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耿直boy张养浩

 奥卡姆剃历史 2022-05-26 发布于北京

知道了张养浩的一生,再看他留下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名句,这哪里是什么文学词藻,这分明就是两句大白话,是无奈而耿直的张养浩为天下百姓生之多艰脱口而出的两句吐槽吧。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以一曲《山坡羊·潼关怀古》而名留史册的张养浩,这位我们从小就在语文课本上认识的元曲大家,其实我们对他的生平行状并不是特别了解。也难怪,他生活在元朝,元朝统治时间不足百年,本身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就不强,张养浩又不是什么显贵名臣,但是近期读《元史》,赫然发现这位元曲大家竟然是上了元史传记的一位人物。细读之下,不由得慨叹,没想到张养浩竟然是这么一位耿直boy!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济南人,字希孟,号云庄,自称齐东野人。


01

张养浩的家庭条件算是不错的,他老爹本来是个读书人,但是到了元代,没科举了,没科举也就大概率没了前途,于是转身做起了生意,家底逐渐厚实起来。

虽说老爹弃文从商,但家里已经有钱了,对儿子,还是要让他读书的,张养浩也确实是个读书的料儿,十来岁吧,就手不释卷了,当爹娘的心疼孩子,小小年纪,别给累坏了,就让他别把时间都用来读书,出去玩儿啊,可张养浩偏不,抱着书本不撒手,爹娘于是郑重地警告他:不许读书!把书都给他没收了。张养浩没辙,但还是不肯出门瞎逛,他端坐家中,默诵记忆中的文章,晚上则把门关起来,偷偷地在灯下夜读。传记中说他“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看,张养浩打小就是这么一个耿直的boy,妥妥地“别人家的孩子”啊。

读书既然这么用功,当然也就学有所成了,十九岁时,张养浩去游览济南白云楼,作了一篇《白云楼赋》,写得太好了,惹得人们争相传抄,传来传去,就传到了山东巡按焦遂那里,焦遂是爱才之人,召见了张养浩,立马就给了他一个东平学正的职位。学正其实就是一个地方主管教育的底层官员,不管怎么说,张养浩就这样凭着自己的文章踏入了仕途。


02

东平毕竟是个小地方,过了几年,张养浩决定到首都去闯一闯,当时叫大都。

还是依靠着自己的文章,被当时的平章政事不忽木看中,几经周折让他当了堂邑县尹。

张养浩去上任,当地人对他说,咱们这个县啊,鬼神特别多,特别是给官员准备的那些居所,可不吉利了,谁住谁倒霉,劝他不要住到那。

耿直的张养浩才不信这个邪呢,当天就住进去了,然后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拆毁了滥设的各种祀庙三十多所。

住也就住了,拆也就拆了,张养浩嘛事儿没有,他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人哪能叫鬼吓唬了。

堂邑县有一个叫李虎的恶霸,凶恶残暴,杀人越货,为害一方,原先的县官没有一个敢管的,当地老百姓叫苦连天。

张养浩不怕,当官的连这点事儿都办不了,还当啥官,当即就把这个人连同他的党羽抓了起来,打了一场漂亮的扫黑除恶战。

张养浩后来又回京任职,官拜监察御史。

至大二年(1309),朝廷讨论设立尚书省。张养浩管不住自己的嘴,说弄这玩意根本就不便于朝政的管理,但朝廷不听他的,还是设了尚书省,张养浩又说你看你看,这尚书省成天胡搞乱搞,把很多规矩都打破了,朝政弄得乱七八糟的,这是变法乱政啊。

当然他这些话不招人爱听,那御史台大臣就把张养浩写的这些奏章全压下来了,装作没有收到,张养浩很气愤,说“过去的桑哥掌权,谏官都不说话;如今我这个监狱御史说了话,你们却不让皇上知道,要这个御史台有何用!”

桑哥,是忽烈时期重用的一代权奸,耿直的张养浩,也只能这么说说发泄一下了。

有一次武宗要去南郊祭祀,结果到该去的日子了,武宗又不想去了,就推说身体不舒服,让一个大臣代替他去,结果当天刮起大风,冻死了许多人。

张养浩又看不下去了,出来说道:“替代皇帝祭祀的人不合适,所以上天要变化气候以警示皇帝。”

耿直的张养浩,这次是直接对皇帝开炮了,好在武宗也没跟计较。

中书省拟了一份御史台官员名单,请皇帝任命。张养浩又说话了,“县尉是专管捉拿盗贼的,即使县尉不称职,那就让盗贼自己去选县尉,这样行吗?”

这话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张养浩对朝政不满,借题发挥:“我就是监察御史,专管监督检查你们这些官员的,但我们这些监督检查你们的人,却偏偏是由着你们的性子来任命的,这能行吗?”

说了这些话还不解气,耿直的张养浩大笔一挥,洋洋洒洒给皇帝写了一份万言长书,痛陈朝政十大恶疾,包括赏赐太多、刑禁太疏、名爵太轻、台纲太弱、土木太盛等,“言皆切直”。

这十大恶疾桩桩件件都指向朝廷掌握大权的人,皇帝倒没怎么着,这些人实在容不下这个耿直boy了,开始捏造他的罪行,张养浩一看这形势,算了,爷不跟你们玩儿了,弃官不做,更名改姓居然逃走了!

到了至大四年(1311),武宗驾崩,仁宗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仕宗废除了尚书省及之前的一系列变法,又征召张养浩出任翰林待制。

这期间张养浩干了一件大事,就是主持了元朝第一次科举考试,他实事求是制定了原则,说久未科考,天下读书人很不易了,咱们这次考试呢别太严格了,多搜罗一些人才。这次考试重又打开读书人入仕的大门,使得张起岩、许有壬、欧阳玄、黄溍等许多元代名士崭露了头角。

那些登科的读书人对张养浩非常感谢,纷纷要登门拜谢。历朝历代都是这样,登科的士子一定要拜访主持科举的人,以后会以此人的门生自居,甚至会结成为一党。

但是张养浩没这想法,耿直的他告诫这些士子:“你们想着怎么用才学报效国家就好了,不必谢我,我也不受你们的拜谢。”

又过了几年,已做到了参议中书省事的张养浩突然觉得做官很没意思,就辞官还乡,公开的理由是奉养年迈的父亲。

张养浩甩手走了,朝廷却舍不得。

很快就召他出任礼部尚书,张养浩一摆手,不去。

至治二年(1322年),又召张养浩回京官复原职,他还是一摆手,不去。

至治三年(1323年),又以吏部尚书之职召其任职,张养浩还是一摆手,不去。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朝廷以太子詹事丞,兼经筵说书之职召张养浩赴大都任职,这次张养浩有点动心了,但他走到通州时,又称病不去了。

泰定二年(1325年),朝廷又以淮东廉访使之职召张养浩,张养浩依旧不去。

就这样,张养浩居家八年,朝廷一共召了他七次,他摆了七次手,不去不去就是不去。


03

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陕西遇大旱,这次朝廷让张养浩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让他赶紧去救灾。

张养浩这次二话没说,为了老百姓,走!他把自己的财产都分给了村里的穷人,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一路上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

张养浩路过华山时,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痛心地爬不起来,又连续作《西华岳庙雨文》、《西华岳庙催雨文》,张养浩的这份苦心可能真的是感动了老天,果然大雨倾盆而下,一下就是两天两夜,张养浩又做了《谢雨文》等诗文。

到陕西做官四个月,张养浩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没有丝毫的懈怠。他还打击奸商污吏,使他们不敢营私舞弊。

张养浩积劳成疾,当年七月二十七日,“得疾不起”,病逝于任上,享年60岁。

这位耿直了一辈子的老男孩,就这样离去了。

知道了张养浩的一生,再看他留下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名句,这哪里是什么文学词藻,这分明就是两句大白话,是无奈而耿直的张养浩为天下百姓生之多艰脱口而出的两句吐槽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