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仝小林院士:《伤寒论》中的“伤寒”到底是什么病?我终于搞清楚了

 仁者rz 2022-05-26 发布于海南




我曾经在流行性出血热之后在南阳开会时碰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钱超尘教授,还有医史所的副所长梁峻教授,我说我学《伤寒论》有两个最大的疑点,第一个疑点就是“伤寒”这种病到底是什么病,第二个就是《伤寒论》的用量到底是什么量,我特别希望梁峻教授和钱超尘教授能研究这个问题。当时钱老跟我讲,我们文献虽然可以考据,但是我们都不敢说话,因为没有临床的体会谁都不敢说这个话。所以他们最后还是没考据,那我就自己考据。“伤寒”这个病到底是个什么病,我前两年在《中国中医药报》上连续登了两篇文章,是我和我的学生郭允一起对“伤寒”这个病的考据。后来在2010年广东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主办的经方班上,我就给他们讲了对于“伤寒”是种什么病的认识,后来他们就把它记载到《伤寒论讲义》里面去了。我经过流行性出血热以后,有一种非常深刻的感觉。当时教授我们《伤寒论》的那些老师,无论是长春的,还是安徽的,还是南京的,都说伤寒是一种广义的伤寒,是所有外感热病的总称。

但是在经历过流行性出血热以后,我感觉到它太像流行性出血热了,它不是所有外感热病的总称,《伤寒论》好像就为流行性出血热而写一样。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我们再回顾一下张仲景的《伤寒论》序,他讲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也就是说从建安纪年以后,十年之内他们这个大家族200多口人死亡了三分之二,即140人左右。这140人里面伤寒十居其七,即140人中70%是死于伤寒,所以这个情况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伤寒”不是指一个泛泛的伤寒,它真正指的是一种传染病,是一种当时流行的疫病,被称为伤寒的疫病。那么流行性出血热是什么特点呢?第一是真正伤于冬季,流行性出血热每年十一月开始发病,到第二年的三月份基本就没有了,夏季发病则属特别偶然的情况,基本上是从十一月份开始到三月份,是不是冬季?是不是寒冷?我们在苏北做流行性出血热,苏北在80年代中期的时候非常寒冷。我们当时在东海、连云港、徐州这一带搞出血热,东海的老百姓为什么会得伤寒(流行性出血热)呢?因为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老鼠传染的疾病,即黑线姬鼠。黑线姬鼠平时在野外,但冬天太冷专门往被子里钻,而当时的农民把斜坡挖进去,垫上草和被褥,就形成了他们的家,旁边鸡猪狗都有,家畜和人都在小范围内聚居,住宿条件恶劣,动物和人在小范围之内聚居,老鼠一冷就往草里钻,所以传染给人。再者,我们看《素问·热论》讲热病一日一经:“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当时我们还不理解这个“一日一经”,什么病会“一日一经”呢?你看了流行性出血热之后,你就真相信了,它的表现真的是一日一经。

当时我们在跟周老师搞出血热的时候,那个时候现代医疗对症处理方式有:高烧——充分补液;休克——充分抗休克;肾功能衰竭——甘露醇导泻,在80年代中期,县级医院没有透析技术;头疼给予止痛片等。在这种情况下,死亡率差不多10%。那个时候对症处理的情况下死亡率超过10%,那么现在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现代医学它的死亡率会有多高。

前年的时候我还在跟周仲瑛老师一起讨论流行性出血热的问题,因为周老师当时看的病人还是在县医院比较多,而农村到县医院得经过两三天以后,然后再转诊到县医院。而我们当时是直接去的农村,到公社、大队,这个时候一开始发病的症状我们看得非常清楚,就是典型的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特别怕冷,典型的一个麻黄汤证,或者是桂枝汤证,或者柴胡桂枝汤证,即典型的伤寒表证。但是这个过程比较短暂,40℃的高烧很快就进入到阳明。到阳明以后就到了县医院,医生看到的都是阳明经证的四大症状: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要么就是阳明腑证的症状,这个时候的症状都已经很重了,真正到你用承气的时候,包括桃核承气这些方子的时候,这个病就已经是非常之重了,甚至有的已经是重度肠麻痹了。重度肠麻痹的时候,肚子崩崩胀,腹胀如鼓,此时我们就看肠鸣音还有没有,如果肠鸣音消失,那你也不敢用,如果用了造成肠破裂,造成中毒性休克,更不得了。只要是不全性梗阻,肠鸣音亢进,我们赶紧就给用承气汤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