的当然是自荐了。

结果唐玄宗还真看上了这三篇《大礼赋》,给了杜甫一个“待制集贤院”的待遇,就是把他放到集贤院里等待分发,等着安排工作。

杜甫一开始很高兴,觉得终于熬出头了,可是,待了很长时间,也没人理他,更没人给他安排工作。

这个时候杜甫已经四十来岁了,他写诗已自称“老”了:“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他写的这些自白诗,其实还是向人乞怜,期望能获得别人的一些帮助。无功名、无官职、无工作,每天跟别人乞讨一样地生活,混在富人圈子里看别人的眉高眼低,确实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好在这几年杜甫也有收获,就是交了一些好朋友,比如高适、岑参等诗人。

特别不如意的杜甫,这时开始把目光放低,关注老百姓的生活了,《兵车行》就写于这个阶段,“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这是杜甫的第一首重要的现实主义的诗词。

其实在杜甫四十岁前,他并没有写太多诗,也就是五十多首,四十岁以后,他转变成现实主义诗人,越写越多,一路向着“诗圣”的路子去了。

755年的十月,朝廷给了杜甫一个岗位,让他去做河西县尉。

但是杜甫不去。为什么?因为县尉做的是征税征兵的工作,这个工作善良的人是做不了的。

县尉既然不愿干,那就又给了他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一个岗位,其实就是看仓库管钥匙的。这活儿还行,不打不杀的就干了。杜甫决定接受这份工作。在上任之前,他要先回老家看看妻子,结果刚走到家门,就听见一片哭声,原来他一个未满周岁的婴儿刚刚饿死了。

这事儿对杜甫刺激很大,他更加的关注现实了,他的诗,越来越像“诗史”。

06

755年十月,杜甫得到了一个工作岗位,然后回家看望妻子孩子,结果,这年的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了。

倒霉的杜甫,只好开始了他的流亡岁月。

杜甫那时候在白水,带着家人就赶紧逃跑,结果被俘虏,把他带回了长安。好在杜甫不是什么大官,只是一个小人物而已民,也没人管他。

著名的《月夜》就写在这个时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还有一首更有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后来杜甫找了个机会,逃到了凤翔,那时候唐肃宗在凤翔搞了一个流亡政府,杜甫就一路跑到肃宗身边,这种战乱时候,杜甫不畏艰险还来投奔自己,肃宗特别高兴,给了杜甫一个左拾遗的职位,这是杜甫当过的最大的官儿了,左拾遗其实级别很低,连八品都算不上,叫从八品,级别虽不高,但位置很重要,跟在皇上身边,时时进谏,相当于一个谏官。

但杜甫在这个岗位上只干了三个月就被拿下了,因为他没当过官,不懂皇帝身边的政治斗争。

那时候的宰相是房琯,因为一些事情让肃宗很不高兴,肃宗就要惩治房琯。

结果杜甫直言进谏,为房琯说好话。肃宗更不高兴了,就把杜甫赶走了,让他回家看看。其实就是免了他的职。

757年,肃宗收复了长安,杜甫又回到长安,依旧作左拾遗。

杜甫终于安定下来了,开始过着闲散的官吏生活,也是这个时期,杜甫写的诗大多是应酬之作,没什么出色的作品。

这对古今文人真是一个两难选择,过好日子,就很难写出好的作品;想要好的作品,就得承受穷苦潦倒的生活。

其实这段快乐的日子也没多长时间,从757年的十一月到758年六月,多半年的时间而已,然后他去了华县,华山脚下的地方,去做司功参军,也就是主管文教工作的一个小官。

杜甫先回洛阳家中看了看,然后带着妻子孩子从洛阳去华县,那时候战乱还没有完全结束,一路上杜甫看到的是百姓流离失所、官府横征暴敛,他到了华县也没法上任,被乱军占着呢,只好又开始逃亡。

这个时候他写出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垂老别》《新婚别》《无家别》,一举奠定诗圣的地位。

07

这样杜甫从洛阳到华县,又到秦州,然后到同谷,最后穿山越岭去了成都。

759年的纪行诗就是在丧乱的过程当中写的,一直到759年岁末,他们终于走过剑门关,来到了成都。

到了成都,杜甫先寄住在浣花溪的寺庙,在那儿建了杜甫草堂,占地面积很大,可以养鸡、养鸭,还有很多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就是此时杜甫留下的名句。

当然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写于此。

虽然有草堂可住,但生计依旧无着。杜甫还是只能仰人鼻息,参加当权者的饭局,蹭吃蹭喝,他有一首《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是杜甫写给当地的军阀花敬定的,为了生活,杜甫只能跟这些人混在一块儿。

过了一段时间,成都又发生了叛乱,成都也待不下去了,杜甫只好跑到了梓州。

就是在去梓州的路上,杜甫听到了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他欣喜若狂,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想自己这下可以回洛阳了,但他高兴得太早,他发现根本走不了洛阳被收复了,但一路上还在打仗,到处都是战乱。

764年他从梓州出发,然后带着妻子到了阆州,三月又回到了成都,然后做了严武的幕僚。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只得又要流亡。

杜甫从760年春在浣花溪畔建筑草堂,到这时也只有五年半,中间还离去了一段时间,实际上他在草堂居留还不满四年,但杜甫为我们留下了文学史上的一方圣地。

08

杜甫在765年五月沿着乐山、宜宾、重庆、忠县,然后到龙兴寺,九月份到了夔州,766年,杜甫在奉节居住。奉节的地方官员柏茂琳,给了杜甫四十亩柑林,极大地改善了杜甫的生活。

但这时杜甫已五十多岁了,他说“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他说自己有糖尿病、疟疾、肺病、风痹,这些病痛整天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脱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

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杜甫两年之内写出了四百三十余首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登高》足以让杜甫封圣了。

叶落归根,杜甫也想着要回洛阳,他就往荆州走,从荆州进入河南,然后北归回洛阳。但是因为战乱,他的路线不断地更改,从荆州到公安,从公安到岳州,从岳州又到了衡阳。

熟悉杜甫的朋友,看到杜甫走到了湖南,就知道他的的生命将要走到尽头了。

这一路上,杜甫只能以摆摊卖药维持生活,然后还碰到了一个老熟人,就是咱们前面说到过的李龟年。在这个770年的落花时节,他遇到了同样漂泊的李龟年,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这首传世之作。

就是在这一年,杜甫死在了耒阳,耒阳县令钦佩杜甫的诗名,对他的生活很是照顾。

民间有传说,说杜甫就是因为耒阳县令送了他太多的酒肉,吃撑而死的。这当然是传说,事实上是杜甫驾船又接着往下走了。由于长期在水上生活,风痹病转剧,杜甫卧倒在船中,写了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叫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这是他最后一篇作品。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

770年冬天,杜甫在湘江上的舟中去世.

这一年,杜甫五十九岁。

09

这就是杜甫的一生,他生时并未享受诗圣的桂冠,也从来没有品尝过盛名的滋味,直至他去世时,其名声也并不宏大。

杜甫死后四十三年,他的孙子杜嗣业才从岳州把杜甫的尸骨请回了老家河南,葬回到他的爷爷、父亲的身边,杜甫这算是回到了故土。

假若杜甫得知自己身后的大名,甚至戴上了“诗圣”的桂冠,不知他是高兴呢,还是心有戚戚焉?

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感谢杜甫,这个在时代洪流中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诗人,用他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巨大而丰富、美好的文化遗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